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振宇
摘 要:疣狀胃炎是一種在內鏡下有特征性改變的胃粘膜病變,它屬于特殊類型的慢性胃炎。按其臨床表現可歸入祖國醫學“胃脘痛”、“嘈雜”、“痞滿”等范疇,且多為虛實夾雜之證。對國內中醫學者分析疣狀胃炎的中醫病因病機所取得的進展進行了綜述,并闡述了自己對疣狀胃炎的中醫病因病機的認識。
關鍵詞:疣狀胃炎;中醫;病因病機;綜述
中圖分類號:R57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6-0125-02
疣狀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種常見的具有特征性形態及病理變化的特殊類型慢性胃炎,又稱隆起糜爛性胃炎(raised erosive gastritis)、痘疹樣(或天花疹樣)胃炎(Variohform gastritis),或章魚吸盤樣胃炎(Octopus sucker gastritis)等。國內文獻一般稱之為疣狀胃炎,是一類臨床上無特異性表現,但在內鏡、組織形態學上有特征性改變的胃粘膜病變,內鏡下屬隆起糜爛型胃炎。在第十屆世界胃腸病大會上,疣狀胃炎被列為具有高度癌變傾向的疾病之一。據國內文獻報道,疣狀胃炎的胃鏡檢出率為1.0%~2.4%,其發病率從2.07%~16.40%不等,合計為5. 36%[1]?,F代醫學對疣狀胃炎病因及發病機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可能涉及多種因素[2-6]。目前研究認為高胃酸、自身免疫、膽汁反流、過敏因素和HP感染等因素與疣狀胃炎的發病有較大的關系。
1 中醫病因病機
祖國醫學中并無疣狀胃炎的病名,但根據其臨床癥狀,一般可歸于“胃脘痛”、“嘈雜”、“痞滿”等范疇?!端貑?五常政大論篇》[7]曰:“少陽司天,火氣下臨……心痛,胃脘痛”;《素問?至真要大論》[8]曰:“太陽之復,厥氣上行,……心胃生寒,胸膈不利,心痛否滿”;《素問?六元紀大論篇》[9]所云:“太陰所至,為積飲否膈”;《傷寒論》[10]云:“滿而不痛者,此為痞”;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諸否候》[11]說:“諸否者,營衛不和,陰陽隔絕,臟腑否塞不通,故為之否”;《證治匯補》[12]曰:“痞由陰伏陽蓄,氣血不運而成,處于心下,位于中央,填滿痞塞,皆濕土之為病也”;明?張介賓《景岳全書》[13]曰:“嘈雜一證,或作或止,其為病機,則腹中空空若無一物,似饑非饑,似辣非辣,似痛非痛,而胸膈懊惱,莫可明狀”。
近年來,國內中醫學者對疣狀胃炎的治療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并對疣狀胃炎的中醫病因病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現綜述如下。
大多數中醫學者認為本病的基本病機為本虛標實,但對具體病機認識不一。周恒軍等[14]認為疣狀胃炎屬于“胃脘痛”的范疇,病因病機為中氣虛弱,無以行血,血運不暢,而致瘀血停滯,引發胃痛,總病機為氣虛血瘀,因此在治療上以益氣活血法為主。章諳鳴等[15]則認為,本病為本虛標實之證,本虛主要是脾胃虛弱為主,邪實為氣滯、血瘀、熱蘊、濕阻、痰凝等,具有寒熱錯雜、虛實夾雜之特點,主要發病機制是正虛邪侵,正不勝邪,邪氣踞之不行,日久凝聚成塊而為病。寒凝瘀結、濕熱痰結、氣滯血瘀是主要病理變化。治療當以益氣健脾固其本、滌痰化瘀、清熱解毒化其濁、理氣和胃安其中。司雁菱等[16]認為該病多為虛實夾雜之證,其病因主要是脾胃素虛,郁而化熱,熱腐血瘀而成,治療上以健脾和胃,瀉熱化瘀為主。黃朝暉等[17]認為此病的主要病機是胃熱脾寒,脾虛氣滯,痰瘀阻絡,治療上以寒熱并調,扶正祛邪為主。毛志耀認為本病多因飲食不節、寒溫失調、脾胃受損,病邪乘機犯于中焦,寒熱錯雜,氣機失于疏泄,脾胃升降失職,治以泄熱補脾,理氣疏運。金永日[18]等則認為機體感受外邪,或飲食不節,或情志抑郁,或久病體虛,以致脾失健運,胃失和降,濕邪內生,日久聚濕生痰,郁而化熱,氣機阻滯,血運失暢,痰瘀濕熱互結于中焦而發病。本病乃本虛標實之證,邪實為主,中虛為本,熱郁、痰阻、血瘀為標,針對此病機擬方扶正抗疣靈療效頗佳。蘇洪源則認為病因為肝失疏泄、郁積犯胃及飲食不當、胃失和降,病機為氣滯食積,壅滯成疣。顧慶華[19]認為,疣狀胃炎的病因為外感風寒、內傷飲食、加之情志不遂等,導致熱毒蘊結胃腑、氣血郁滯、絡脈不暢、血敗肉腐而成,其胃黏膜形態與“胃癰”相似,故以此為切入點來治療。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諸位中醫學者普遍認為疣狀胃炎的病因多為先天稟賦不足、飲食、勞倦、情志所傷,病機為本虛標實,本虛為諸病因造成脾胃受損虛弱,標實則氣滯、血瘀、熱郁、濕阻、痰凝等各種病理產物錯雜。
2 疣狀胃炎胃鏡像表現結合微觀辨證
由于疣狀胃炎屬于在內鏡下有特征性改變的特殊性胃炎,因此我們認為疣狀胃炎的胃鏡像表現對于其病因病機分析有著很大的幫助。在胃鏡下疣狀胃炎表現為隆起性糜爛,頂部有臍狀凹陷,呈疣狀外觀。病灶的大小及形態不一,多是圓形或類圓形,有的呈痘疹形、球形、蛇形、棍棒形,常排列成行,有時沿皺襞連成串珠狀,也可為胃竇孤立的單個或少數幾個病灶。
胃鏡像與中醫辨證相結合,疣狀胃炎胃粘膜特征多見較多分泌物、糜爛、充血及水腫等,如“瘡瘍”、“濕疹”均應與濕、熱、毒有關,而其粘膜呈盤狀隆起、痘瘡樣結節增生為有形之邪,又如“痰核”、“積癥”又應與痰、瘀有關。這和綜述結果是基本相一致的。
3 討論
疣狀胃炎在臨床上病程較長,且病位固定,故筆者認為本病為先天稟賦不足、脾胃素虛、或飲食、勞倦、情志所傷,脾胃虛弱,運化失健,內生痰濁,痹阻血絡,久患成瘀。瘀血是其主要病理產物,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行不暢,臟腑失養,脾胃虛弱更甚,如此惡性循環,而致病程遷延,纏綿難愈,聚積成疣。脾氣虛弱,運化失司,形成痰結、濕阻等病理產物,阻于中焦,使本病頑固難愈,病程綿長,日久則影響血絡通暢,久病及血,胃絡瘀滯,聚積成疣。疣狀胃炎頑固難愈,病程綿長,胃為多氣多血之腑,脾為統血之臟,脾胃虛弱,中氣不足,無以行血,血行不利,痹阻血絡,胃絡瘀滯,必成瘀阻胃絡之癥,即“久病入絡”、“胃病久發,必有聚瘀”,顏德馨[20]亦云“久病必有瘀”。血為氣之母,氣之所以能行血,因血能載氣,若氣不附藏于血中則氣將渙散不收而無所歸;氣附存于血中,血以載氣并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水谷精微,使其不斷得到營養補充,故血盛則氣旺,血虛則氣衰,血病氣亦病。瘀血在疣狀胃炎的發生、發展及預后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疣狀胃炎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對患者的工作和學習有著諸多的不良影響,且有高度癌變傾向,現代醫學對其病因尚未完全闡明。中醫以辨證論治、整體觀念的特點使其在病因未完全明確類疾病的治療上具有突出的優勢,且副反應小、患者耐受好,具有良好的前景。目前中醫藥治療疣狀胃炎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正處于蓬勃發展之勢,對其病因病機認識的長足的進展,對疣狀胃炎的治療和研究幫助較大,可更有效地指導臨床。
參考文獻:
[1] 付唆林.疣狀胃炎的歷史、現狀與思考[J].國外醫學:消化系疾病分冊,2005,25(3): 155-156.
[2] 岳玉.疣狀胃炎40例臨床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1996,12(1):11.
[3] 牛孝敏,施光亞.疣狀胃炎38例臨床分析[J].臨床醫學,2004,24(5):43.
[4] GALLAGHER CG. Chronic erosive gastritis:A clinical study[J].Am J Gastroenterol,1987,82(4):302.
[5] 馬洪升,歐陽欽,陳岱云,等.35例痘疹性胃炎臨床病理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2,8(10):44-45.
[6] 周殿元,張萬岱.中華醫學會第二屆全國幽門螺桿菌專題研討會紀要[J].中華消化雜志,1997,17(5):286-287.
[7] 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293.
[8] 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393.
[9] 黃帝內經[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0:323.
[10] 山西省中醫學校.傷寒論講義[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59:58.
[11]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M].大連: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104.
[12] 盛維忠.中醫內科名著集成[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8:493.
[13] 明?張介賓.景岳全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6:390.
[14] 周恒軍,徐慧先,呂巖妍.益氣活血法治療疣狀胃炎48例[J].中醫藥訊息,2003,20(3):41-42.
[15] 章諳鳴,韓吉,周婷,等.益氣化濁和胃方治療慢性隆起糜爛性胃炎臨床觀察[J].時珍國醫國藥,2007,(18)5:1032-1033.
[16] 司雁菱,李繼安.中西醫結合治療疣狀胃炎40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0,20(12):945.
[17] 黃朝暉,張光霞.胃安合劑治療疣狀胃炎80例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藥雜志,1996,12(3):7.
[18] 金永日,趙賢俊,張水生,等.扶正抗疣靈治療疣狀胃炎65例臨床觀察[J].中華消化雜志,2007,39(10):43-44.
[19] 顧慶華.從胃癰論治疣狀胃炎[J].中醫藥研究,1995(6):15.
[20] 顏德馨,活血化瘀療法臨床實踐(增訂本)[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5.
(責任編輯: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