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次擴大內需的4萬億元大投資中,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的資金大約就是用于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總計400億元中的教育部分了,大約100億元左右,在投資總額中約占0.25%,這個比例看起來顯然很不協調。
4萬億元投資在哪里?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之下,中國經濟也很快感受到了寒流的到來,一些中小企業紛紛倒閉,大量人員遭遇到了失業的打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也對2009年的失業情況做出了更為悲觀的預測。面對這種宏觀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中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來刺激經濟的增長,其中最直接的反應就是從財政收入中拿出4萬億元來用于擴大內需。在這4萬億元的擴大內需方案中,我們注意到,大部分資金將會被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如鐵路、港口、水泥、鋼鐵、機械、電網建設、安居工程、地鐵項目等等。而一些地方政府隨即拿出的擴大內需方案也基本上如法炮制,應該說,在遇到類似的狀況時,國家通過加大對基礎設施等的投資力度來避免經濟出現更為嚴重的滑坡,緩解失業壓力是很有必要的,世界其他市場經濟國家也都或多或少曾經采取過相似的做法。但是,如果考慮到中國經濟增長的方式以及我們在這次全球性金融危機中的種種遭遇,我們就會發現,我國當前在刺激內需方面并沒有什么新的突破,仍然和過去一樣忽略了對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至關重要的軟性基礎設施即人力資源或人力資本的投資。
根據國家發改委的介紹,國家財政計劃進行的4萬億元投資的具體構成是:1.8萬億元用于鐵路、公路、機場和城鄉電網建設;1萬億元用于地震重災區的恢復重建;3700億元用于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3500億元用于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2800億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1600億元用于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另有400億元用于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事業方面的投資。按照傳統的理解,在這次擴大內需的4萬億元大投資中,用于人力資本投資的資金大約就是用于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總計400億元中的教育部分了,大約100億元左右,在投資總額中約占0.25%,這個比例看起來顯然很不協調。當我們查閱已經公布的一些地方政府的擴大內需方案時,大部分地方用于人才建設的投資比例就相對更小了。
人才建設緣何重要?
很多專家學者已經提出,我國需要反省長期以來采取的過度依賴出口和國外直接投資的經濟增長模式,努力從過去的粗放型經濟增長向集約型經濟增長轉變,這樣才能減少對其他國家的經濟依賴性,而國家在此次金融危機爆發之前,也多次提出要盡快實現產業升級,力爭改變給西方國家“打工”和“賺辛苦錢”的局面,盡快提高所生產的產品和服務的經濟附加值。應該說,這些觀點都是非常正確的。但問題在于,如何實現向集約型經濟轉變?如何實現產業升級?在這方面,我們提出的口號是要重視創新,加大創新力度,通過創新來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這種思路確實沒錯,但是在這方面有一個重要的問題被我們忽視了,這就是,想創新就能輕易實現創新嗎?我們憑什么創新呢?難道只要投入更多的資金或者是搞搞硬件的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就能夠創新了嗎?顯然,如果稍微動動腦筋,我們就很容易發現,創新的主體是人,如果沒有一大批具有足夠的知識、技能,經驗以及創新精神的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沒有一大批能夠將這些創新性思維、創新性技術轉化到生產和服務領域的執行人才和高水平的技術工人隊伍,我們怎么可能實現大面積的創新?一言以蔽之,沒有足夠的人才隊伍支撐的創新經濟是不可能存在的。
當然,不能說我國不重視人才隊伍的建設,但是近些年來,我們把重心主要放在了引進人才方面,尤其是吸引國外高端人才以及海外留學人才,期望通過這樣一種做法彌補國內人才不足的局面。這種做法本身是無可厚非的,但問題在于,單純依靠這些數量有限的海外人才,能夠幫助中國獲得實現自身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和創新所需要的人才隊伍嗎?顯然是不行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依靠海外人才發展中國經濟的思路,與我們在經濟增長方式上過度依賴海外直接投資的思想是高度吻合的,都是一種單向的“拿來主義”,明顯存在過度依賴外部資源的弊端,不是一種主要通過培養內生力量來謀求發展的思路。這種情況就像是一支野戰部隊在打仗的時候自己無法解決給養問題,而只能寄希望于友軍的外部空投一樣,這種問題一旦遇到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其弊端馬上就會暴露無遺。
正因為如此,如果中國經濟真的要實現轉型,真的想完成產業的升級換代,就必須從現在開始重視對人才的培養,加大國家在人力資本方面的投資,從過去只重視對硬性基礎設施的投資,轉變為同樣重視經濟增長的另外一個重要支柱即人力資源這種軟性基礎設施的建設。如果說中國過去僅僅依靠固定資產和基礎設施投資這一條腿就能夠跑出當前的這種經濟增長速度來的話,那么,再加上人力資源這種軟性基礎設施的強化,中國經濟增長無疑就會有兩條腿,就可以更為輕松也更為平穩地跑出更高的速度來。因此,在當前的這種特殊情況下,注意加大對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是非常關鍵的。
在當前的擴大內需方案中應當增加對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的投資,至少原因有二:第一,從長期來看,即使是這一輪經濟增長速度放慢的時期結束,新的經濟增長大潮來臨,中國也同樣會面臨人才不足和富有生產率的人力資源匱乏的問題。如果我們現在不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那么,當新的經濟機會到來的時候,我們可能仍然抓不住,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國家快速收割新的經濟增長利益。因此,在當前階段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力度,不僅同樣可以發揮擴大內需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投資將會為我國抓住下一輪全球經濟增長的機會和實現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積蓄下巨大的能量。第二,從短期來看,目前的就業形勢非常緊張,大量農民工因為沒有工作機會而不得不返鄉,相當一批城鎮勞動者也失去了工作,還有一些應屆大中專畢業生可能也很難實現就業。這一時期其實是對大量的普通勞動者進行培訓的最佳時期。之所以這樣說,一方面是因為培訓活動的開展可以將一部分勞動者吸收進來,讓他們不僅有事可做,而且能夠掌握一部分對未來就業有用的實用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在這種時期,勞動者參與培訓活動的積極性也是最高的。因為在經濟高漲時期,就業機會多,工資收入也較高,即使是國家出錢來讓勞動者參加培訓,很多人可能都不愿意付出損失工資收入的代價,而在目前這種情況下接受培訓,勞動者的機會成本就低多了。
人力資本如何投資?
事實上,韓國和日本等國家在經濟騰飛之前,都在人力資本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如果不是在人才培養尤其是高水平技術工人的培養方面造就了大量的人才,韓國和日本的經濟騰飛是不可能出現的,而我國過去這些年的經濟增長實際上都是依靠‘賣苦力’得來的,這種經濟繁榮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虛假的繁榮,它給廣大普通勞動者帶來的收入改善和實惠是有限的,我們應當看到,絕大多數農民工其實都還沒有成為真正的產業工人,他們只不過是在工廠里做工的農民而已,要想成為高素質的產業工人,我們還必須對他們進行投資,以大幅度提高他們的技術水平和工作能力,進而言之,如果我們想真正擺脫被西方國家“剝削”的局面,真正改善廣大普通勞動者的收入水平以及生活質量,僅僅高喊產業升級是沒有意義的,關鍵是我們要設法提高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存量。誰都希望自己的勞動能夠更加值錢,誰都想過好日子,可是過好日子是需要本錢或者資本的,這里的本錢和資本并非資金或機器設備,恰恰相反,它們就是指我們的人力資本。
需要指出的是,人力資本投資并不僅僅體現在學歷教育和學校層面,恰恰相反,大量的人力資本投資都是在社會上尤其是在企業中的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階段完成的,終生學習的概念更是提醒我們,人力資本投資很可能是貫穿一個人的生命始終的。回顧建國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和人才的發展,大約有兩個比較典型的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建國后的二十年,社會穩定、經濟振興、人才聚集,這主要得益于當時新中國成立后大力推行教育方略,吸納海外精英人才,特別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國營企業紛紛開辦職工大學和各類技術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急需的技術工人,這在當時迅速提高了勞動者水平,使新中國很快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第二個階段當屬改革開放的三十年,社會進步、經濟騰飛、人才興起,這無疑首先得益于國家體制改革,煥發了勞動者的內在潛力和積極性,再者就是恢復高考以及后來大學教育的逐步普及,使得我國人力資本整體水平得到新的提升。但是,在這個階段的后半段,隨著大批國有企業改制,很多職工被轉崗或下崗,同時全國絕大部分原先由企業開辦的各類學校都先后被撤銷,再加上大學紛紛拼命升格和不斷擴招,很多職業學校都因為生源不足而不得不縮小招生規模甚至關閉,這些情況一方面導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越來越困難,另一方面也導致技術工人尤其是高水平專業技術工人出現了嚴重短缺,以至于在市場上出現了高水平技工的工資比一些大學生甚至研究生都要高的情況。這種狀況表明,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和人才培養結構和我國的經濟發展要求之間出現了錯位,如果不能盡快糾正這樣一種錯誤,大學生失業和技術工人短缺的雙重矛盾會變得越來越突出。
最近十年來,很多企業都或有意識或不自覺地削減對在職員工的培訓投入,它們往往不愿意接收沒有工作經驗的初次求職者,甚至不愿意為在校的大學生提供實習的機會,大家都幻想著用現成的人力資源,最好是拿來就能用,不用自己再費心去培養和雕琢,從而把理應由企業承擔的培訓責任完全推給學校和社會。可以說,這是目前我們在人力資本投資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這種情況有可能會在今后嚴峻的經濟形勢下變得更為嚴重。因此,在本輪國家進行大規模投資的一攬子刺激經濟增長的計劃中,必須充分重視和解決人力資本投資中最關鍵的瓶頸問題,制定和實施切實可行的國家人才建設政策,包括具體配套的財政、稅務措施,要求、鼓勵、支持企業開展內部培訓和開放實習崗位,帶動全社會參與人力資本投資建設,以從根本上來保證人力資本投資的可持續、長遠的發展。在這方面,德國、日本等很多國家都有不少可以借鑒的有效辦法。
當然,政府在開展針對失業的農民工、無法就業的大中專畢業生以及其他城鄉失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時,也需要做好培訓需求分析以及相關的管理工作,首先是要根據對未來產業發展的預測和分析,確定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然后再開展有針對性的培訓。既然我們希望在未來實現產業升級,那么首先就要搞清楚新的產業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來支撐。如果不能開發和儲備好這些必要的人才,產業升級也只能是一句空談。其次,在具體實施這些人才培訓和開發計劃的時候,政府可以考慮在充分利用現有的職業院校或其他資源的基礎上,再采取其他投入方式,政府應當對現有的職業院校一類的正規教育機構提供補貼或其他形式的支持,讓他們在為國家產業升級培養各種相關技術人才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此外,為了確保投資得到有效的使用,國家可以通過進行培訓資質認證、過程監督以及培訓效果評估等手段,來確保國家的培訓資金真正被用到受訓者身上。
無論如何,只要政府能夠真正認識到,在當前這種經濟不景氣時期,對人力資本的投資不僅本身是一種擴大內需的方式,更是一種為未來的新一輪經濟增長積蓄力量的方式,那么,政府就應當轉變思路,在進行硬件基礎設施投資的同時,也重視軟性人力資本基礎設施的投資,通過制定相應的培訓開發計劃,對大量的失業人員,包括已經在城市中工作和生活多年,已經掌握了一部分工作技能的農村勞動者進行廣泛的技能培訓,提升他們的知識、技能水平。這種公共支出不僅會對我國當前的社會穩定和刺激內需起到良好的作用,更會對我國未來的經濟增長和產業升級發揮有力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