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政策在基層傳導的阻滯因素
(一)基層人民銀行自身存在制約因素
基層人民銀行在傳導貨幣政策方面受到以下因素制約:一是基層人民銀行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地方政府的干預影響,貫徹執行貨幣政策的權威性不足,獨立性不強。二是金融監管職能分設后,基層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缺少強有力的調控手段,難以有效督促金融機構貫徹執行貨幣政策。三是縣級人民銀行員工知識陳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也直接影響了貨幣政策傳導效果。
(二)企業與社會公眾對貨幣政策敏感性不高
一是部分企業產品結構老化,科技創新能力較差,或屬于產能過剩限制支持類行業,在商業銀行不符合信貸準入條件。二是微觀經濟主體對宏觀調控政策的變化敏感度較低。個體業主及公眾對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關注度、理解能力和預期判斷能力較低,使政策對其投資、消費、儲蓄等行為的影響過程較為緩慢。
(三)基層金融機構缺乏配合貨幣政策的正向激勵機制
一是金融機構自上而下的信貸管理體制導致基層商業銀行缺乏應有的信貸權限,從而影響了基層人民銀行 “窗口指導”的效果。二是金融機構風險約束與激勵機制不對稱,對信貸人員的責任追究過于嚴厲或激勵機制欠缺,導致基層行信貸投放受到嚴重束縛。三是統一模式的貨幣政策調整使部分貨幣政策工具失去效能。
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的建議
(一)建立基層央行貨幣政策微觀傳導協調機制,提高貨幣政策區域傳導能力
積極創造條件,增強基層分支機構貨幣政策調控能力和手段,探索制定銀行業執行貨幣政策情況檢查規范和考核評價體系。加快電子化建設和人才籌備培養步伐,提高基層央行的決策效率,縮短貨幣政策傳導的內在時滯。以地方政府和人民銀行為主導,建立貨幣政策傳導協調機制,克服地方行政導向等負面因素對貨幣政策區域微觀效應的影響。
(二)實行有差別的貨幣政策,提高貨幣政策區域調控的針對性
在我國現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金融體制下,必須使基層央行擁有一定的區域貨幣政策微調權限,以增強貨幣政策的針對性、時效性。如進一步完善準備金管理制度,改變國有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管理的操作方法,由對其總行統一管理考核變為對其分支機構單獨管理考核,實行分級繳存,分級管理,避免因資金的總體調配而使資金失去控制。對地方法人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調整,也應賦予基層人民銀行一定的浮動區間,便于人民銀行結合當地實際實施更有針對性的調控,抑制貨幣政策工具在特定區域或時效內失靈現象發生。
(三)建立完善區域金融市場體系,提高貨幣政策的區域傳導效力
出臺相關優惠政策,鼓勵經濟金融滯后區域適度發展資本市場、貨幣市場,盡快推行電子網絡的發展,把眾多中小金融機構納入貨幣市場交易范圍,增加銀行間債券市場成員和參加外匯交易的成員,增大貨幣市場容量,為央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提供條件,實現對貨幣供應量的靈活調節。出臺相關法律、法規,將民間融資納入金融管理范圍,加強對民間融資規模、利率、期限和投向等指標的監測,合理引導其投向。鼓勵發展小型民間融資機構,實現民間融資規模化、規范化,保障貨幣政策調控效力。
(四)加快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為貨幣政策有效傳導營造良好外部環境
加快信用制度建設,加強失信懲戒制度建設,加快信用分類管理。完善企業信用信息系統和個人信用信息系統,擴大非銀行信息采集范圍。完善金融法制環境,維護區域金融生態穩定,切實保障金融債權。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活動,在全社會營造誠信守信的良好氛圍和貨幣政策傳導的良好環境。
(責任編輯 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