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尚鳳
【摘 要】強弱觀是交際語言教學法的重要理論部分。對交際的強弱觀在中國的使用及適用性問題仍然是當前外語教學的爭論點。在使用它們時如何處理這兩者的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探究這些問題有利于交際法在中國的發展與應用。
【關鍵詞】強交際觀 弱交際觀 使用 誤解 中國的外語教學
交際語言教學法出現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西歐。傳統教學法在教學中暴露出許多弊端,隨著當時對外語的日常需求加強,強調將語言知識運用于真實情境的交際語言教學法應運而生。作為一種教學理論,交際教學法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標,在課堂上致力于創設真實的交際情景和活動,讓學生用目標語準確流利地進行交際。交際法在發展中借鑒了大多數傳統教學法的優勢,擯棄其不足,以一種較全面的語言教學理念為中外所接受,成為當前最受推崇的教學法之一。
一、交際強弱觀的出現
交際教學法提出以來,語言與教學工作者一直在探索并致力提出交際法的教學模式。Howatt(1984)認為交際法分“強式”和“弱式”交際法。弱式交際法強調為學生提供以交際為目的去運用英語的重要性,并試圖把這些活動融入到更廣泛的英語教學當中去??與此不同的“強式”交際法認為語言是通過交際習得的??如果前者可以被描述成“學習使用”英語,后者則可以叫做“用英語學英語”。通過Howatt的理論,我們可以把交際語言教學法的強弱觀作一個概括對比:
二、交際的強弱觀在國外的研究和實踐Howatt(1984)總結了交際法出現以來的教學實踐,認為以往所進行的交際教學都屬于弱式交際。此后“強”派與“弱”派的支持者分別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研究和實踐。Prabhu在印度南部Bangalore地區進行了一系列小學英語教學實驗。他在實驗中首次使用任務作為組織課堂的手段。這是把強交際觀理念運用于教學的成功例子。Krashen和Terrell提倡的自然途徑,在北美采用的浸入式教學及任務教學法是“強式”交際法的代表。Littlewood(2002)把強交際觀模式稱為自然學習模式。
通過對浸入式和自然途徑教學研究,弱派代表Long和Robinson(1998)總結出如果二語學習的課堂完全以意義為核心,那么學習者對有些語言項目,如準確性和語言使用的功能表達的掌握,無法達到目標語的程度。Finocchiaro和Brumfit(1983) 認為交際法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進化的過程而不是一個革命過程,即語言的掌握應該先學習語法知識再慢慢過渡到知識的應用。Littlewood(2002)把弱交際觀稱為技能學習模式,并設計了一套交際法的教學步驟。他把課堂活動分為前交際活動和交際活動。前交際活動又分為語言結構活動和準交際活動;交際活動分為功能交際活動和社會交互活動。在這個模式中,Littlewood對語言知識與交際能力進行了處理。前交際活動部分主要處理語言知識問題。這是交際活動之前讓學生學習語法的過渡階段,使學習者熟知交際所需要的技巧和用法,能夠很快將語言用于交際。Littlewood認為“強”與“弱”交際法的平衡性問題也就得到實現。
三、交際的強弱觀在中國
1.交際的強弱觀在中國的使用
20世紀70年代末期,交際教學法傳入我國并極大的影響我國的外語教學。一批介紹交際法的論文和譯文成為當時語言教師和外語工作者了解交際法的主要途徑。80 年代中期, 國內初步形成了以廣州外國語學院和黑龍江大學為中心的南北兩個交際語言教學研究與實驗基地,在教材編寫和課堂教學實踐方面開始了交際語言教學的探索(黃柳燕,2007)。
1992年,國家教育發展委員會(SEDC)引進功能交際大綱,在結合我國教學實際的基礎上發行“結構—意念功能教學大綱”,并出版了一套應用交際法的教材。中國開始在中學嘗試應用交際教學法。從大綱的名稱看,當時的交際教學吸收了長期占統治地位的語法翻譯法的優點,使之與交際教學法相結合。該大綱強調語言技能的學習與交際能力的培養緊密結合,堅持把掌握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作為培養交際能力(即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尹世寅,2005)。這是充分考慮中國外語教學缺乏二語習得的環境下采用了弱式交際法。
2001年國家頒發外語教學新的課程標準,倡導任務型教學的《新標準英語》和《新目標英語》教材開始在全國逐步推廣使用。作為強交際觀理論的實踐,在任務型課堂中,教師給學生設置一系列的交際任務,學生在完成這些交際任務的過程中習得語言,沒有專門的語法講授。相對于之前的結構-功能大綱,從理論意義上說,任務型教學所強調的交際更徹底和深入,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了交際由弱到強發展的趨勢。中國在外語教學的目標方面開始了更接近語言習得的追求。
2.國內對交際強弱觀的誤解
誤解一把“弱”交際觀或“強”交際觀看作是交際法的全部。強弱交際觀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都是對交際法具體使用的概括。他們分離開的單一觀點都不能代表交際法的全部。如果把“弱”的說法當作交際法的全部,即相信交際法是為以后的交際活動做準備的,關注了學生的語言結構教學,卻忽略了學生習得語言的過程。如果只看到“強”的說法,即通過交際來學英語。對缺乏二語習得環境的外語學習的效果是考慮不周全的。誤解二把“弱”交際觀看作是偽交際法。Howatt(1984)認為以往所進行的交際教學都屬于弱式交際,是交際法的一部分。交際法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中,已把語法教學納入交際法的一部分。準確性和流利性都是交際法關注的要點,只是比例輕重不同。“弱”交際觀在Littlewood的研究中也得到重新定位。在非二語教學環境,弱交際觀仍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3.交際的強弱觀與中國的外語教學
盡管中國應用交際法已有二十多年,外語教學大綱重心也從弱交際觀向強交際觀發展。但國內對外語教學應該采用哪種交際觀模式仍紛爭不斷。強弱交際觀作為交際法的一部分,從本質上說是不存在優劣的。目前強交際觀的代表任務型教學是否就是最佳的選擇呢?事實上,在使用新教材以來,很多教師因為不同的教育狀況在教學時遇到了困難和問題,任務型教學沒有取得預期良好效果(尹世寅,2005)。而且強式交際法主張的是“用英語學英語”,認為語言應該是完完全全在交際中獲得的,排斥語法教學,對缺乏習得環境的中國教學效果不顯著。另外不少學者對中國適用弱交際觀的大環境進行了分析研究。胡鑒明(2002)認為,“弱式”交際法仍是我國中小學英語教學的特征。李放(2004)也認為從教學實踐中看,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還處于“弱式”交際法的探索中,教學中應采用弱交際觀,逐步向強交際觀看齊。那么在外語教學中,我們應如何在大綱的基礎上靈活運用交際的強弱觀呢?筆者建議以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為目的,根據具體的教學實際綜合使用交際強弱觀,以達到兩者的最佳教學效果。
第一是針對強式交際觀的使用,在教學中應根據具體實際增加適當的語言學習。從任務型教學來說的, 徐曉晴(2004)就認為在任務型教學中,語言習得依靠于任務過程中的意義、語言形式的協商以及語言輸出。這一過程就是學習者通過使用目的語交互活動、意義協商以及語言輸出完成交際任務的習得過程。遵循這個觀點,她認為“任務輔助語言教學”和“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分別對應了交際的強弱觀。“任務輔助語言教學”實踐“弱式觀”,用任務學習并操練交際語言知識; “以任務為中心的語言教學”實踐“強式觀”,學習者在交際任務中學習或習得語言。這就避免了任務型教學在某些落后地區不適應英語水平比較低的學習者,同時又考慮了中國這個把英語作為外語的環境。第二針對弱式交際觀的使用,要以強交際觀為導向,實現兩者教學上的自然過渡。中國的外語教學要避免單一使用弱交際觀。胡鑒明先生(2002)年提出中國第三個教學模式——綜合型語言學習模式。該模式參考了Littlewod針對交際強弱觀所提出的教學步驟。語言結構活動和準交際活動為功能性交際活動和真實的社交性活動發展打下基礎,由弱到強。這就處理好技能學習與自然學習的關系。技能學習為自然習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然習得是技能學習的方向。兩者相互依存,相互配合。
中國在運用交際法方面已做出了不懈努力,成果斐然。但如何根據中國的實際使用交際的強弱觀仍是中國外語界關注的重要問題。我們反對一刀切的做法,任何走極端的實踐都是行不通的。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發展一定程度加劇了外語教育的差距。發達地區和發展中地區對運用交際法的要求不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應成為研究交際強弱觀的指導性原則,探索之路任重道遠。
參考文獻:
[1]Howatt,A.A history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Oxford:Oxford Uniersity Press,1984.
[2]徐曉晴.從任務型教學理論看第二語言習得和語言教學[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3]黃柳燕.交際語言教學在中國的實踐及幾點建議[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7).
[4]胡鑒明.交際法和中國英語教學[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5]李放.“強式”與“弱式”交際法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
[6]樊慧燕,劉秀琴.淺談大學英語翻譯常見問題[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2):61-62.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