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融合”政策背景下的“隔離”

2009-04-29 00:00:00甘滿堂鄭燕娜
中國教師 2009年15期

一、相關研究背景回顧

20世紀90年代以來,發達地區城市外來務工人員逐漸增多,但是外來工子女進城讀書只能進入專門為外來工子女開辦的學校,如果想進公辦學校讀書,需要交納高額的借讀費或贊助費。在許多城市中,只有很少部分外來工家庭能夠負擔得起這么高的費用,其他外來工子女只得進入專門招收流動人口子女的、學費相對低廉的私立學校。2001年國務院發布《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委《關于進一步做好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意見》,這些文件明確了“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的農民工子女就學政策,公辦學校開始有條件地向外來工子女開放。2006年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實施,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免收學費,在公辦學校就讀的外來工子女也享受此待遇。

由此可見,當前國家關于外來工子女教育政策總體取向是融合,但各地在執行過程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離”,既有制度性的,也有非制度性的,如城市優質教育資源沒有向外來工子女開放,在公辦學校讀書的外來工子女因表現差而容易受到老師與本地同學的歧視,義務教育階段后不能繼續在流入地讀高中等。這種“隔離”嚴重影響了外來工子女教育質量,阻礙了其通過讀書來實現向上流動的可能性。

社會融合本來是移民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是個體和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或不同文化之間互相配合、互相適應的過程,并以構筑社會群體之間關系和諧為目標。[1]“社會隔離”也稱“社會排斥”,是指社會成員希望以公民的身份參與社會而被他們不能控制的社會因素阻止了這種可能性,它是社會不平等的表現,如不能享有正常的經濟、政治、公共服務等資源。印度學者阿馬蒂亞#8226;森認為,遭受排斥本身就是一種剝奪,而且這種排斥會對受排斥人產生很大的直接影響,如導致發展受困,成為社會邊緣群體。[2]中國戶籍制度造成的城鄉社會隔離最為明顯,這種隔離不僅存在于政治、經濟與社會保障方面,而且也存在于教育方面。除制度性排斥外,還有非制度性的社會排斥,它是指某些群體因文化方面的差異而受到其他社會群體的歧視,處于一種受排斥的地位,如中國城市農民工容易受到城市居民的歧視,屬于城市社會的邊緣群體。[3]外來工子女因表現差而被歧視或排斥,就是一種非制度性的社會排斥。本文以福州外來工子弟學校教育為案例,予以實證研究。

二、外來工子女就學模式及存在的問題

福州是沿海經濟開放城市,外來務工者較多。據福州市教育部門統計,近年來在福州就學的外來工子女約10萬人,在公辦學校就讀的約占2/3,其余1/3在民辦外來工子弟學校就讀。接納外來工子女就學的多是農村或城郊的公辦學校,城區學校沒有完全向外來工子女開放。城區中小學實行劃片招生,要求學生家庭擁有劃片區內的房產證,而外來工家庭普遍租房居住,拿不出房產證,因此無法就讀城區中小學。城區小學,特別是教學質量被公認為優質的學校沒有向外來工子女開放。本文選取Q小學(以外來生源為主的公辦學校)、X學校(民辦外來工子女學校)、G小學(有招收外來工子女,但以本地生源為主的公辦學校)作為調研對象,以說明當前外來工子女教育所存在的問題。本文所調查的三所學校涵蓋了公私兩類學校,以及生源結構不同的兩類公辦學校,具有較強的代表性。研究發現,在公辦學校中,若外來工子女學生較少,則他們很容易受到歧視;在民辦學校中,則普遍存在教育質量低等問題。

1.公辦學校的就學模式

Q小學位于福州市晉安區鼓山鎮Q村,該村緊鄰市區,地理環境優越,再加上1990年鼓山福興投資區的興建,這里成為吸納外來工的主要地區,特別是2000年后流入的外來工數量急劇增長,因此也導致大量外來工子女的涌入,區內所有招收外來工子女的公辦學校其外地學生比例都超過本地學生。Q小學由晉安區政府投資辦學,2000年前學校沒有接收外來工子女。2000年后,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以及本村居民外遷至市區,本村生源劇減。為維持學校生存,同時也為配合福興投資區企業招工需要,Q小學不得不招收外來工子女,但要求外來工子女的家長必須在Q村周圍工廠工作,并在Q村有固定的住所。由于Q小學教學質量高,吸引許多外來工子女申請入學,目前外來工子女人數已占全校學生數的90%以上。

2007年春節后,福州市嚴禁公辦學校收取借讀費后,要求入讀Q小學的外來工子女猛增。2007年秋季入學時,晉安區教育局規定:凡能夠提供農業戶口本、暫住證及一年以上務工合同、原學校就讀的學籍等四項證件的外來務工家長都可以為子女就近申請入學。教育部門規定每班學生數56人為滿員,現Q小學平均班級人數為64人,已嚴重超標。2007年秋季原計劃只招收一年級新生兩個班級(120人左右,報名三天)。結果前兩天內就有180人報名,后實際招收135人。取消了借讀費后,外來工子女和城市人口子女是統一收費的,很多外來工家長認為城市中的教學資源豐富,紛紛將原來留在家鄉的孩子帶到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這也是晉安區其他公辦學校外地生源猛增的重要原因。

晉安區政府對于接受外來工子女的公辦學校有一定的經費與師資補充,以鼓勵公辦學校招收外來工子弟。因此,Q小學的教學經費得到保障,教師也比較認真負責,教育質量較高。針對外來工子女的特點和需求,Q小學開展“文明都市人”的活動,將外來工子女的行為習慣培養作為工作重心,要求老師一視同仁、多與家長溝通,改善他們的學習和行為習慣。學校每學期召開家長會一次,通報孩子在學校學習情況。Q小學辦有學生食堂,提供午餐服務,但不提供寄宿與早晚餐服務,學校也沒有校車。這種后勤服務狀況在福州市區眾多公辦小學中具有普遍性。

Q小學升初中的對口學校是福州二十中。按福州市教育局《福州市區2008年初中招生意見及對口方案》文件,農民工子女入學需提供“三證”:(1)原籍戶口本和父母身份證;(2)父母一方與就業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或就業所在街道出具的勞動證明,或工商營業執照;(3)暫住證。文件還規定:“對于無固定職業、住所的外來工,要引導他們的子女回原戶籍地就讀。除少數生源爆滿的初中學校外,農民工子女按對口升入初中就讀。農民工子女免收借讀費。”根據這項政策,那些拿不出“三證”的外來工家庭只能將子女送回戶籍地讀書,或在福州讀民辦中學,但福州地區的民辦中學多不是針對外來工子女的,普遍收費高,一般外來工家庭支付不起。

G小學位于福州市閩侯縣荊溪鎮G村,G村膠合板產業發達,擁有20多家規模較大的膠合板工廠 ,用工需求也較多,本地勞動力無法滿足眾多工廠的需求,只能通過吸納外來勞動力來彌補。該校總學生數為480人,外來工子弟230人,約占總數的50%;該校教師總數為19人,生師比為25.3:1,超過國家規定的小學生師比標準5個點。閩侯縣教育局沒有出臺有關公辦學校招收外來工子女的補助政策,導致G小學的學生數增加了,但教師數量并沒有相應增加,教師抱怨不迭,直喊“苦”“累”。教師對外來工子女抱怨最多的當屬成績差以及管理困難。外來工子女多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再加上家長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督導子女學習,導致外來工子女的學習成績普遍偏差。語文與數學兩科,本地生平均成績一般都在80分左右,外來生只有60分左右。而外來生的學習成績也算入教師的考評內容中,因此對教師造成極大壓力。另外,外來工子女的穩定性不高,行為習慣差等因素也導致了對該群體的管理困難。該校外來生源每學期流失率為10%,而且很多都是私自離開,并不和老師打招呼。學校很多教師想限制成績較差的學生入學,但實際上做不到。近年來東南沿海鬧“工荒”,企業招工困難,G村膠合板企業不免會發生招工困難等類似問題。為吸引外來勞動力來G村就業,該村各膠合板工廠的老板會許諾幫助外來工解決子女就近入學問題。一般由企業主親自出面來學校說情,讓學校招收本企業的外來工子女入學。如果學校不答應,企業主還會邀請村委會主任出面交涉。因此,縱使教師不愿意接受外來生,但也沒有辦法阻止。G小學沒有辦學生食堂,更不提供寄宿服務,學校也沒有校車,這種后勤服務狀況是福州市農村公辦小學的普遍情況。

在日常學習生活中,G小學的外地學生更傾向與同為外地學生的同學交往,很少去本地同學家玩。據外地學生反映,本地學生與家長都喜歡說福州話,他們聽不懂,感覺很陌生。學校班干部以本地學生居多,評優方面也是本地學生多,外地學生很少參與。

Q小學成為以外來工生源為主的學校也與本地人將其定義為外來工子弟學校有關。Q村是“城中村”,當地居民經濟收入較高,大都在市內購有商品房。學校部分教師接受訪談時說,他們認為Q小學本地學生減少并不完全是計劃生育造成的,而是有些家長擔心Q小學招收外來工子弟會影響自己孩子的成長,而將孩子送到其他公辦學校讀書,從而導致本地生源不斷減少,目前本地生源不到學生總數的10%。而G小學地處農村,當地村民并不認為本地學校招收外來工子弟會對他們的子女的學習產生不良影響,他們也沒有這種意識。

2.民辦外來工子弟學校就學模式

X學校位于閩侯縣上街鎮后山村,毗鄰福州一中新校址,現任校長為安徽人王先生,學校由其父投資創辦。學校于2003年春季籌備,投資30萬元,于當年秋季正式開學,靠張貼宣傳單招收學生。目前在校生有300多名,分小學部與初中部,初中部目前只有初一年級。學生家長多在閩侯縣上街鎮、倉山區金山等地打工,他們來自全國12個省,其中70%來自四川,80%從事建筑與裝修工作。由于在建筑與裝修行業就業具有不穩定性,因此造成該校學生流動性大,每學期流失率在40%~60%之間。學校租用后山村老人協會的一幢樓并自建兩間教室,白天因老人協會的活動而無法封閉校門,造成學校管理困難。上級教育部門對學校的檢查主要為教育和安全兩大塊,因學生住處較分散,要求有校車接送,學生午餐在學校吃,晚上由校車送回家。由于學校入學門檻低,提供午餐與“午托”管理,以及專車接送學生上學與回家,因此得到外來工家長的歡迎。學校教師多來自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均為熟人介紹進入學校,一般不對外招聘。現學校教師人數為12人,因學生成績較差,教師教學壓力大,因此教師流動性也較大,每學期也達20%左右。

由于學生人數少,X學校不可能實現正常的排班,常常是幾個年級的學生被混合編在一起上課。外來工子弟隨父母“走南闖北”,見過世面,因此普遍有點調皮、貪玩,學習熱情不高。學生家長忙于打工掙錢,通常每天都要工作10個小時左右,沒有時間督導子女學習。又因為流動性強,從家鄉學校轉到福州來,中間多有“脫課”現象。多方面原因導致外來工子女學習成績較差。學校的師資力量也不樂觀。學校的教師一般是創辦人從安徽老家聘請來的,這些教師的學歷參差不齊,有中專、大專畢業的,也有以前當教師退休后來教學的,持“教師資格證”上崗的人寥寥無幾,許多教師根本沒有教學的經歷。另外,他們常常是一個教師兼任多門課程:教語文的兼教音樂、思想品德,教數學的兼教美術、社會。這樣的結果就是教師的教學不專一,教學成效低下,學生學習乏力,缺乏新鮮感。校長也向我們抱怨:“我們是民辦學校,所有的費用都要自己開支,經費有限,所以難以請到優秀的教師。”

學校為了維持運轉只能最大限度地接納學生,新學期開學前要四處張貼招生廣告,有來即收。學校配備了兩部專車專門接送學生上下學,每天早上7點校車出門接學生入學,最遠的學生離學校有近20公里;下午4點左右校車再出發送學生回家。學校的作息時間和一般的學校有很大的差別:由于犧牲了學生寶貴的早上和傍晚時間,因而實行中午學生自習、教師補課的方式,希望把時間差補回來。由于學校離暫住地較遠,中午學生一般就在學校的小食堂就餐。收費情況是每生每學期420元學費,如果午餐在學校吃,另外收50元;如果由校車接送,再收30元。學生家長對外來工子女學校的要求并不高,學生在學校成績好不好并不重要,關鍵是安全,這樣家長就可以安心打工掙錢,因此學校的管理責任大于教學。學校現在面臨的困難主要有二:一是師資不穩定,流動頻繁;二是生源的減少,原因包括公辦學校的門檻放低,以及來自同行的沖擊和競爭。

外來工家庭選擇讓其子女進入外來工子弟學校就讀,主要是受家庭社會關系網絡資源的制約。此外,外來工家庭的經濟收入水平、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期望及公辦學校教師態度都是影響外來工子女擇校的重要因素。

請看這些外來工子女的家長是怎么想的:

X學校學生家長:“剛來福州打工,不認得人,不知道送孩子到哪兒上學。在收破爛路上,看到個廣告牌子(指招生廣告),咱也不識字,看到桌子在那邊,就想到是個學校,過去一問,就是的。想到跟這塊兒住得近,就把小孩送來了,其他學校就沒去看了。”

X學校學生家長:“剛來福州打工也沒有什么錢,公辦學校念不起(他以為公辦學校要收高額借讀費),又不認得人,不知道到哪兒上學。看到這個學校的招生廣告,就到學校看看。我們住的地方離學校有點遠,但學校有校車接送孩子上下學,于是我們將孩子送到這家學校讀書。”

X學校學生家長:“我就在上街鎮大學城擺地攤,托關系將孩子送到××小學(公辦學校)。讀了一學期后,教師嫌我孩子讀書學習成績差,又好動鬧事,現在不收我孩子了。我在當地沒有熟人,只好將孩子送到這兒來。”

由以上三個案例來看,外來工選擇民辦學校主要是沒有關系網絡,他們沒有就業單位,更沒有一年期以上的勞動合同。因此,公辦學校一般不愿意接受這類外來工子女。家長的教育期望在子女的教育過程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影響子女的教育安排、教育選擇,也對子女的學習成績產生重要影響。在此次調查中,筆者發現許多外來工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值不高。他們在談到關于子女教育的問題時,最常見的一句話就是,“只要他(她)能認識幾個字,混到初中畢業就可以了。”從這句話來看,外來工家長對子女教育問題持“順其自然”態度,不刻意支持孩子讀書。在他們看來,只要能上學識字,上哪類學校都沒有關系;成績差也沒有關系,只要孩子有學校老師照看就可以了。雖然如此,我們不能說外來工家庭就不關心子女教育,主要原因是他們外出打工辛苦,沒有時間管理孩子讀書,家庭居住環境差,也影響孩子在課外溫書自習。X學校的王校長總結說,學校有將近50%的學生回家是不做家庭作業的,學生因多種原因無法完成家庭作業。當然原因不僅僅是家長不重視子女教育,有的是受條件限制。外來工家庭在城市里的臨時住房不足十平方米,有的甚至連張桌子都沒有,孩子沒有地方做作業。再加上家長整天忙于工作,家長每天上班或工作將近12小時,回家就是吃飯睡覺,根本沒有時間管孩子。在某些家長看來,外來工子弟學校主要職責是幫助他們照看孩子,至于是否受到較好的教育,他們倒并不在意。

3.兩種就學模式的差別與外來工子女的未來

從以上調查到的情況來看,由于民辦學校招收經濟收入水平較低的外來工子女,收費較低,辦學質量與水平也較低,與公辦學校相比,民辦外來工子弟學校的教學資源與教學質量明顯不如公辦學校。但在公辦學校中,如果外來生源相對較少,他們一般得不到較好的照顧,也會影響外來工子女的正常學習與生活。

從兩個公辦學校的情況來看,Q校與G校都接收外來工子女,但由于生源結構不同,導致教師對待外來工子女的心態不同。在Q小學,外來工子女占絕對多數,教師沒有選擇,所以會盡力教好外來工子女。但在G小學,外來工子女占少數,教師經常將本地學生與外地學生做比較,總感覺外地學生成績差,有抱怨情緒。另外,上級教育部門也沒有撥相應的經費給學校,使學校教師普遍有消極情緒。這種情緒如果得不到控制,就會導致教師對外來工子女教育失去信心,從而給這部分學生帶來更大的學習與生活壓力。老師只是覺得這些孩子“真是沒法教”,本地同學也聽不懂他們拗口的鄉音,嘲笑他們低下的學習能力。公辦學校教師這種不公平的對待方式,極易造成外來工子女的自卑心理,導致一些外來工子女在公辦學校中就學一段時間后,因為受不了歧視而要求轉學到民工子弟學校學習。在外來工子弟學校中就學的都是外來工子女,他們有著相同的身份、相同的地位,處于相對平衡的位置,因而能夠平等相處,而不用擔心會受到老師的歧視。

公辦學校不收學費,民辦學校則收取,那么讀民辦學校花費是否一定比公辦學校高呢?由于公辦學校不提供午餐與“午托”,以及接送服務,如果外來工家庭住址離公辦學校較遠,那么其花費往往比民辦外來工子弟學校更高。

完成九年制義務教育后,外來工子女還能繼續在流入地接受高中教育嗎?可以說絕大多數都沒有這個可能,初中畢業后大部分外來工子女直接輟學,極小部分經濟條件較好,可在流入地讀高中或職業技術學校。高中階段不再是義務教育,學費高且有戶籍限制,外來工子女不能就近讀高中,只有到私立高中就學,但私立高中收費很高,外來工家庭無法承受。現行高考制度要求考生必須是本省戶籍,這又限制了外來工子女繼續在流入地讀書的可能性。因為這個原因,適齡外來工子女在初中畢業后發生了分化:一部分家境稍微好一些的外來工子女,會在家長的安排下返鄉讀書;還有一部分會報考沒有戶口要求的技校、中專、職高等學校,以這種方式實現深造;大部分外來工子女則在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后無奈輟學,直接走向社會。

三、總結與討論

當前國家政策和法律要求公辦中小學要無差別接納處于義務教育階段的外來工子女就近入學,且不得再收借讀費,但這些政策規定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優質教育資源(重點學校,或主要向城市居民子女開放的學校)并沒有向外來工子女開放,開放的只是非優質的教育資源,通常是城郊或農村中小學向外來工子女開放,某些公辦學校仍是有條件地接納外來工子弟。公辦學校招收外來工子女,標志著外來工子女教育被總體隔離的局面已被打破,為融合創造了基礎。但在實踐中,外來工子女在流入地城市中所受到的教育是處于一種被局部隔離的狀態,即在城鄉結合部或廣大農村地區,外來工子女已享受到與本地生的同等待遇,但在城市里仍沒有享受到。外來工子女因表現差,容易被公辦學校老師所歧視。因此,外來工子女在義務教育階段所受到的社會排斥,既有來自制度層面的,也有來自非制度層面的。

在接受外來工子女入讀的公辦學校中,“融合”情況也出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以外來生源為主的公辦學校中,外來工子女能得到較好的照顧。這些學校生源較穩定,政府教育經費撥發也較到位。而以本地生源為主的學校,因外來工生源不穩定,教育經費也不穩定,影響教師教學的熱情,外來工子女學習成績也較差。因此,在公辦學校中,如果本地生源占多數,外來工子女則受到教師的排斥,反之融合狀況較好。城市居民對于外來工子女入讀公辦學校有排斥心理,導致招收外來工子女的公辦學校本地生源減少,但農村居民則沒有這種排斥心理。

福州私立外來工子弟學校收取學費,且教學質量不高,但由于其提供午餐與學生接送服務,滿足了部分外來工家庭的需要,所以收費的民辦外來工子弟學校仍然有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現在有些地區關閉外來工子弟學校,所有外來工子女都就近轉入公辦學校就讀,但公辦學校如果不能解決方便入學以及“午托”與早晚接送服務等問題,外來工子女享受義務教育的權利將得不到保障。

外來工子女學習成績普遍差,這與外來工家庭流動性強使其子女經常轉學、學校教育不連貫,家庭學習環境差,以及外來工子弟學校教學質量較低有關系。外來工對自己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也較低,把學校當成“托兒所”。受高考招生制度的影響,外來工子女在流入地接受完初中教育后,如果想參加高考,必須回戶籍地高中就讀高中。根據調查,大多數外來工子女在流入地讀完初中后,少部分因家境條件好,會選擇在流入地沒有戶籍限制的中專或技校繼續讀書,但大多數都直接走上社會。因此,外來工子女想要通過教育來改變自己的地位比較困難。

目前國家對于私立外來工子弟學校只給政策,不給經費資助,影響外來工子弟學校的辦學質量與正常發展。政府希望這些簡易的外來工子弟學校只是過渡時期的產物,但外來工子弟學校解決了流動人口子女的就學問題,且減輕了地方公辦學校的壓力,地方政府理當資助。目前最簡單的辦法是,減免辦學場地租金費用。目前,民辦外來工子弟學校多租用已廢棄的公辦中小學校舍與場地,地方政府應當將一些廢棄的中小學校舍場地無償地提供給民辦學校辦學。

對于招收外來工子女的公辦學校也應當予以財政扶持,以鼓勵公辦學校招收外來工子女就學的積極性。針對外來工子女的特殊性,公辦學校除要辦食堂之外,還應當有校車接送學生上下學。另外,還要引導廣大教師公平公正對待外來工子女,不因成績差或其他原因歧視他們。

針對一些本地生家長認為外來工子女會給他們的孩子帶來不良影響,筆者在此不贊成公辦學校搞“獨班制”。所謂“獨班制”就是把外來工子女獨立編為一個班級,不與城市當地居民子女混同于一個班級之中。與“獨班制”相對應的是“混班制”,就是將外來工子女與城市居民子女安排在同一班級中學習。“獨班制”論認為,由于外來工子女與城市學生之間在學習上存在著差距,學習水平參差不齊,二者混合于同一個班級中,必然加大教師的教學壓力,也不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還可能導致本地學生以及優秀教師外流。若把外來工子女與城市學生分在不同的班級中,針對外來工子女的不足之處開展教學,實施特殊化教育,反而有利于外來工子女學習成績的提高。但“獨班制”將外來工子女獨立編為一個班級,這本身就是將外來工子女視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來看待,可能造成外來工家長以及外來工子女的反社會、反城市心理,結果必然是不利的。“混班制”則有利于外來工子女融入流入地社會。雖然外來工子女與本地居民子女之間存在著較大社會文化差距,但這恰恰需要外來工子女與本地居民子女之間更多地接觸與交往來消解這種差距。

參考文獻:

[1]佟新.人口社會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印]阿馬蒂亞#8226;森.論社會排斥[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05,(3).

[3]盧國顯.我國大城市農民工與市民社會距離實證研究[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6,(4).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農村勞動力轉移與城鄉協調發展研究”(項目編號:05CSH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單位:1.福州大學社會學系;2福建莆田學院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王哲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永久在线看|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中文字幕av无码区|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日本一区中文字幕最新在线|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Av电影无码久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国产免费| 狠狠色狠狠色综合久久第一次| 国产自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精品拍自| 99热最新网址| 国产农村1级毛片| 国产激情在线视频| 亚洲男人的天堂视频| 精品成人免费自拍视频| 久久一级电影| 国产精品19p| 亚洲第一黄片大全|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一区91在线|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不卡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久久久| 日韩视频福利| 日韩免费毛片| 怡红院美国分院一区二区| 日日摸夜夜爽无码| 99精品免费在线| 蜜臀av性久久久久蜜臀aⅴ麻豆 |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一区在线麻豆|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www.99在线观看| 无码中文字幕加勒比高清| 亚洲欧美成aⅴ人在线观看|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制服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久久精品女人天堂aaa| 91人妻在线视频| 91青草视频| 国产精品私拍99pans大尺度|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国产三级成人|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成人|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另类专区亚洲| 国产精品久久自在自线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AⅤ在线观看播放| 国产福利2021最新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在线看| 九一九色国产| 自拍中文字幕| 真实国产乱子伦高清|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不卡国产视频第一页| 色综合天天综合中文网| 91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真实对白精彩久久| 日本在线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99| 国产精品久久久免费视频| 精品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视频观看| 国产成人艳妇AA视频在线|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婷婷色婷婷|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九九九国产|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亚洲人成网址| 99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无码国产偷倩在线播放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