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運用博弈理論,分析了農業保險各主體——農民、保險公司、政府三者在不同風險情形下的行為對農業保險發展的影響,并據此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農民;保險公司;政府;博弈
Abstract:This paper formulates current situation in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analyzes every group in th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farmers,insurance companies,government's influence to improve agricultural insurance development and each group's behavior when risk appears,puts forward on how to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ricultural insurance market with game theory,and provide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measures.
Key Words:Farmers,Insurance Companies,Government,Game
中圖分類號:F840.6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2-0078-04
一、我國農業保險市場的現狀
(一)農民及農業保險自身的局限性
我國廣大的農村地區交通和信息相對閉塞,對風險的認識和風險保障意識薄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民的投保傾向,直接導致農業保險的需求相當不足。但與此同時,我國農村面積大,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每年全國各地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旱澇災害、泥石流、沙塵暴、病蟲害等帶來的損失。據統計,全國平均每年大約有3億畝的農作物受災,有2億多的農村人口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農業經濟發展面臨巨大的自然風險以及市場風險,迫切需要服務“三農”的保險保障。
(二)保險公司不愿經營農業保險
在農業保險市場上,保險供給的主體數量少,組織形式單一,不能滿足農村多樣化和差異性的保險保障需求,影響了農村的發展。目前,除了中國人保控股公司和中華聯合保險公司外,專業的農業保險公司只有安信、安華、陽光等少數幾家。由于保費、規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在縣域以下設立營業網點的保險公司很少;保費相對較高,保障程度低等因素限制了農業保險的有效供給;參與主體少和保障范圍狹窄直接影響了農業保險的發展。
(三)政府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不夠
首先,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現有的保險法律對農業保險的性質、經營原則、承保范圍、保險費率等沒有明確的界定,致使農業保險市場出現混亂的發展局面。其次,政府缺乏足夠的激勵政策。經營農業保險具有極強的外部性,屬于準公共產品,本應由政府來供應或提供財政補貼,但實際上,保險公司的稅負壓力過重,政府對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的支持力度不夠,稅收也明顯遏止了保險代理人業務開展的積極性。
二、農業保險市場各利益主體的博弈
農業保險的各行為主體之間的聯系十分緊密的,但目前單一的對某一主體進行改革舉措往往是無效的。運用博弈論對各行為主體的利益進行分析,有助于對全局的把握。故本文設計了一個博弈分析的框架,其中承保標的物為某種有風險的農產品,局中人為農民、保險公司和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每一主體都代表一個團體,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和利益參加博弈的。
(一)農民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博弈
假設:①農民向保險公司投保全額保險,簽訂保險合同,合同的保險金額為W,保費為P(其中W>>P),保險公司可以將保費收入用于投資可以獲得投資收益I(I>0)。按照合同的規定,農民必須花費C1用于防災防損,保險公司調查農民是否遵守合同的調查成本為C2;若調查發現農民沒有遵守合同,那么農民必須繳納數額為Q的罰金。②風險已發生。農民與保險公司構成雙人非零和博弈。博弈的一方——農民有兩種單純策略:投保與不投保。博弈的另一方——保險公司也有兩種單純的策略:承保與不承保。農民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博弈過程可分為二個階段:
1. 第一階段博弈。在信息完全對稱、不存在道德風險的情況下,若農民對其具有風險的農產品向保險公司提出投保申請,保險公司必須就其要約作出承保或不承保的決策。運用收益矩陣描述這個博弈,表中各項是雙方各采取某一策略時所獲得的凈收益。每一項的前半部分表示農民的凈收益,后半部分表示保險公司的凈收益。
表1是一個抽象模型,可以按以下過程進行簡單分析:(1)如果農民對高風險農產品予以投保,而保險公司也承保,那么,發生保險事故后,農民可以從其投保行為中獲得W的保險賠付,減去當時所支付的保費P和防災防損成本C1,還可以獲得W-P-C1的凈收益;保險公司由于保險事故的發生,要對損失進行賠付,賠付金額為W,但是,保險公司取得了農民的投保金額P,同時,保費收入用于投資也可以獲得投資收益I。因此,保險公司的實際凈收益為:-W+P+I(-W+P+I<0);(2)如果農民投保,但保險公司因為某種原因而不愿意接受承保,農民的投保行為就不能發生,其投保也無從得益,農民同樣要花費C1為自己的風險農產品進行防災防損。如果發生保險事故,其凈收益為-W-C1;保險公司因為沒有經營保險,也不承擔風險,所以其凈收益為0;(3)如果農民不選擇投保這一策略,而保險公司愿意經營保險,保險合同沒有產生,發生風險后,結果同(2);(4)如果農民不投保,保險公司也不予承包,保險合同沒有產生,發生風險后,結果如同(2)。
任何理性的經濟人進行決策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從以上的博弈可看出,對農民來說,如果保險公司做出承保的決策時,其最好的策略是積極投保;而當保險公司不承保時,農民無論投保或不投保都會有同樣的損失-W-C1。對保險公司來說,當農民做出投保策略時,其最好的策略是不予承保;當農民做出不投保策略時,保險公司不論承保或不承保都不會有損失。通過博弈得出的結果,從理論上解釋了當前保險公司不愿意接受農業保險業務承保的根本原因,因為在其承保與不承保的權衡中,不承保要比承保顯然更有利。
2. 第二階段博弈。農業保險的標的具有很強的外部性,信息不對稱的現象顯得尤為突出,信息不對稱是導致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的根本原因。保險公司承保后,存在著對所保標的檢查或不檢查的策略選擇,因為農民可能做出遵守合同或不遵守合同的策略。其博弈矩陣如表2所示。
當道德風險存在時,保險事故已發生,農民和保險公司的博弈矩陣進行分析(由于涉及保險欺詐行為,博弈過程相當復雜,本文只對農民是否采取防災防損措施進行簡單分析):(1)當農民遵守保險合同,保險公司對其進行檢查,農民可獲得的凈收益與第一階段博弈的結果一樣為:W-P-C1;保險公司將會增加一項調查農民是否遵守合同的調查成本C2,保險公司的實際凈收益為:-W+P+I-C2(-W+P+I-C2<<0),這比第一階段博弈的結果損失更加嚴重。(2)當農民遵守保險合同,保險公司不對其檢查時,農民可獲得的凈收益依然為:W-P-C1;保險公司不要付出調查成本C2,故其凈收益較檢查是增加,為:-W+P+I(-W+P+I<0)。(3)當農民不采取防災防損措施,保險公司對其進行檢查,則農民必須繳納罰金Q,其凈收益將會減少,為:W-P-Q:保險公司凈收益將會增加,為:-W+P+I-C2+Q;(4)當農民不采取防災防損措施,保險公司也不對其進行檢查時,農民的凈收益為W-P,保險公司凈收益為-W+P+I。
從這次博弈的四種結果來看,表面上最優的選擇是第(4)種情況,即農民與保險公司的凈收益之和最大。但實際上,由于農民不采取防災防損措施,即存在道德風險問題,這將增加風險發生的概率,保險公司很可能會采取增加保費的措施,過高的保費將超過農民的支付水平,從而農民會放棄投保,致使保險合同無法簽訂。故可行策略只能在(1)、(2)、(3)中選擇。就農民而言,只有當罰金數額Q大于采取防災防損措施所花費用C1時,即Q> C1時,所付罰金才有助于防止道德風險的產生;就保險公司而言,只有當所收罰金Q大于檢查費C2時,即Q> C2時,才值得保險公司檢查農民的行為。故當Q> C1,且Q> C2時,最優的選擇是農民遵守保險合同,保險公司不予檢查,即不存在道德風險時作出的選擇為最優策略。
(二)政府與保險公司之間的博弈
保險公司是介于政府和農民之間的機構,其行為不僅受到農民策略的影響,而且受到政府行為的制約(如表3所示)。政府的凈收入用財稅收入3T項目表示,政府如果用財政支出支持農業保險業務,它就會損失G(其中-W+P+I+G>0),這部分支持補貼劃給保險公司。其他的假設不變,收益矩陣如下:
表3可以按照以下過程進行分析:(1)如果政府支持農業保險,保險公司也給以承保,其損失部分就可以從政府對農業保險的補貼中得到彌補,故可得凈收益:-W+P+I+G,其中-W+P+I+G>0,從而保險公司不會虧損;(2)如果政府支持農業保險,而保險公司不予承保,政府的支持行為不會發生,雙方都不存在損失和額外收益;(3)如果政府不支持農業保險業務,政府就不會在農業保險上給予補貼,也就不會存在利益的損失,保險公司如果繼續經營只能自己虧損-W+P+I;(4)如果政府不支持,保險公司也不經營,保險公司收益為0,政府不變。
對這個博弈的分析,結合表1可以看到,對政府來說,其收益如不減少則為最佳,這表明,不支持農業保險較劃算;對保險公司來說,只有在政府支持時,它才能得到經營的最佳收益-W+P+I+G,這表明,若得到政府的支持,保險公司的積極性才高。這個結果與現實的農業保險發展情況基本吻合。政府支持多一些,農業保險就發展得快一些;政府支持少,農業保險也就發展得慢。
(三)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博弈
政府與農民之間的博弈為“上策博弈”,即對某博弈方來說,不管其他博弈方采取什么策略,他所采取的是給其帶來最大得益的策略。在這個博弈中,政府的可選策略是:支持農業保險和不支持農業保險,農民的策略是:投保和不投保。政府與農民博弈的矩陣可表示如下:
表4可以按照以下過程進行分析:(1)當政府支持農業保險,農民投保時,政府的凈收益為:-G+3T(-G+3T>>0);農民的凈收益不變,依然為W-P-C1 。(2)當政府支持農業保險,農民不投保時,保險合同未簽訂,政府無需支出G,但其要救濟和扶持受災農民,支出2T,故政府的凈收益為T;農民未投保,其農產品全部損失,但獲得政府救濟2T,故農民的凈收益為-W- C1+2T。(3)當政府不支持農業保險,農民投保時,政府減少了支持農業保險的費用G,其凈收益為3T;農民的凈收益為W-P-C1。(4)當政府不支持農業保險,農民不投保時,與第(2)種情況一樣。
從這次博弈的四種結果來看,表面上最優的選擇是第(3)種情況,即政府不支持農業保險而農民卻投保,此時農民與保險公司的凈收益之和最大。然而,如表3分析,若政府不支持農業保險,則保險公司沒有開展農業保險的積極性,也就是說,農民無處投保,致使保險合同無法簽訂。故可行策略只能在(1)、(2)、(4)中選擇。當政府支持農業保險,且當W-P-C1>-W- C1+2T,即2W-P>2T 時,農民愿意投保,而不是等救濟;當-G+3T>T,即2T>G時,政府才愿意支持農業保險,而不是選擇直接救濟。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在農業保險成交前的定價問題非常重要,政府愿意支持農業保險的財政支出G<2T,而G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分攤問題又構成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博弈過程。若農民繳納保費,將使政府減輕一定財政壓力,其社會效用較農民不繳費時大。對于農民來說,參與農業保險是其重要的選擇,等待救濟只是一種被動的做法。由支付矩陣得知,在農業保險成交前的定價問題解決的前提下,當政府支持農業保險,農民投保時,政府和農民的收益將達到最大化,是理性政府和理性農民的最佳選擇。
(四)博弈的結果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如果農民不愿意投保農業保險,保險公司就無法經營農業保險,政府也就無從支持農業保險,農業保險的發展會十分緩慢甚至停滯;農民如果愿意投保農業保險,但如果沒有政府的支持,保險公司的積極性就不高;政府如果支持農業保險,農民也投保,產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應該是最大的。結合表1、2 、3和表4可以看出,在農民不投保、保險公司不經營、政府不支持時的社會得益最小,在農民投保、保險公司經營、政府支持時的社會得益最大。
前面分析的是農業保險利益相關者靜態的博弈過程,即一次性博弈。而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政府、保險公司、農民之間應是一個重復博弈的過程(只有這樣,農業保險才能持續發展下去)。農業保險各利益相關者在選擇策略時不僅需要考慮當前的對局,而且還需要考慮當前選擇的策略對于以后的對局將產生怎樣的影響。在重復性博弈中,各利益相關者的最優策略是什么?美國密執安大學的羅伯特.愛克斯勞德(Robert Axelrod)的實驗證明針鋒相對的策略是最優策略,即“以牙還牙”、“一報還一報”。如果政府支持農業保險,則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業務,農民則購買農業保險;反之,如果政府不支持農業保險,則保險公司不開展農業保險業務,農民則不購買農業保險。其次,在重復性博弈中,聲譽機制對于得出什么樣的結果十分重要。若政府支持農業保險是不確定的(有些年份支持而有些年份不支持),則會影響政府的聲譽;若保險公司開展農業保險是不確定的,同樣會影響其名聲并會增加成本(職員培訓費等);若農民經常不遵守保險合同,則保險公司無從經營農業保險。如果農業保險利益相關者都將預期在未來還要進行很多次對局,則這種格局就可能近似于無限次重復性博弈,最終導致相互合作的結局,即政府會一直持續支持農業保險,保險公司會一直經營農業保險,農民則會持續購買農業保險并能夠認真履行保險合同。在無限次重復博弈中,農業保險中嚴重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農業保險的各行為主體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因此,最優的選擇策略是:在農業保險成交前的定價問題解決的前提下,政府持續支持補貼農業保險,保險公司堅持經營農業保險,農民積極投保農業保險并嚴格遵守保險合同。
三、發展農業保險市場的措施
(一)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收入水平
廣大農民需要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增強憂患意識和風險防范意識,可消除道德風險,促進農業保險的健康發展;只有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才有能力進行保險。
(二)保險公司應加大宣傳,提高農險承保率
保險公司要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發適合農村市場的保險產品,特別是適合新農村的經濟和文化發展的產品,擴大農業保險營銷范圍。重點需要開發設計一些保費低、保障程度高、責任寬的險種,努力加速保單條款的通俗化進程,使農村市場上的潛在需求變為現實的需求。
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廣播、電影、講座等形式,廣泛的宣傳保險,幫助農民樹立風險保障意識;利用典型案例和發生在農民身邊的保險賠付事件,宣傳保險的功能,逐步增強農民對保險的客觀認識。要通過加強理賠服務創新,簡化理賠程序,提高理賠效率,獲得農民的支持和參與。保險公司應增設在農村地區的代理點和代理人數量,建立完善的農業保險服務體系,擴大農業保險的覆蓋面,有利于厘定農業保險保費。
(三)政府加強財政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并完善相關法規
政府應與保險公司一起解決在農業保險成交前的定價問題,對農業保險實施合理的財政支持政策,充分的運用財政、稅收等手段支持其發展,協調好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財稅支持分攤問題,切實發揮保險業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作用。只有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誘導機制,才能夠不斷擴大農業保險服務的覆蓋面。政府應通過法律確定農業保險的政策屬性,對保險主體的行為加以約束。保監會也應對農業保險市場進行必要的監管,引導建立公平的保險銷售和索賠機制,以保證保險產品及價格的公平合理,為農業保險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軟環境。
參考文獻:
[1]黃正軍、袁杰:《中國農業保險市場失靈的成因探討》,《社科縱橫》2006年第4期。
[2]孫香玉、鐘莆寧:《對農業保險補貼的福利經濟學分析》,《農業經濟問題》2008年第2期。
[3]李明賢、黃亞林:《農村金融利益相關者博弈及對改革的影響》,《求索》2005年第6期。
[4]黃衛紅:《建立并完善我國農業保險體系的策略構想》,《農業經濟》2006年第6期。
[5]龍文軍、張顯峰:《農業保險主體行為的博弈分析》,《中國農村經濟》2003年第5期。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