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中國書法是獨特的藝術,那么書道則是基于其上的獨特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為寶貴的遺產之一,也是在諸多遺產中最具活力和創新價值的實用工具之一。由于書道是基于文字承載精神文化的,所以在談論書道之前,應該簡要地回顧中國文字發展和演變的歷史。據此,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文字在追求實用、美觀的同時,還注意了文字的內在意蘊,書寫的簡約、便捷,以及為讀者、觀者帶來的綜合與深層的感受,能更好地幫助人們了解文字蘊含的豐富而深刻的文化。
對于研究書道者,掌握文字的知識、源流和相關的歷史文化是必要的基礎修養。清儒錢泳在《書學》中就強調說:“講篆隸者,當先考鐘鼎文,為書法之源流也。”在這方面,當代不少書家均有欠缺,這不僅限制了書寫者本人的發展,也影響了中國相關研究和實踐整體水平的提高。在提倡中國書道的大前提下,中國文字發展及字形演變知識應當得到推廣。(附中國文字發展及字形演變表)
中國的文字與文字藝術之所以有如此豐富的源流和特色,取決于中國文字的豐富歷史和多方面的特點。與世界上許多文字一樣,中國文字的源頭也是以直接的圖象描繪開始的,即所謂的“書畫同源”。隨著人類思維水平的提高和抽象能力的發展,這些圖象被簡化了,留下了越來越具有象征意義的枝干,較之傳統文字更為抽象了,但其本質特性依然存在。到了相對比較定型的金文和篆書時代,中文的造字規律基本上可以用“六書”來概括,即“象形”(畫出形象)、“指事”(在一長橫之上寫一短橫表示“上”)、“會意”(比類合宜,如“武”是“止戈”、“信”即“人言”)、“形聲”(左、上分類,右、下定聲)、“假借”(依聲托事,如“令”“長”,用其引申義而不再單獨造字)和“轉注”(同義相受,如“考”“老”,形雖異而音義均相近,可以互為解釋)。前四書屬于“造字”;后兩書則屬于“借字”。而在隸書廣泛適用以后的時代,造字基本上是以“形聲”為主,以其他造字方法為輔,當然還有約定俗成、刪繁就簡等相通融。直到今天,凡是見到木字邊的即是木本植物,草字頭的即是草本植物,三點水的即是液體,石字邊的多為固體,氣字頭的主要是氣體,兩點水的即表示寒冷,金字邊的必定是金屬或類似金屬一樣的物質,提土邊的主要與土壤和土木工程有關,如此等等,令人一望可知。中國的文字在日后造字方面即便有變化,相應的趣味也寓于其中。了解中國字的演變的人,在一篇作品中寫同樣的字,但運用多種寫法,也可以使作品有更多的觀賞性和文化品味。這既是文字游戲,也是書寫者顯示學術功底的技巧。
和西方拉丁化的拼音文字不同,中國的文字發展到今天,依然可以通過字形直接感受到圖畫的影子,直接體會到類似寫意國畫的意境。盡管西方拼音文字也有諸多裝飾性的藝術創造,但能保持傳統繪畫痕跡的還是中國文字,這是中國文字具有無限藝術創新及文化承載空間的重要原因。日本、朝鮮、韓國等一些國家至今在本國文字中保留著相當多的中文或類似中文的文字,依然將漢字書寫和尊崇書道作為重要的文化傳統,這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們認可中國文字本身的價值是拼音文字無法替代的。

當然,中國文字也在不斷地探索著簡化和易學的規律,從文字演變的歷史來看,對文字簡化的探索始終沒有停止,這是與教育的日益大眾化和普及緊密相關的。而在這一進程中,書寫速度效率的提高與人們對書寫藝術的追求是相輔相成的。其中最為明顯的是,篆書、隸書和楷書的草寫都成為日后文字簡化的直接參考依據。
中國文字書寫的發展演化并不是依次而變的,而是此起彼伏的。如隸書出現于戰國,魏碑、楷書、行書、草書幾乎都出現在漢末魏晉之時,而不是前后形式的一脈相承。當然,書法的發展必然以文字的延續為基礎,一旦脫離了其實用性,其生命力即會迅速消弱或最終消失。如在中國歷史上曾經使用過的契丹字、女真字、西夏文字等之所以成為死文字,就是因為脫離了傳統和當時的現實,不能持續使用,其相應的書法也就很快成為遺跡了。
陳寅恪曾說過,每一個(中國)文字都是一部文化歷史。這句話很有深意,也啟示我們在創作時要有對傳統和文字本身的敬畏之心和嚴肅的探索態度。對于書道愛好者和從業者而言,文字學、文字史的修養十分重要。近年來一些“名人”“大家”的書法、篆刻作品屢次出現文字錯誤(這里不包括“現代書法”中混用各種書體的嘗試和探索,而是主要是指隨意的“造字”和錯字,也包括將古代因避諱所寫的缺筆字隨意運用等),不僅大煞風景,也會貽誤后人,大大降低了書道的綜合價值,出現了不應該出現的最基礎的錯誤。由此可見,文字功底是書道的“第一功底”,如在這方面出了問題,藝術和傳播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傳承或弘揚書道具有重要的意義,其價值不只在提高學生和民眾的書寫能力、文字的識別運用能力和對傳統書道作品的鑒賞能力(在計算機時代不必完全照搬傳統的做法);其重要性和其價值主要應是通過書道為國人保留一種典型的、基本的、綜合的感受本土傳統的有效途徑,而不是將多數人培養成書道專家。文字不死,其承載的書道及其由此生發的對傳統的便捷感悟,可使中國數千年的文明一脈相承。如果國民心中都能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基礎,中華民族的自信力和創造力將是其他國家和民族難以比擬的。
書道中的文字書寫藝術之道,既是文化傳承之道,又是藝術表現之道,更是精神滋養之道。其中的追求、標準、講究很多,需要通過整理和挖掘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字和書體的變遷,為書道的表現力和感受力的拓展提供了多元和無限的空間,也使這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產非常的豐富、深邃和充滿神秘之感,使每一位想要對其進行探究的人在內心充滿向往和激情。
(作者單位: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張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