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金融中心定位的競爭力理論為基礎,選取金融中心定位影響因素,運用SWOT分析法對青島、大連和濟南進行比較分析,從戰略的高度進一步明確青島發展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即青島應本著揚長避短、錯位競爭的原則,建設開放型的、離岸金融業務較發達的內外滲透型的區域性金融中心,使青島成為外引內聯的金融樞紐。
關鍵詞:金融中心;功能定位;SWOT分析
Abstract:Based on the competitiveness theory of the financial center location,this paper selects financial center location factors and comparatively analyses Qingdao,Dalian and Jinan using SWOT analysis. Functionallocation of Qingdao regional financial center is clearly put forward from a strategic point of view.
Key Words:Financial Center,FunctionLocational,SWOT Analysis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2-0046-04
一、金融中心與功能定位
金融中心是金融機構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區,是金融產業發展和金融活動的中間和心臟帶。金融中心聚集著主要的銀行、證券公司、證券交易所、大量的基金和保險公司,以及大量的支持性服務業,如會計、律師、信息出售商和出版商等。根據金融中心服務的空間范圍不同,可以分為國際性、國內性和區域性金融中心。所謂區域性金融中心是指在某一區域內有直接的腹地,金融機構聚集、金融市場發達、金融交易活動頻繁,且能對區域經濟產生極化和擴散效應的中心城市。
關于金融中心的功能,目前有兩種分類方法,即主流的標準始點法(橫向分類)和 Park等根據資金的來源和目的進行分類(縱向分類)(見表1)。
此外,香港金融學家饒余慶教授對金融中心的歸納和總結,從行政職能的角度劃分,把金融中心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種是內外一體型,即混合型;第二種是內外分離型,根據分離程度的不同,又可分為徹底的內外分離型和內外滲透型。
所謂金融中心功能定位是指一個城市在一定區域內與其他城市比較,能否發展為金融中心以及發展什么樣的金融中心,對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研究對我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這牽扯到眾多城市尤其是同一或相近區域內的城市能否發展為金融中心,發展什么樣的金融中心等戰略性目標的確立,牽扯到眾多城市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時如何有效競爭、加快發展的問題。
二、基于競爭力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定位影響因素
目前關于具備不同條件的城市到底應發展什么樣的金融中心即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系統性探討還不多,其中Richanrd McGahey(1990)、Sagaram(2004) 從競爭力的角度探討影響金融中心的因素,前者指出區位成本和區位優勢、勞動力和人力資源、通訊與技術、法制與稅收四因素決定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后者則選取聚集在該金融中心的國內外銀行總部數、銀行國外金融資產、負債等指標計量了二十世紀90年代除美國以外的37個IFC的競爭力狀況。但是上述研究都沒有對各影響因素的重要程度作出計量和檢驗,沒有解決各城市發展金融中心的定位問題。在這一問題上我國的學者倪鵬飛、孫承平(2005)提出了金融中心定位的競爭力理論,利用模糊曲線模型對影響金融中心定位的因素進行了驗證,計量出我國43個主要城市的金融功能競爭力指數,指出青島、濟南與大連等在金融中心排名中處于第三集團,可定位為區域性金融中心。但是上述研究僅僅指出青島、大連、濟南3個城市在金融功能競爭力上處于同一層次,可發展為區域性金融中心,并沒有對影響各城市成為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因素進行深入的比較分析,并明確解決各城市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問題。
本文根據金融中心定位影響因素的貢獻彈性大小,將區域性金融中心定位的主要影響因素分為金融實力、科技實力、區位優勢、基礎設施及開放度五大類(見表2),并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青島、濟南與大連的比較分析,進一步明確青島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優勢、劣勢、機遇和挑戰。
三、 對青島區域性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SWOT分析
(一)優勢
1. 金融業實力不斷發展壯大。2007年全市引進4家銀行類金融機構、8家保險公司,成為引進金融機構最多的一年,并且2007年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首次突破4000億元,本外幣各項存款、貸款分別增加633.71億元和622.83億元,增加額分別占全省的22%、24%。2005年到2007年7月末,韓國新韓銀行、民生銀行、興業銀行等4家分行級銀行機構落戶青島,3家代表處升格為分行,營業性外資銀行機構達到10家(9家分行、1家代表處)。青島是山東省外資銀行的聚集地,外匯的存貸款余額分別為19.65、44.79億美元,遠遠超過省會城市濟南(外匯存貸款分別為5.72億元和11.53億美元)。此外全市證券業快速發展,市場交易額、客戶資產等指標占全省的25%左右,市場規模及多項指標均超過省會濟南。2007年全市保費收入增長28.24%,增幅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前列。
2. 港口及區位優勢。青島位于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交匯地帶,是沿黃流域走向世界的大通道,面對中日韓大三角經濟區,是日韓產業轉移的最佳地區和橋頭堡城市,在東北亞經濟圈中居于重要的戰略地位,2007年青島港港口吞吐量2.65億噸,外貿吞吐量1.9億噸,集裝箱吞吐量946.59萬標準箱,而大連同期的港口吞吐量為 2.2億噸,外貿吞吐量0.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381.3萬標箱,港口外向度全國領先。青島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居全國副省級城市之首,被國家規劃為全國綜合交通樞紐。現代化的港口和發達的公路、鐵路、空港運輸體系相互配套,構成了海陸空相銜接的立體交通網絡。
3. 開放優勢。青島是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目前開放度達到84%。2007年全市實際利用外資占全省的比重達到38.07億美元(濟南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資10.37億美元,實際利用5.61億美元,而大連實際利用外商投資31.6億美元),占全省的比重為34.58%。實現外貿進出口總額457.25億美元(濟南、大連進出口總額分別為62.18、387.5億美元),占全省的比重超過37.29%。其中,出口額283.10億美元(濟南、大連為34.35、214.5億美元);進口額174.15億美元(濟南、大連為27.83、172.9億美元)。
4.城市競爭力優勢。2007年綜合競爭實力在全國城市中居第12位(濟南、大連分別位居第20、21位)。隨北京奧運商機輻射及環渤海經濟圈的發展,青島城市競爭力表現出巨大的提升潛力。此外青島環境優美,氣候宜人,是久負盛名的旅游度假勝地,2007年城市生活環境競爭力指數0.664,居第18位(濟南位居第40位),旅游收入占全省的24.21%,其中國際旅游客流量和業務收入占居全省的半壁江山。
(二)劣勢
1. 金融業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不高。2006年青島市金融業增加值僅占全市GDP的2.73%,分別低于大連、廈門、寧波、深圳0.37、2.36、2.22和6.77個百分點;金融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 6.5 %,與濟南相比,少了5.3個百分點;金融業對全市經濟的貢獻率僅為4.9%。2007年青島金融業增加值達到122億元,占GDP比重為3.2%,占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7.5%,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同比增長33.6%。但與其他城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濟南、上海金融業增加值占GDP的比例分別為6%、10%。),青島市金融業發展的各項主要指標與全國同等城市相比,均居中下游水平。
2. 金融市場整體發展層次不高、規模偏小。外資金融機構的數量與規模是區域金融中心得以確立的基本保證。青島2007年營業性外資銀行機構10家(9家分行、1家代表處),比大連少4家,外匯存款余額僅相當于大連的52.87%。
從金融市場體系建設情況看,青島金融市場體系發育不完全,尤其是期貨交易市場和外匯交易市場。青島2007年期貨經紀公司僅1家,異地期貨經紀公司青島營業部8家,而大連分別為7家和55家。大連銀行間外匯市場成交金額折合13.8億美元,是東北的外匯交易中心,而青島的區域外匯交易中心地位有待進一步提升。
從金融機構的集聚來看,2007年底青島分行級以上銀行機構35家(其中2家機構正在籌建),比大連少6家,不僅進駐青島的區域性金融機構總部較少,而且市屬獨立法人機構嚴重不足,業態也不健全。目前市屬銀行法人機構只有1家,除中介機構外,證券、保險、期貨等法人機構基本上是空白,嚴重制約青島市有效運用金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杠桿作用。
3. 利用資本市場的能力不足。2006年青島市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比為18:82。截至2007年7月底,青島有17家上市公司、19只股票,累計融資額133.47億元,分別僅占全省的13%、14%、12%。無論上市的企業數目還是上市籌資額都遠遠低于濟南、大連等。企業直接融資比重過低,利用資本市場融資能力不足,使青島市經濟發展過于依賴金融信貸,加大了銀行的風險。
(三)機遇
1. 環渤海經濟圈的快速發展。環渤海經濟圈狹義上指中國遼東半島、山東半島、京津冀為主的環渤海濱海經濟帶,它包括北京、天津、沈陽、大連、濟南、青島、石家莊、唐山等北方的重要城市。目前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總量約占全國的1/5,是我國最大的工業密集區。在國家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將環渤海經濟圈作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后的第三極,并給予很多政策支持。
2. 半島城市群的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山東半島城市群規劃提出,半島城市群是以青島為龍頭,帶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外向型城市功能整體發展的城市密集區域,在次區域經濟合作圈內,是環黃海地區區域經濟合作的制造業生產服務中心,構筑由山東半島、韓國西南海岸地區、日本九州地區組成的跨國城市走廊,推動“魯日韓黃海地區成長三角”形成。在全國范圍內,是黃河流域的經濟中心和龍頭帶動區域,與京津唐、遼中南地區共同構筑環渤海地區經濟合作圈的領頭軍。半島戰略需要大量的資金,僅靠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財政支持遠遠不夠,必須有強大的資本市場作后盾,尤其要積極利用國際資本。
3. 奧運會為青島金融業發展提供了新機會。據估算青島奧運會投資超過780億元,奧運會相關場館設施及市政建設促進了大量多元化的融資服務,如資本市場融資、融資租賃、信托投資基金等的發展。此外以奧運會為直接動力源的會展、旅游、信息、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產生明顯放大的金融需求,從而為青島金融業的發展提供新的利潤增長點。更為重要的是,奧運會對金融服務提出了高層次和國際化要求,從而成為提升青島金融服務功能和國際性金融中心功能的“助推器”。
(四)挑戰
濟南和大連是青島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最直接的競爭對手,作為山東省省會城市的濟南,經過多年的努力,無論在金融設施、機構數量、交易規模、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人才等方面均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并且區域金融管理中心地位已經確立,國家“一行三會”的區域性分支機構先后在濟南設立。各金融機構區域管理總部大都落戶濟南,并作為其拓展區域業務的主要基地。而大連作為中國北方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東北亞航運中心,不僅自然、交通、經濟區位比較優越,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無論從金融業增加值占第三產業的比重還是占GDP的比例來看,其金融實力已超過青島,尤其是作為外資金融機構落戶東北的首選地,大連的外匯存貸款余額遠遠超過青島。作為東北唯一的全國性金融市場,大連已建立起包括證券市場、保險市場、期貨市場以及貨幣市場等在內的健全的金融市場體系,并已成為東北的外匯交易中心,大連期貨交易市場已由單一農產品期貨向綜合性期貨市場轉型,期貨交易量、交易額分別占全國期貨交易的51%和29.1%。
四、青島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功能定位分析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山東半島城市群和環渤海經濟圈的建設為青島市區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創造了不可多得的機遇,但是由于自身的劣勢,要實現這一目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達成的。首先青島應抓住建設半島城市群的機會,使自己成為山東半島都市群的金融中心,進而輻射范圍擴展到整個山東省和沿黃河地區;其次,在穩固自己半島金融中心地位的基礎上,逐漸向整個環渤海經濟圈滲透,加強同圈內各城市經濟和金融方面的聯系,成為環渤海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最后,隨著利率市場化、匯率自由化的改革,中、日、韓經濟聯系的加強,人民幣對日元、韓元自由兌換性的提高,青島作為韓資、日資企業向大陸投資的重要基地,再加上國家綜合實力的提高,將青島逐步建設成為東北亞地區的金融中心。
在青島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的過程中,濟南是青島面對的第一個競爭對手,作為省會城市和區域金融管理中心,許多國內金融機構都將山東省總部建立在濟南;青島則由于獨特的港口優勢和區位優勢,對外資的吸引力較大,外資金融機構更多地選擇在此落戶。所以青島與濟南在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時應該實現優勢互補、分工合作,共同構建區域性金融中心。從長期來看,兩個城市的合作應大于競爭。而同作為環渤海經濟圈的港口城市,青島與大連有著更多的相似之處,大連將是青島建設區域性金融中心最主要的競爭對手,我們一方面應借鑒大連已有的成功經驗,另一方面要本著揚長避短、錯位競爭的原則,充分發揮青島自身獨特的港口優勢和區位優勢,把青島建設成開放型的、離岸金融業務較發達的內外滲透型的區域性金融中心,使青島成為外引內聯的金融樞紐。
我國已開始的離岸金融業務主要是指離岸銀行業務,根據現行監管規定,離岸銀行業務具有“內外分離,兩頭在外”的特點,即離岸銀行業務的服務對象為非居民和在境外注冊的中國境外投資企業。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可以推動青島成為山東半島乃至環渤海經濟圈的金融中心,應將“金融機構國際化,吸引區域總部、人才、資金入駐,助推區域經濟發展”作為青島發展離岸金融業務的目標定位。由于青島面對中日韓大三角經濟區,所以各行離岸客戶對象應以日資、韓資企業和其他外商投資企業境外股東為主,采取“先易后難,先近后遠”的策略。此外應積極借鑒上海浦發銀行將離岸、在岸業務的聯動發展作為離岸業務的經營策略,借助網絡銀行的技術平臺,開發、創新離、在岸聯動的一體化金融服務模式,為客戶境內外業務的順利運作架起一條快捷的通道。
從目前青島的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和監管能力看,建設內外分離型的金融中心較為適合,既可以避開國內外匯管理法規的約束,又可以限制離岸銀行參與國內業務對本地銀行造成沖擊。但是為了吸引外資以支持地方建設,內外完全隔離型不符合青島建立離岸金融中心的目的,應該允許離岸賬戶上的資金貸給國內企業,以滿足國內資金不足的需要。這就是說,青島應建設內外分離下的間接滲透模式,即實行離、在岸賬戶嚴格分離,但允許離、在岸資金、資產相互質押、抵押和一定比例的融通,實現業務間接滲透、互相助推。
參考文獻:
[1]J.P.A. Sagaram and J. Wickramanyake Financial Center in the Asia-Pacific: An Empirical Study on Australia,HongKong,JapanandSingapore.http://207.36.165.114//New
orleans/papers/5701227.pdf.
[2]Richard McGahey,Mary Malloy,Katherine Kazanas,and Michael P.Jacobs.What Makes a Financial Center? Financial Services,Financial Centers:Public Policy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Markets,Firms,and Jobs,1990,pp.15-76.
[3]倪鵬飛、孫承平:《中國城市:金融中心的定位研究》,《財貿經濟》2005年第2期。
[4]倪鵬飛主編:《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6,城市:群起群飛襄中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
[5]王麗艷等:《關于培育青島山東省金融中心的戰略構想》,《濟南金融》2005年第12期。
(責任編輯 耿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