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中國農村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中國社會面臨的一個嚴峻的問題。在農村這樣的欠發達的區域,缺失了正常的家庭環境的留守兒童們更容易在諸如生活、安全、心理、衛生、教育等方面出現問題?;谶@樣一個弱勢群體將來成年后要走上社會的事實,政府和社會各界越來越對此給予極大的關注。留守兒童大多數處于義務教育學齡階段,因此,教育部門的責任則更加重大。
一、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出現的社會背景
改革開放后,在國家一系列政策的推動下,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向非農業產業和城鎮轉移。據2000年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數據統計,中國流動人口達1個多億,其中18歲以下的流動人口達1982萬。到2004年,流動人口的規模已經達到1.4億,而且還有上升的趨勢。在我國,進城務工成為農民脫貧致富的一個主要途徑,這一現象也成為我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動因。與此同時,人口的流動和轉移也加大了城市在就業、住房、醫療、教育、交通和社區服務等許多方面的壓力。而我國現行的戶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狀況以及其他諸多的政策規定,使得進城務工農民不能享受與城鎮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國家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加之城市的生活成本比農村要大,那些進城務工的農民往往將自己年幼子女留在家鄉生活,于是,大量的留守兒童就出現了。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是與流動人口相伴而生的復雜的教育和社會問題。尤其是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涉及教育內外部諸多因素,并直接關系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貫徹落實,關系到全體兒童、少年平等受教育權利的實現和全民素質的提高,關系到社會穩定和國家長遠發展,因而一直為教育界及全社會所關注。
二、中國農村留守兒童的現狀
1.數量眾多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在外打工而留守在家鄉,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年齡在16周歲以下的孩子。
僅在安徽、河南、四川等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每年在外的農民工總數都在1000萬人以上。按照保守估計,留守兒童在農村不會少于千萬。據中央教科所教育發展研究部在江蘇、甘肅、河北、河南、湖北等省進行的農村留守兒童抽樣調查的數據顯示,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占總樣本數的47.7%,也就是說,農村留守兒童幾乎占農村適齡兒童的一半。由此推斷,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是驚人的。如何教育好“留守兒童”,使他們健康成長,已刻不容緩。
2.極易出現輟學現象
留守兒童許多是由他們的奶奶、外婆等隔代親屬來撫養的,而農村中這樣的老人文盲率較高,無法對孩子進行學習輔導,也很難與孩子進行思想上的交流和進行人格的培養。由于缺少及時的學業上的輔導與心理上的溝通,許多學生逐漸產生厭學情緒,從而走上輟學道路。另一方面,由于外出務工使得家庭經濟相對比較寬裕,有些外出務工者形成了一種“讀不讀書都一樣”的思想。有的父母認為“上不了學,今后跟爸媽一起外出打工掙錢”。這種思想極易助長一些成績不好的學生的厭學情緒和“讀書無用論“的思想。因此,在農村地區學校流失的學生中間,父母雙方或是其中一方在外打工的占很大的比例。
3.心理問題日益突出
留守兒童家庭是事實上的“單親家庭”或“無親家庭”。處在學習和成長關鍵期的兒童,由于長期與父母分離,缺少了父母的關愛,生理上與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往往出現消極情緒。當他們在學習上有了煩惱時愛悶在心里,這樣長期下去,性格會變得自卑、沉默、悲觀、孤僻或表現得任性、暴躁、冷漠、內向、極端。這種性格缺陷對兒童的成長極其不利,于是留守兒童中出現了諸多打架、小偷小摸等不良行為,繼而引發諸多教育問題甚至是社會問題。
4.道德面臨集體滑坡的趨勢
調查顯示,在學校不守紀律、調皮搗蛋的孩子,相當數量來自打工家庭。一些“留守兒童”小小年紀就沾染上吸煙、喝酒、賭博、偷摸等惡習。有的父母認為自己常年在外,感覺虧欠孩子很多,因而就盡量從金錢上彌補孩子,希望他生活得好點。一些孩子對金錢的支配缺乏合理性,想買什么就買什么,用父母的血汗錢請吃請喝,養成了凡事都以我為中心,專橫跋扈的惡習,打架斗毆,給社會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歷年刑事犯罪中,這類孩子也占到了相當的比例。道德面臨的集體滑坡趨勢為留守兒童的長遠發展帶來了極大的隱患。
5.安全問題成為隱患
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保護環境,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日益突出,被拐賣、受侵害、出現意外傷害的事件時有發生。這對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形成了極大的威脅。農村留守兒童現狀是非常令人擔憂的,他們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對農村基礎教育工作產生了較大的沖擊,給農村社會穩定埋下了諸多隱患。
三、關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政策建議
由于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將長期存在,因此解決好這一群體面臨的問題,是涉及農村未成年人健康成長、農村義務教育事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大事,也是開發農村人力資源,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的關鍵。因此必須綜合治理,多管齊下,標本兼治。
1.在公安管理上要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改革與戶籍相聯系的造成城鄉隔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政府應制定和實施優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進城務工農民享有與城鎮原住居民同等的政治和社會權益。逐步實現以戶籍制度改革為中心,拆除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壁壘,徹底打破維系多年的城鄉“二元經濟體制”,減少農民進城的“遷移成本”。這樣從政策層面上鼓勵更多的農民將孩子帶在身邊,他們也將同城市里的孩子享受同等待遇,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留守兒童的增加。
2.在教育資源的配置上要城鄉結合,統籌安排
進城務工農民子女與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兩個群體是互為流動的。因此,在目前進城務工農民子女教育情況得到一定程度解決的時候,我們要加大力度,逐步開放城市公辦學校,利用城市閑置教育資源開辦農民工子弟學校,提升打工子弟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使農民工子女能在父母就業地入學,這樣逐漸減少留守兒童的比例。在這方面,北京、天津、武漢等地均進行了很好的嘗試。
同時,在農村,要加大農村學校的投入和建設,大量創辦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對他們進行特殊的教育管理,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和特殊照顧。從2004年起,中央投入專項資金30億元用于“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工程”,重點補助“兩基”攻堅縣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幫助新建和改擴建一批寄宿制初中和小學。這有利于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在學校得到較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3.開展積極的社會教育,提高農民工以及留守家庭的教育認識水平
通過對農民工進行教育,提高他們對子女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分析提高經濟收入、改善生活條件與子女教育之間的利弊關系,引導他們妥善處理各種關系,樹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同時,在農村中積極開展對留守家庭的教育培訓,提高監護人教育關愛孩子的意識和水平。如對打工家庭留守的爺爺奶奶這一群體,可以做些普及性的教育、宣傳,讓他們能和小孩的關系更進一步密切,使他們對孩子不只停留在吃飽穿好的淺層關懷,能有更多心理層面的關心,建立起人際溝通,有了這種溝通,孩子就能學會關心別人。
4.農村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心呵護
學校要為留守兒童提供更個性化、更有針對性的課程或講座,如介紹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技巧等,在生活、學習上更多地關心、愛護他們,從而減少留守兒童通過非正常渠道尋求精神安慰、感情寄托的可能性,也有助于學校教育教學的順利開展。有條件的學校除了班主任之外,最好能配備專職的心理輔導老師進行咨詢輔導,這些對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兒童都是很好的教育補償。如湖南華容縣就在全縣實行“放心工程”,一些學校規定在大年初六父母外出打工的學生就可到校,學校有專人負責學生的吃住。(參見李倫娥:“家長外出打工家教幾成空白農村“留守學生”亟待關愛”,中國教育報,2003年3月25日第2版)這些措施對留守兒童的成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5.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增強和發揮農村社區教育的作用
建議由農村基層學區、學校和共青團牽頭,聯合婦聯、工會、村委會和派出所共同構建農村中小學生健康發展的教育和監護體系。把留守兒童組織在一起,讓他們之間能相互支持。組織專門人員搞一些替代性的活動,讓有親和力的成人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他們父母的角色,讓這些留守兒童在生活中能多有些問長問短、情感安慰、輔導等綜合性的情感慰藉,讓孩子找到心理支持。這些都必將對留守兒童的成長產生深刻的影響。
(作者單位: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教育政策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王哲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