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巖 徐 鮫
根據少年女子舉重運動員的生理特點進行科學系統的訓練,打好基礎,提高運動水平,已成為各級體校教練員的共識。從生理角度講,少年舉重運動員正處于身體生長發育階段,對他們進行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術訓練時,必須從他們的解剖、生理、心理特點出發,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才能有利于未來成才。舉重運動員想在全省、全國或國際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需要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全面的抓舉、挺舉技術。如何全面提高少年舉重運動員專項成績,是我們基層舉重教練員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一、針對少年女子運動員的特點,掌握適宜的訓練原則
少年女子運動員,無論在身體形態、生理功能和心理變化等都不穩定、不成熟,應根據他們的特點,全面發展身體機能,進行正確規范的技術動作訓練,使運動員在身體功能、基本技術及心理素質等方面得到均衡發展。要實現這個目標,要經過長期的訓練過程,要依據少年運動員的生理特點進行系統訓練,不可急于求成、“撥苗助長”,應采用適合少年女子運動員的多年基礎訓練計劃,為運動員向高水平發展打好基礎。
體校在訓的運動員,年齡一般在12至18歲之間,正處于青春期,女子運動員還有其自身的生理特點(如月經期的訓練尤為重要)。在訓練中,要遵循由弱到強、由上肢到下肢、循序漸近的原則,針對每個人的不同身體情況制定適合個人發展的訓練方法。
二、合理安排身體素質訓練
身體素質訓練分一般身體素質和專項素質。
對少年兒童身體素質訓練,要把一般身體素質訓練放在重要位置,做到既要提高一般身體素質,又要和專項素質相結合,這就要選擇適合少年兒童特點的一般身體素質訓練內容和方法,做到力所能及,恰到好處。如一般身體-素質訓練,可采用田徑、球類等項活動進行,全面提高爆發力、速度、協調、柔韌性等各項身體素質,擴大機體機能,改善內臟器官的功能,為大運動量訓練奠定必要的身體基礎。
專項素質訓練,包括力量、爆發力、速度、專項耐力和靈敏性的訓練。
1、力量素質練習。力量素質指拉力、支撐、深蹲三大力量,還有前臂屈肌、小腿屈肌及其他伸肌等小肌群力量。女子舉重運動員更重視小肌肉群力量訓練。如手腕和肩胛周圍力量、腰腹力量和伸肌力量及支撐力量。訓練手段可采用腕屈伸、啞鈴側上舉、壺鈴推,俯臥挺身、仰臥起坐、側拉和頸后寬挺蹲、抓舉支撐深蹲等。
2、爆發力素質。爆發力是舉重運動的生命,是能否成功的關鍵。女子運動員爆發力發展敏感期是13—14歲,練習方法有30米以內加速跑、跳深(臺)、跳欄架、短跳+加速跑+長跳等。
3、速度素質練習。舉重專項素質訓練中速度和力量的關系密切,速度是力量的基礎。發展速度的年齡是6-10歲和14-16歲。練習方法主要用小重量杠鈴以最快速度做高抓、上挺及下蹲,30-50米沖刺、各種跳躍練習等。
4、專項耐力素質練習。舉重運動員的耐力素質有其獨自的特點——其能力不受較大的專項負荷,并能較快地消除疲勞。訓練方法:用壺鈴、橡皮帶等進行多次重復練習,800-3000米跑,400-800米較長距離跨跳,次數較多的跳躍等。
5、靈敏素質練習。在舉重運動中,靈敏性主要在掌握新動作的能力,舉重動作的協調性和準確性可以做靈敏的標準。練習方法有:球類練習,支撐跳躍木馬、山羊等,單、雙杠上法、下法和前后擺動,技巧動作中前、后、側手翻等。
以上訓練內容和強度安排,應適合既增強少年舉重運動員肌肉力量,又提高用力協調性,為以后提高運動成績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合理安排技術訓練
在少年女子舉重運動員技術訓練中,正確掌握抓舉、挺舉標準的技術動作,是提高訓練水平和運動成績的重要環節。
組織少年舉重運動員訓練,教練員要選擇適合少年兒童特點的訓練內容、方法、手段等,這是提高少年舉重水平的關鍵。
在技術訓練中首先要掌握少年舉重運動員的特點。少年運動員可逆性大,求知欲望旺盛,隨著她們神經系統的形態、機能發育的完善,可以掌握許多完整的技術動作。
在訓練中還要面對少年的生理特點,如中樞神經興奮性強,神經過程不易集中、神經細胞工作耐力差、肌肉發育不平衡、肌肉中水分多等,這樣訓練內容、方法和手段要多樣化。同時,訓練安排不能像青年、成年組那樣搞集中訓練,這樣對少年效果差,易受傷。
總之,少年女子舉重運動員技術訓練的效果,取決于訓練安排、訓練方法的采用,以及運動素質的發展程度和專項能力的高低等方面。我們基層體校的教練員,對少年階段的訓練,要認真抓準她們的技術動作,達到規范化,打好身體素質和基本技術的基礎,全力培養女子舉重優秀人才,為我國舉重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