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生存模型,實證檢驗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確定及其影響因素,結果發現,規模越大、資本量越充足及對中國市場的經驗越豐富的外資銀行越早進入中國市場;同時外資銀行母國對中國的投資規模越大、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越高,外資銀行越早進入中國市場。另外,研究還發現亞洲地區的銀行業進入中國市場并沒有明顯的先行優勢。
關鍵詞:外資銀行;時機選擇;影響因素
Abstract:The paper sets up the choice model of foreign banks entry timing based on Real- Option theory,analyses the timing choice of foreign banks entering in Chinese market and reasons based on survival model empirically.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foreign banks enter in Chinese market in three phrases ,and the more assets,more capitals and more experiences,the foreign banks enter in Chinese market more early .Also,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e FDI and the trade between the origin countries of the foreign banks and China are greater,the foreign banks enter in Chinese market more early. In addition,the empirical result shows that the Asian banking have no clear pro-active advantages to enter in Chinese market.
Key Words:Foreign Banks,Timing Choice,Affect Factors
中圖分類號:F8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4-2265(2009)02-0050-03
一、引言
銀行業對外開放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的客觀要求,也是推進中國銀行業改革和提高整體競爭力的重要力量。截至2007年底,有47個國家和地區的193家銀行在華設立了242家代表處。有外商獨資銀行24家(下設分行119家)、合資銀行2家(下設分行5家,附屬機構1家)和外商獨資財務公司3家;另有23個國家和地區的71家外國銀行在華設立了117家分行。外資金融機構的資產達到1.25萬億元,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2.4%。
隨著外資銀行的進入步伐進一步加速,國內銀行業面臨的競爭將會愈加強烈。在這種背景下,分析外資銀行進入的時機選擇問題,系統探討其進入時機的影響因素,具有一定意義。但是,檢索相關文獻發現,外資銀行進入一國時機選擇問題的研究受到理論界的關注明顯不夠。Ursacki和Vertinsky(1992)最早研究了這一問題,他們發現,在一國銀行業開放的承諾宣布后,那些有著相對比較優勢的銀行將會第一時間選擇進入。分析原因,他們認為這些銀行由于比較優勢的存在,進入東道國后可能會獲得更高的收益。但是,當東道國的經濟環境不確定時,這一結論可能并不那么令人信服。Josep Garcia Blandon(1999)通過生存模型分析了西班牙外資銀行進入的時機選擇問題。
據筆者所及,國內尚沒有人關注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選擇問題,為此,本文利用1985年以來各國銀行進入中國的相關數據,通過生存模型實證研究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選擇及影響因素,以期彌補國內相關研究的不足。
二、外資銀行進入時機選擇影響因素分析
(一)實證方法:生存模型
1. 生存函數及經濟意義
選擇起始事件為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宣布時間,終點事件指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營業性分支機構時間,實證分析中主要指設立分行的時間。定義生存時間T為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的起點時間至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間隔,F(t)為T的分布函數,且滿足
其中 為T的密度函數。由此在區間內,外資銀行沒有選擇進入中國市場的概率函數表示為生存函數:
2. 風險函數及經濟意義
由生存函數進一步定義風險函數為:
其中,表示外資銀行在
區間選擇進入中國市場的概率。因此,風險函數表示在給定外資銀行沒有進入中國市場的條件下,在時間t進入中國的瞬時率。這里風險函數模型采用比例風險模型(Cox模型),其基本形式為:
變換得到:
最后,Cox模型表示為:
其中 表示所有協變量取值均為0的基準(baseline)風險函數,與時間有關的任意函數,函數形式無任何限定;為影響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時機選擇的外生因素; 為回歸系數;表示當 變化一個單位時引起的風險率改變倍數的自然對數值;
由此進一步定義相對危險度 :表示變量 變化所引起的基準風險率的改變倍數,因此是將時刻t外資銀行選擇進入的概率分解為基準風險率和由向量引致的增量風險率。
3. Cox比例風險模型分類
Cox比例風險模型分為參數及半參數兩種模型,不估計基線風險函數,稱為半參數模型,但是,半參數模型不能估計生存函數,一般實證研究中采用不多。要估計生存函數,則多采用參數回歸模型,常見的參數模型是Weibull回歸與指數回歸,具體表述如下:
(1)Weibull分布模型
其中是形狀參數,當 時,風險率隨時間遞增,當 時,風險率隨時間遞減。
(2)指數分布模型
當 時,即Weibull分布中時,稱為指數分布。此時,風險率與時間無關。
由上面的假設,我們能夠估計出 ,從而也可以估計出生存函數。進一步得到Weibull回歸的生存函數為:
指數回歸的生存函數為
在實證檢驗外資銀行進入時機選擇的影響因素時,本文將分別考慮上述兩種參數模型的實證結果,便于相互比較印證。
(二)變量選取及實證結果分析
1. 變量選取及描述性統計
(1)樣本及樣本期間選取
20年來,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設立分行主要集中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從1985-1986年,兩年內設立了15家外資銀行分行。第二階段從1990年開始,至1998年結束。其中1995年,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分行數目最多,為26家。第三階段從2003年至今,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再次加快。
我國首次對外資銀行機構開放為1985年,故本文選擇樣本期起點為1985年,終點為2006年。樣本期內共計收集有效樣本數據194個,基本覆蓋了2006年世界銀行業前100強,由于數據收集的困難,我們剔除了部分銀行。
(2)變量選取及來源
變量選取上,本文主要從外資銀行微觀因素及中國市場環境因素兩個主要方面加以考慮。具體說明如下:Asseti:銀行業第i年資產規模(百萬美元),來源于銀行家雜志及各銀行年報;Capitali:銀行業第i年資本規模(百萬美元),來源同上;Chinabrani:外資銀行第i年在中國的分行數目,來源于各年度中國金融年鑒;origin:外資銀行來自于亞洲國家和地區,取值為1;其他地區取值為0;FDIi:外資銀行母國第i年對中國的投資額(萬美元),來源于各年度中國統計年鑒;Tradei:外資銀行母國第i年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萬美元),來源同上。
2. 實證結果及分析
(1)亞洲地區外資銀行是否有先行優勢:Wilcoxon非參數檢驗
為驗證亞洲及非亞洲地區外資銀行時機選擇的差異性,運用Wilcoxon檢驗,這一檢驗的假設是亞洲地區的外資銀行與非亞洲地區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選擇上沒有差異。檢驗結果如表2。
其中:,自由度等于1,P值=0.5307,接受原假設,表明亞洲地區及非亞洲地區的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選擇并沒有顯著差異,亞洲地區銀行沒有先行優勢。
(2)外資銀行進入中國時機選擇影響因素檢驗: Cox參數模型
應用Cox參數模型分析解釋變量對外資銀行進入中國市場時機選擇的影響,指數模型及Weibull模型的具體回歸結果如表3,其中模型1考慮了所有解釋變量,模型2剔除了不顯著的解釋變量。
從表3可知,外資銀行規模變量、資本變量、在中國市場已有分行數目與其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區間呈現顯著負相關。這一結果表明規模越大、資本量越充足及對中國市場的經驗越豐富的外資銀行會選擇第一時間進入中國市場。
但是,我們發現亞洲地區銀行進入中國市場并不存在明顯的先動優勢,與前文分析一致。另外,外資銀行母國對中國的投資額及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也與其進入中國市場的時間間隔呈現出顯著負相關,表明這兩個變量的規模越大,外資銀行會選擇第一時間進入中國市場。
最后,表3中列示的P值等于模型Weibull模型中 的倒數,其系數估計值大于1,表明外資銀行進入隨著時間而加速。
三、結論及展望
本文運用生存分析法實證研究了1985年以來我國外資銀行進入的時機選擇及其影響因素,并檢驗了亞洲及非亞洲地區外資銀行進入時機的差異性問題。檢驗的結果不同于Leuing(2003)等人的研究,亞洲地區銀行業相對于非亞洲地區,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機選擇上并沒有顯著的先行優勢。通過Cox參數模型檢驗發現,影響外資銀行進入時機選擇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銀行業的資產規模、資本規模及銀行業所在母國對中國的投資規模及與中國的雙邊貿易額,這些變量顯著影響外資銀行進入的時機選擇。
隨著2006年底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時代的到來,外資銀行進入中國的步伐將會進一步加速,在新的全面開放時代,外資銀行將會選擇何時進入中國市場,其影響因素將發生如何的變化,這將是我們下一步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Josep Garcia Blandón,1999.“The Timing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Evidence from the Spanish Banking Sector”,Economics Working Papers 360,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Universitat Pompeu Fabra.
[2]Ursacki,Terry Vertinsky,Ilan,1992.“Choice of entry timing and scale by foreign banks in Japan and Korea,” 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Elsevier,vol. 16(2),405-421.
[3]Leng,m.k,,Rig by,D.,and Young,T.Entry of foregn banks in the PRC:A survival analysis.Appled Economscs,2003,35(1):231-234.
[4]鄒公明:《生存模型的構造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5年。
(特約編輯 張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