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三德
摘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必須在新理念的指導下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避免出現拿新書走老路的情況。使用新教材要注重實踐,不拘于教材;創設情境,巧用教材;聯系熱點,激活教材;加強學科的聯系,整合教材;關注課程標準,把握教材深度。
關鍵詞:新理念;高中政治;新教材;使用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39-01
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在不斷的深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作為一線教師深有體會,課堂是實施新課改的陣地,而在新課改理念指導下如何使用好新教材,避免出現拿新書走老路的情況,這也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不可回避的一個問題?,F代教材觀認為,教材不是灌輸真理的圣經,不是主要表達知識的"倉庫",而應成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的資源、工具和指南,幫助學生學會學習的載體,是激發學生不斷進行探究的平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突出新教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營造富有人文氣息的教學氛圍,使師生在快樂中學習和成長。
1.注重實踐,不拘泥于教材
新課標在課程實施上強調實踐性,注重實踐環節是課改的追求,就是通過各種開放性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知識的價值、進行理性思考;在解決實踐問題中自主獲得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和發展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教師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教材只是學習的手段,不要只限于教材探 究活動和相關鏈接中涉及的材料,畢竟教材中的材料是有限的,甚至有些是學生所不熟悉的。所以,教學中不能照本宣科,不能"唯"教材,而是要注重實踐,不拘泥于教材,讓學生通過探究學習及社會實踐來自主獲取新知識。我在使用新教材中做過這樣的嘗試,例如學習經濟生活第六課,講"商業銀行"時課前布置學生作社會調查,了解學校周圍有哪些銀行?這些銀行性質如何?主要辦理哪些業務?銀行的存貸款利率各是多少等問題。上課時先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討論,然后把學生調查的信息反饋出來,再及時點撥、設疑、解答,一堂課下來,在課堂上又生成了許多問題,比如:中國人為什么總喜歡存錢?貸款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存貸款利率的變化對經濟產生什么影響?人民幣幣值的 變化為什么那么受關注等。我覺得在教學中,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注意引導學生開發利用身邊的課程資源,利用課本知識到生活中尋找答案,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又有助于學生分清各種社會現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所以,經濟生活教學要提高學生參與經濟生活的能力,只能在實踐中鍛煉,即在游泳中學會游泳。
2. 創設情境,巧用教材
新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體驗、感悟和知識的內化。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學會學習。歷來人們都認為政治課乏味,其實,它是一門很有趣的學科,學生喜不喜歡它關鍵在于教師如何把教材的內容呈現給學生。我們的高一新教材直接體現著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散發著生活的氣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把教材新知識滲透到貼近學生實際的情節、場景或故事、詩詞中,使學生的學習從熟悉的生活原型、感興趣的問題情境著手,課堂成為學生學習體會、辯論反思、概括提升的場所,這樣可以充分激發學生在情境中的體驗、感悟。比如:講到"依法納稅"時,我沒有按照課文的順序進行探究,而是先讓學生把課前準備的四組小品進行表演,這四組小品反映的行為分別是偷稅、欠稅、騙稅、抗稅??赐瓯硌輾夥蘸芑钴S,因為小品所反映的事情就發生在學生的身邊。就這樣運用小品導入,找到教材和學生生活的結合點,由此切入教材學生就有很多話要說,有很多問題要問,我的教學就從和學生的對話開始了。由違反稅法的行為講到公民應自覺誠信納稅,公民成為納稅人的同時也可能成為負稅人,納稅人和負稅人又有什么區別,我國稅收的性質等,整節課就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結束。
3.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沒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要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充分彰顯學生的個性,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知情意行諸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以學生為本,將終身學習的理念內化到學生的行動中去,讓學生內在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傳統的教師精心備課,細心授課,嚴格檢查督促的環節,無疑把教師放在了中心地位,無論老師的教學如何出色,學生都是完全被動的。教師的教更多的是面向教學大綱、面向高考,學生則成為被迫運轉的機械記憶和造分的機器。要把學生推向講臺,讓學生自己研究問題―解決問題―闡述問題,實質是讓學生作學習的主人,真正體現了"學為主體"的教育、教學原則。通過具體操作,學生嘗到了自己解決問題的甜頭,還鍛煉了收集資料、分析總結、當眾表達等多項能力。擺脫了多年來對老師形成的依賴感,和等待老師"喂食"的惰性,樹立起了真正屬于自己的、用成功換來的自信,也使老師重新審視了學生的能力。
4.提倡和鼓勵探究式合作學習
教學過程就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對理論知識的科學講解外,更為重要的使命是提出課題,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探究中迸發思想火花,這是激發學生思考的最好的催化劑。"授人以魚"莫若"授人以漁"。教給學習的方法猶如教給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的鑰匙。有一個故事叫《把孩子扔到河里》,故事中的主人公,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列夫謝茨是不重視分數和成績的典型,其他教授夸大的說,正因為他從來沒有在課堂上完整的做完一次正確的證明,他的學生不得不把他的漏洞補上,卻恰恰練就了本事。
5.努力提升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學手段的有機整合
要因時、因地、因材施教,必然需要突破傳統,采用鮮活的對傳統有所突破和創新的教學方法。對應當或必須使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課程內容,要求教師必須使用幻燈、錄音、廣播、影視、網絡以及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而在需要教師運用傳統教學手段的課程內容,則要求教師盡可能使用傳統教學手段。這樣,不但可以起到發揮教師引導學生科學地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自學、學會自學的作用,而且也使教師能夠對學生自學中由教學機器不能夠回答的特殊問題進行個別的解答。
新課改為我們提供了新教材,一本教材如果運用得好,那么,它就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引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積極開展活動的工具,是激發學生不斷進行探究的平臺。因此,我們要在新理念的指導下,科學地、創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進行課堂教學,給學生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給他們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給他們一片空間,讓他們自己向前走。
讀與寫·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