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在縣以下增設網點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給予優惠政策
建議監管部門根據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的整體分布,緊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行合理布局,指導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在遵循安全性、效益性原則的基礎上在中西部地區的縣(市)、鄉鎮適當增設營業網點,可以通過對發放的農業貸款進行營業稅減免的辦法進行政策鼓勵。農村信用社可以按經濟核算、保證安全、方便農民的原則,在鄉鎮以下的地區增設營業網點;對現有業務量比較大、符合條件的信用代辦站,可以改為農村信用社的分支機構。
二、逐步培育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主體
一個開放的、多元化和多主體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的形成,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投入保障。它不僅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籌集新農村建設的資金,而且,還可以通過金融市場的功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靈活與優質的服務。培育多元化、競爭性農村金融市場,打破農村信用合作社獨家壟斷農村金融市場的格局,是建立新型農村金融體系以適應新農村建設的前提條件。對于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少、市場競爭不充分的農村地區,支持民間資本參與設立村鎮銀行、鼓勵參股現有銀行業機構,適度增設多種所有制銀行業機構。加強對郵政儲蓄銀行的窗口引導,繼續發揮農業銀行服務縣域經濟的作用,擴大對農村私營業主、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覆蓋率。鼓勵金融機構積極開發適合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產品。逐步將目前在城市地區開發、開辦的代理、保管、擔保、個人理財、信息咨詢等新產品盡快推廣到廣大農村地區。
三、增強政策性銀行的支農服務功能
目前農業發展銀行部分職能虛置,許多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性業務沒有具體的承辦部門,部分利潤低的基礎產業和公共設施建設其他商業性金融機構不愿投入。因此,應當適當調整農業發展銀行的職責范圍,在原有業務范圍基礎上,使其承擔起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性職能,使其名實相符。一方面使農業發展銀行在新農村建設中充分發揮其政策導向和政策扶持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調動廣大農民加大對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的參與力度,促進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開展。政策性銀行在“風險可控、保本微利”的前提下,應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信貸投向逐步向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傾斜,重點支持農村投資規模大、周期長、經濟效益見效慢、資金回收期長的項目,充分發揮政策性金融的支農作用。在不增設新分支機構的原則下,政策性銀行加強與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合作,在中西部欠發達地區農村的各項業務,主要委托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代理。
四、通過有效宣傳培育農民的金融意識
督促銀行業機構加大金融產品的宣傳和營銷力度,提高農村居民特別是落后地區的金融意識。大力發展農村銀行業機構電子化建設,提高電子網絡的應用效率,加大銀行卡業務的推廣和深度開發,推動住房、汽車、助學等消費貸款業務在農村開展,啟動農村消費市場,逐步改變農村居民傳統習慣,提高農村居民使用現代金融工具和產品的意識和能力。
五、對于設立在縣域內的國有商業銀行,要采取特別的措施加大其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力度
縣域內的國有商業銀行憑借其優勢占有大部分的縣域金融資源,但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不夠,而能夠支持地方經濟發展的中小金融機構因為占有的金融資源有限而不能滿足地方經濟發展的金融需求。中央明確提出,要建立金融機構為社區服務的機制,縣域金融機構支持農村經濟發展是其應該承擔的義務,因此,國有商業銀行要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中有所作為。
國有商業銀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扶持可以通過如下幾種方式得以實現:一是在縣域國有商業銀行中設立專門的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貸款部門,督促它們增加對農村經濟的貸款;或者允許國有銀行在向農村經濟組織貸款時根據行業、風險程度不同執行不同的利率。二是在政府的參與下設立農村經濟組織貸款擔保機構,并由它們為農村經濟組織貸款提供擔保,有利于減少金融機構貸款的風險,提高金融機構貸款的主動性。三是建立農村經濟組織信譽評估系統,推進信息的收集和分享,為金融機構掌握農村經濟組織的詳細資料提供服務。四是由政府或金融監督管理機構制定國有商業銀行向農村經濟組織貸款的考核體系,按照其占有地方金融資源的比例和新增比例向農村經濟組織發放貸款,保證地方金融資源在當地經濟發展中能夠發揮作用。
(責任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