劉瀟敏
摘要:學風是治學之本,高校學風建設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素質人才的重要保證。當前許多獨立學院都在紛紛探討學風建設的新模式,本文擬以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為例,剖析獨立學院存在的學風問題,提出以湖湘文化教育促進獨立學院學風建設。
關鍵詞:湖湘文化;獨立學院;學風建設;科技學院
中圖分類號:G648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2589(2009)4—108—02
學風是一所大學的治學之本,是治學精神,治學態度和治學原則的綜合體現,也是衡量大學校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指標。優良的學風是學生成長的重要保證,學風建設是高校永恒的主題。大力開展湖湘文化教育,可以作為促進獨立學院學風建設的有益嘗試,本文擬立足湖南工業大學科技學院,就這一問題作初淺論述。
一、科技學院學風存在問題及分析
(一) 文化基礎課逃課率高
獨立學院的學生錄取有其固有特性,即降分錄取。相較于母體高校學生,文化基礎稍顯薄弱,歷年來,持續偏低的英語四六級通過率即是這一問題的佐證。這一現象在藝術類學生中表現更為明顯。目前,高校對于藝術類學生的錄取,是以其藝術專業考試成績和文化課考試成績按一定比例來錄取的,其中專業成績占的比重較大。這種獨特的錄取方式導致學生在大學階段以前就對文化課不太在意,學習重心完全放在專業學習上。這種學習習慣即使到了大學階段也未改觀,文化基礎薄弱,接受能力較差,這些都導致藝術類學生對于思政、英語等公共課程態度消極,曠課率高。這種現象在其他專業和班級中也具普遍性。
(二) 學習動力不足
獨立學院學生的心態比較復雜,總體而言是信心不足,學習目標不明確。形成這種心態的影響因素有很多,首先,獨立學院降分錄取,收費較于母體高校偏高,導致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是“花錢買大學”,因則,滋生出嚴重的自卑心理。其次,獨立學院的辦學條件、師資水平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學生認為獨立學院與自己理想中的大學相去甚遠,終日牢騷滿腹,得過且過。第三,較多學生家庭條件較好,畢業后不愁工作。我們曾經在科技學院的學生干部中做過一次調查:約30%的學生畢業后將繼承家業,來科技學院讀書只是“混個文憑”;約40%的學生畢業后靠家長的親戚、朋友找工作。這與母體高校70%以上的學生要靠在校期間努力學習、練就本領為畢業后在社會上打拼打下基礎截然相反。
(三)個體意識過強,組織紀律性差,不良行為突出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為“80后”末和“90后”,他們成長的過程伴隨著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接觸新生事物較早,過早的面臨了生活中的各種誘惑,加上多數學生為獨生子女,導致他們的主體個人意識過強,過多注重個人自身感覺,鮮少慮及他人。以包裝設計班為例,很多學生認為搞藝術就應該天性自由、散漫,不應受過多約束,抑制個性創作,因此,他們不愿受紀律約束,學習紀律性差,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屢禁不止。
二、以湖湘文化教育促進學風建設的原因分析
(一) 湖湘文化教育能夠極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構建學生對獨立學院的內在認同,端正學習態度
近代以來,湖南人才輩出,如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譚嗣同、楊度、陳天華、黃興、宋教仁、毛澤東、彭德懷、劉少奇等,隨著這些知名人物的不斷涌現,赫赫事功的不斷建立,湖南人的自信心逐漸樹立并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強化。從“湘運之興”時的“國家不可一日無湖南”,[1] 87至楊度在《少年湖南歌》中高唱“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2]123從譚嗣同的“萬物昭蘇天地曙,要憑南岳一聲雷”[3] 106至毛澤東“糞土當年萬戶侯”、“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可以說都是這種自信心的最佳證明。科技學院的學生大部分為湘籍,受到過湖湘文化的浸染熏陶,科技學院地處湖南重鎮株洲,在大力挖掘湖湘文化底蘊的同時,可利用其交通重鎮的地理優勢,充分吸收毗鄰城市的文化精華。
(二) 湖湘文化教育中所蘊涵的經世致用學風對于明確學生的學習目標大有裨益
經世致用為湖湘文化的優良傳統,近代湖湘文化的開山鼻祖王夫之就提出過“格物致知”、“實事求是”的實學思想,而自清中葉以來,自魏源始,一大批湖湘精英人士紛紛承繼船山之學,秉承經世致用之風,在近代以來的政治文化領域留下了輝煌燦爛的業績。在當下社會轉型之期,湖湘士人“經世致用,力行踐履”的傳統,仍在發揚光大。經世致用學說,不僅有利于當代大學生主動參與社會調查,深入社會實踐,在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知識能力的不足之處,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補充,不斷激發其學習的原動力,明確學習目標,形成“實踐—檢驗—學習—實踐”的良性循環的過程,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克服自身在多元文化相互撞擊中形成的浮夸、牢騷、平庸等反常心理,樹立勤奮好學、求精務實、不圖虛名、腳踏實地的學風??萍紝W院在這一方面做出了許多積極有益的嘗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積極鼓勵學生勤工助學、舉辦左岸文學社征文比賽、十大歌手三大舞王競賽等等,在豐富學生業余生活的同時,也為學生們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多姿舞臺。
(三) 湖湘文化中的堅韌拼搏特質能夠極大地激勵學生以苦為樂、銳意進取
古代的湖南境內居住環境惡劣,培養了湘人倔強、“霸蠻”的性格;再湖南自古為南北兵家首征之地,歷史上湖南曾有過大規模的政府移民活動,千百年來,先人們在湖南大地上篳路藍縷,艱苦開拓,形成了湖湘文化中堅忍而篤實的地域特征。左宗棠有言:“吾湘之人,厭聲華而耐堅苦,數千年古風未改,惟其厭聲華,故樸,惟其耐艱苦,故強”,[4] 42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便是這種精神的真實寫照。當前,享樂主義、拜金主義之風盛行,部分年輕人極力標榜個性,妄想不勞而獲,具體至高校,表現為部分學生在學習中致力于走“捷徑”,寄望于通過考前劃重點、考中搞舞弊以獲得高分,而不是認真復習,少數學生擅自校外租房,等等。
三、以湖湘文化教育促進科技學院學風建設的方法與手段
(一) 以湖湘文化為研究對象,組建讀書會
科技學院選取了以曾國藩為研究對象,募集一批對其有學習興趣的學生,通過文學閱讀,使其深入認識湖湘文化的優秀成果,從中受到審美的熏陶,引起思想與道德的震撼。大學時代是文化吸納的黃金時期,大學生與生俱來的文學與藝術欣賞的需求,會不斷激發他們對文學書籍的嗜好。不過,現在大學生的課外閱讀帶有極大的隨意性,更多的表現為個人休閑,很多學生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這類書籍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并不能發揮實質性的作用,相反,有的還起了一定的毒害作用。通過組建讀書會,指引學生閱讀相關書籍,使其把陶冶情操與休閑放松相結合,藉此提升學生們的精神境界,豐厚其人文底蘊。
(二) 開設湖湘文化相關選修課,并輔之以“五步教學法”,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研討式五步教學法”是郭漢民教授經過八年教學實踐,探索出來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研討式教學,顧名思義即研究、討論式教學,是將研究和討論貫穿于一門課程始終的教學方法,也是根本不同于注入式講授的一種新的教學方法。[5] 73具體至湖湘文化教育,則明確如下:第一,指導選題。教師先簡要論述湖湘文化全課程的基本線索、主要內容,然后將湖湘文化分為若干個人物專題,并告知學生查找資料的途徑和研究方法,由學生自由選擇其一,要求其制定相關專題的研究大綱,撰寫講稿。第二,獨立探索。學生按照教師傳授方法,查閱資料,獨立思考,并撰寫3000字左右的講稿。第三,小組交流。學生在研討小組內將自己獨立探索的知識和心得以講課的方式上講臺報告,報告時要求脫稿,然后以評課的方式在小組內展開討論。第四,大班講評。由各小組推選的學生在全班登臺講述,師生共評,教師做階段性點評和小結。第五,總結提高。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一篇評學議教的文章,要求真實、具體。[6] 122應該說,這種“研討式五步教學法”有三點理念:一是以人為本,和諧教育;二是教、研結合,教、學互動;三是授人以漁,重視創新。[7]19-23它一反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改變了教師“知識權威”地位,致力于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積極性。將其引入湖湘文化教學實踐中,不失為一種促進科技學院學風建設的有益探索,既可以在全院范圍內積極倡導湖湘文化中所蘊含的自信、奮斗、經世致用之風,還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 充分利用株洲交通重鎮的地理優勢,挖掘其境內及毗鄰城市人文景觀中豐富的文化內涵,對學生進行高于現實的理想人格培養
湖湘文化教育在大力進行書本知識教育之外,還應開發現有的湖湘文化固有資源,如組織學生到岳麓書院、船山學社、第一師范、曾國藩故居、韶山、花明樓等地參觀,領略文化遺址的人文情懷,緬懷先賢英烈,結合時代特征充分利用湖湘文化的精神內涵,培育學生吃苦耐勞、務實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精神氣魄,進而達到教育之實效。 積極引導學生們充分挖掘其家鄉所在地的文化內涵,如舉辦“家鄉美”征文比賽活動,激發學生作為湖湘后人共有的文化認同與自豪,構建學生對科技學院的情感歸屬。
(四) 持之以恒,積極探索湖湘文化教育新方法
湖湘文化博大精深,意蘊深遠,對其內涵精要的學習領悟絕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假以時日細嚼慢咽。而以湖湘文化教育促進科技學院學風建設的方法探索,絕非可以一蹴而就,需要不斷的摸索、實踐。我們學生工作者要不斷加強湖湘文化的內涵學習,感悟其精髓;要以其為標準不斷反省自我,提升修養;要在立足于科技學院客觀實際的基礎上,尋找湖湘文化教育與學風建設的最佳契合方式。我們必須深入學生實際,切實了解學生日常學習思想狀況,把湖湘文化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之中,塑造學生的自信品質,力倡經世致用,鼓勵學生拼搏進取,在學習上行“霸蠻”之風。
參考文獻:
[1]戶華為.湖湘文化及其特征與歷史定位[J].湘潭大學學報,2005,(3):84-88.
[2]周興旺.湖南人憑什么[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3]李偉.論學習力與近現代湖湘人才群成長的關系[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2008,(6):104-108.
[4]錢基博.湖南近百年學風[M].長沙:岳麓書社,1985.
[5]郭漢民.研討式教學與大學生科研能力培養[J].吉首大學學報,1999,(4):73-77.
[6]曾憲皆.試析郭漢民教授的五步教學法[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9,(5):121-125.
[7]賀鑒,劉紅梅.論研討式五步教學法的主要特點[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2006,(3):19-23.
(責任編輯/石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