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東 王 穎
一、站立架式分析
站立的進攻、防守、反擊技術主要是抱腿及其各種變化,所以自由跤的站立姿勢既要有利于我方抱上對方的腿,又要不利于對方抱住我方的腿。目的是和對手搏斗時不吃虧。運動員因級別和身材高矮不同其姿勢雖有所變化,但萬變不離其宗,都要以身體重心穩定和移動靈活為原則,并要求攻守兼備。常見的站立姿勢有三種。
三種姿勢都是比賽開始的姿勢,雙方一接觸就有所變化,最明顯的就是用上體和雙臂向前推頂插抱對方的上體和臂不直接后退,盡量以身體為軸移動,如果直接后退就是消極的表現,要挨罰。站立姿勢高,暴露的身體面積大,受攻擊的面大,防守面也大,不易防住對方的抱腿動作,容易被進攻。站立姿勢低,身體受力面小,受攻擊面小,防守面也小,容易防住對方的抱腿動作,不易被進攻,利于防守。
自由式摔跤上體前傾較大,雙腿與軀干的夾角較小。但有一點必須注意,上體前傾無論大到何種程度,臂部都不能高于肩背部,頭也不能低于肩背部,只有這樣,摔起來視野才比較寬廣,移動才能靈活。站架高矮要用雙膝伸屈的程度來調節,不能用身體前傾的大小來調節,不然站架雖然低了,但犧牲了移動的靈活性和寬廣的視野,結果失去了進攻能力。
二、準備進攻動作的技術分析
1、誘惑。誘惑是為了誘使對方站或適合自己應用某個進攻技術的姿勢而采取的行動。
2、強迫。對方可能不隨誘導而動,那就采取強制手段,迫使他站成適合我方進攻的姿勢。其主要的方法有:
拉:以迅速的動作向自己拉對方。做這個動作時由于對方身體重心垂線接近支撐面邊緣,甚至超出支撐面,所以,多數情況下對方會向拉的方向移動以恢復身體重心平衡。所以,要善于調動更多的肌肉群參加工作,并使自己身體重心的移動帶動對方,動作還要急速。
推:是和拉的方向相反的動作。手臂和身體任何部分同對方接觸,有力而迅速的推撞對方。推和拉一樣用全身力量和身體重力。
扭:一手拉,一手推,使對方身體沿垂線轉動,改變其穩定程度。這樣,對方的兩腳就前后站立在一條直線上,甚至兩腳交叉容易被進攻。
按:用手臂或身體某一部分向下按壓對方的手、臂、肩、背、腿,使其身體重心垂線接近支撐面邊緣,這樣他受到牽制行動不便,容易被進攻。
3、握抱。摔跤比賽是從兩個接觸的握抱開始,使用進攻技術先握抱住對方,既所謂“手要先行”。摔跤技術的用力多用杠桿原理,握抱是杠桿三點,有時還起到支點的作用。握抱要求:①出手走最短距離。②把位準確。③松緊適當,握抱住合適把位,在施技術之前,適當放松,不抱很緊,施技時再勒緊,用出爆發力,以免發僵,消耗體力,要會在進攻中休息。④夾肘抱。抱時兩肘內收,兩臂用力勒。不僅兩手臂用力,還要用背擴肌等肌肉力量。⑤換把及時,根據技術動作的變化及時換握把位。
4、步法。摔跤調動對手時,兩腳移動多同走路相反,不是先移動身體重心后邁步,而是先移動腳步,再移動身體重心。移動要迅速,縮短移動過程中身體支撐面小的時間。
兩腿可前后、左右或斜方向移動。一般直線移動少,多走弧線。
摔跤講“會用腿贏人”,不僅是說用腿去絆對方,而且說腿腳的移動決定技術的成敗。進攻時步子邁到合適位置,便于接近對方,以利施展技術,發力和省力。防守時,步法正確可以擴大支撐面,降低身體重心,保持身體重心穩定,不易被摔倒。
5、身體接觸部位。每項技術有不同的身體接觸部位,身體接觸對方的部位合適,越貼近、靠緊對方越便于發力、省力。
進攻施技進去時,低頭、含胸、縮背,使進去的面積縮小。身體到位后,再抬頭、挺胸、展體發力。防守中要離開進攻者時,多收腹含胸,下降重心。運用沖撞動作破壞對方身體重心平衡時,則蹬腿、挺胯。
身體接觸對方時,靠感觸覺和體位感覺可以判斷對方身體的位置和姿勢及其行動,根據需要隨時變換身體接觸部位。平時要培養、發展身體的觸覺和體位感覺。
6、摔的方向和用力。摔跤技術按其結構均有固定的摔的方向,其路線是弧形的。使對方身體沿弧線運動,這樣,對方難抵抗。在運用技術時,根據對方身體姿勢的變化和抵抗,摔的方向可以改變。摔時是頭先動,以頭帶動軀干。在摔跤技術中,頸反射起重要作用。頭轉的方向正確會使動作順達,使主動肌緊張發力,協調肌放松,可以發揮更大的力量。
7、結束動作。自由式摔跤不僅要把對方摔倒,還要倒地后繼續角斗,直到把對方的雙庸控制在墊子上。所以,由站立摔下去的結束姿勢很重要,是站立技術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站立完整技術的結束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