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同屬于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本刊已對這個群體的教育問題進行過多次的專題討論。近年來,為保障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的受教育權,國家頒行了一系列政策法律。“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小學為主”政策的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修訂,農村和城市相繼免除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的實行,為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利提供了基本的政策和法律保障。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環境、教育環境不斷變化,流動兒童、留守兒童本身情況十分復雜,要解決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問題,仍然任重道遠。
“兩為主”政策實施后,隨遷農民工子女在城市得到了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但同時他們又遭遇了另一些隔離。這些隔離,有來自制度層面的,如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自行設置的入學門檻。這些學校設置入學門檻的主要原因是出于本地承載力的考慮。鑒于此,政府部門對于我國人口流動的趨勢,尤其是兒童流動與留守的趨勢必須有長遠的考量,對于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地域分布、增長趨勢要進行科學的估算,把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大規模存在及進一步增長作為制定相關教育政策、提供公共教育服務的基本出發點。在制定和實施農民工子女教育政策時,應該本著以保障農民工子女受教育權利為首要價值選擇的原則,強化政府在解決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中的首要責任和主要責任,同時不能忽略政府的承擔能力與城市義務教育的負擔能力與自身發展,在強調“兩為主”政策的同時也要鼓勵社會多層面、多元地解決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
隔離也有來自文化層面的,主要表現在外來人口子女與本地人口子女在行為習慣、生活方式、思想觀念上的差異與沖突,這是城鄉文化、不同地域文化的差異造成的。2008年以來,受金融危機影響,大量農民工由于無法找到工作而返鄉。與此相伴,一部分之前隨父母外出的流動兒童則重返家鄉讀書,成了新的留守兒童。而有的父母返鄉后,為了孩子的教育,不得不把孩子獨自留城就讀,成為新的流動兒童。這些新的留守兒童和新的流動兒童將面臨“城”與“鄉”的新的沖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進一步完善,人口流動將成為常態,文化差異也將成為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無法回避的問題。消除這種文化的差異和沖突,將成為今后教育界和社會各界必須重視的問題。
盡管部分留守兒童和流動兒童在兒童身體發育、學業成績與學習興趣、人格發展與心理特質等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但是不能就此給他們貼上“問題兒童”的標簽。這樣的做法會對他們自己及他人造成一定的心理暗示,進而影響到他們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受人口流動影響的兒童數量眾多,分布廣泛,他們所處的境況和面對的問題極其復雜,不同的家庭背景、年齡階段、性別以及不同區域的兒童都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要重視和重點對待其中的重點人群、重點區域,如大齡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后教育問題,留守女童的安全和青春期教育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