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變冷的大背景下,裁員成了很多企業為了生存而不得不采取的措施。那么,我們該如何通過裁員既實現企業減負的目的,又不影響、甚至還能強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呢——
市場經濟中的企業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隨著內外部環境變化需要做出各種適應性的調整,如人員調整,是企業為了保證自己的生存和長期可持續發展而采取的一種管理舉措,它是一種“理性的人力資源退出行為”。
一般說來,裁員有三種形式,相應地,驅動這三種裁員的重要動因也有三種。
一是經濟性裁員。它主要是由于企業所處的市場不景氣或者是整個經濟運行環境出現了衰退或低迷,導致企業經營困難,不得不采取“壯士斷腕”的辦法來保全企業主體而進行的裁員。如,2008年因房地產行業不景氣以及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企業大規模裁員都屬于經濟性裁員。
二是結構性裁員,它主要是由于企業的業務方向、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發生重大調整,導致內部組織機構重組、分立、撤銷而采取的集中性裁員。事實上,由于市場競爭環境不斷發展變化,企業的戰略競爭力此消彼長,這種因業務結構調整帶來的裁員將不可避免。如前幾年聯想在退出FM365業務時采取的集中式、大規模裁員就屬于這種類型。
三是優化性裁員。它是企業為保持員工隊伍素質、活力和激情而主動采取的一種裁員舉措,通常會根據員工的能力與業績的考核評價結果來實施。事實上,企業理性裁員是一個必然途徑。未來中國企業要致力于提高員工的人均勞動生產率水平,而且,由于人力資源本身具有自然退化的特性,如果員工隊伍過于穩定,工作熱情就會減退,因此,通過主動的、常態化裁員,建立起企業的內部競爭淘汰機制,使員工感受到市場的競爭壓力,從而激發起內在動力,使整個組織充滿活力,這是企業長期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
別把員工當做“一般資源”
不同的裁員方式會帶來不同的效果。近期關于探討企業如何有效裁員的文章很多,尤以近期網上廣為流傳的一篇題為《雅虎絕密內部文件曝光:指導經理們如何裁員》的文章最具代表性。
的確,裁員管理具有它的內在規律和科學性,它需要程序化、規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也需要對相關管理者進行專門的針對性培訓。但是,必須引起我們注意的是:裁員的對象是“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如果僅僅把員工作為一種“資源”,只追求“術”的東西,而不注重員工的感受,裁員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甚至適得其反。
回想當年聯想的裁員過程,盡管也為被裁員工安排了周詳的補償計劃,并為他們提供了心理輔導、再就業支持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但卻未能獲得被裁員工的認可,并最終因為一篇《聯想不是家》的網絡文章而鬧得沸沸揚揚,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聯想“立馬走人式”的裁員方式過于剛性而缺少“人性化”。比如,其裁員計劃高度保密,沒有事前溝通;離職面談時間短,平均20分鐘;離職面談一經結束,各種識別卡便在短時間內一律注銷,而且要求被裁員工2小時內離開公司。這種管理行為無疑給企業帶來了嚴重的裁員后遺癥。
我們發現,優秀企業充滿人性化的裁員管理會達到這樣的效果:一是被裁員工理解和接受企業做出的選擇,而不會產生報復的行為方式離開;二是保留下來的員工士氣不會受到傷害,反而會更加努力工作;三是企業的品牌形象能夠得到進一步的提升。
最杰出的裁員案例是美國安捷倫公司。《財富》雜志這樣報道:“2001年10月,已于三周前接到解聘書的安捷倫員工謝里爾·韋斯,在正式離職前的最后一天晚上仍然在加班,直到晚上9點半才依依不舍地離開辦公室。而且,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她不但沒有把離任前的幾天花在更新個人簡歷,或伺機窺探電腦資料上,而是工作更加努力,離職前的工作熱情甚至可以與她在安捷倫以及惠普工作的五年里最有效率的時期相媲美。”安捷倫的裁員非但沒有造成員工對立和品牌形象損失,反而贏得了良好的聲譽。2002年《財富》雜志評選“100家最適宜工作的公司”,安捷倫榜上有名,并從上年的第46位升到第31位。
安捷倫的卓越裁員表現給我們人力資源管理者和企業領導人提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為什么安捷倫能夠在削減工資并裁員8000人的情況下仍然使員工熱情不減?因為安捷倫知道,盡管裁員本身是剛性的、不可避免的,但是企業不應該單純地把員工當做企業可以隨意調配的“資源”,他們是有感情、有需求的活生生的“人”,企業必須尊重他們的感受、尊嚴,站在他們的情感立場上考慮問題,讓他們知道你確實是在嘗試了各種辦法之后,才不得不采取“裁員”的下下策。否則,無論你的決策看上去多么合理,都很難贏得員工的認可,甚至會激化矛盾,其結果是,離職員工以極端方式報復企業、在職員工士氣和忠誠度大幅度下降、企業品牌和名譽受到影響等一系列問題。
正如商界大師羅伯特·瑞奇(RobertReich)所說:“采取什么樣的裁員措施,比是否裁員更重要,采取人道的手段裁員的公司能更好地保持住留職員工的信任與忠誠。而信任是企業最有價值但也是非常容易消失的資產。”
剛性裁員 人性化操作
那么,如何進行建設性的、人性化的裁員操作呢?通過對優秀企業裁員實踐的研究,我們發現,人性化裁員實踐能夠實現三種公平:結果公平、程序公平和人際公平。
結果公平是指人們以自己認定的、其他一些人得到的結果為參照,來對自己得到的結果做出的一種判斷。
顯然,在一個人丟掉了自己的工作,而別人卻沒有丟掉工作的情況下,被解雇的員工很容易產生結果不公平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在多大程度上會轉化成某種形式的惱怒與怨恨,以至于可能演化成暴力或訴訟行為,則取決于被解雇者對程序公平以及人際公平的感知。研究表明,如果在制定和執行裁員決策時,所采取的方法和程序被員工看成是公平的,那么,員工所做出的反應就很可能變得積極一些,因此,在人性化裁員的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重后兩種公平:程序公平和人際公平。
程序公平關注的是做出與實施裁員決定的過程和方法的公平性問題。
影響人們對裁員程序的公平性評價有六個關鍵因素:
一致性。在不同的時間以及針對不同的個人采取的具有一致性的程序。
抑制偏見。執行程序的人對于最終結果沒有個人的偏好,或者對于當事人不存在先入為主的個人偏見。
信息準確。程序是建立在被人們認為是真實的信息基礎之上的。
可修正。在程序中應當有一種內在的保護機制,允許當事人就程序中的錯誤或低劣決策提出申訴。
代表性。該程序應當讓所有可能受到該決策影響的群體或利益相關群體(同事、客戶、所有者)都了解,其中也包括被解雇的員工。
道德性。由于解雇程序可能會涉及侵犯個人隱私或欺詐的問題,所以解雇程序應當與當前的道德標準相吻合。
即使將裁員決定面臨的所有負面效應都考慮在內,只要做出解雇決定的程序能滿足以上六個因素的要求,被解雇的人就有可能以一種心平氣和的態度來接受這一現實。
安捷倫公司在整個裁員過程中,溝通就占據了2/3的時間。員工們從電子郵件、每周出版兩期的內部刊物(InfosparKs)以及“咖啡談話”(內部定期召開的員工會議,在會上經理們向員工發布消息并集體討論對策)中得到關于公司目前面臨的形勢,需要采取的措施和原因。而且,在正式裁員之前,安捷倫曾經兩次試圖通過減薪等辦法解決問題(其中普通員工減薪5%、高級經理減薪10%)。
安捷倫中國區總監盧開宇說:“公司行為表明,我們不希望失去任何一個員工,所以我們希望每個員工都替身邊的同事考慮,每個人都少拿一點,但是每個人都能留下來。”當不得不做出裁員的決定時,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巴恩霍特則打破了傳統,在向華爾街匯報業績前動用了公司內部的播音系統。他希望員工們從他這里得到裁員的消息,而不是從CNBC廣播電臺(這一點充分體現了公司與員工是一家人,公司尊重員工的尊嚴和感受)。講話中,巴恩霍特首先感謝員工為削減成本而降低工資所做的貢獻。接著他陳述了公司經營惡化的狀況,詳細說明將有多少人丟掉工作,這一裁員數字由何而來,以及這一“痛苦”的過程將如何進行。他說,“這是我的職業生涯中最艱難的一次決策,但是我們實在是別無選擇。”
人際公平是指結果執行過程中的人際關系的性質。
決定人際公平有五個關鍵因素:
解釋。強調決策的程序公平,奠定決策的合理性。
社會敏感性。尊重當事人并維護其尊嚴。
細心周到。傾聽一個人的意見。
同情。認同一個人的感受。
幫助。給予切實、充分、力所能及的幫助。
如果公司對解雇決策進行了充分解釋,并且以一種細致周到和充滿人情味的方式來執行,同時還竭盡所能為員工再就業提供幫助的話,那么被解雇員工因失去工作而引發的怨憤就很快得到釋放。
例如,摩托羅拉公司裁員的過程就是一個協商的過程。公司一般通過一個全球性的電話會議進行討論,大家集思廣益,提出一個最好的而且大家認同的辦法。對于那些迫不得已離職的員工,摩托羅拉給予更多的人性化關照,這種照顧一直延伸到幫助他們找到下一份工作為止。比如,給員工充分的時間準備,最少1個月,最多則高達7個月,這個期間工資照發,甚至還有加班費,同時,摩托羅拉對于被裁員工還允許他們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在內部應聘,另一方面到外部求職。公司還會提供一些培訓課程,包括如何寫簡歷、如何面試、如何進行工資談判。另外,還會告訴員工相關職位的薪酬市場水平等。正是因為摩托羅拉將裁員的關懷著力點放在了“人”的身上,公司的品牌形象在裁員中得到了升華。
企業制定裁員計劃時,應該從職位分析開始,而不是從某個人開始,即對事不對人,同時還應結合日常績效評估的結果,通過末位淘汰的方法來決定被裁員工。由于管理者平時根據績效評估的結果對員工進行高頻率的績效反饋和改進輔導,因此大家對此確定的裁員名單也不會有異議。
以上我們花了大量的篇幅討論如何裁員。但是,要想做好這一點,需要我們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規劃、員工退出機制等一系列管理職能,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減少因裁員給員工和企業帶來的動蕩與沖擊。正如西南航空前人力資源副總裁利比,薩坦所說的:“裁員計劃應在雇請之前。”
一個能夠持續繁榮的企業,必然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而企業的社會責任除了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外,還需要肩負起對員工的責任,保障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這是一個有社會責任感并且能夠贏得持久競爭優勢的企業應該考慮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