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介紹了開放存取的概念及特點,分析了開放存取對圖書館產生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整合利用開放存取資源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開放存取;信息資源
〔中圖分類號〕G250.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12-0026-02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Access in University LibraryZhan Ziqiang
(Library,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open access,as well as its impact on library.Furthermore,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proposals on the integr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open access in university library.
〔Keywords〕open access;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source
1 開放存取簡介開放存取,是指通過公共網絡可以免費獲得所需要的文獻,允許任何用戶閱讀、下載、復制、傳遞、打印、檢索以及獲取在線全文信息,允許對論文全文進行鏈接、建立索引,用做軟件的輸入數據或其他合法用途,而不受經濟、法律和技術方面的限制。作者有權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及作品被正確接受和引用[1]。開放存取是針對傳統基于訂閱的出版模式而言的,其宗旨在于利用網絡條件實現科學研究成果的廣泛共享。它有以下3個特點:(1)信息交流的快捷性和自由性;(2)數字化的信息資源;(3)作者擁有作品的原始版權。開放存取有兩種主要實現途徑:開放存取期刊和開放存取倉儲。
2 開放存取對圖書館的影響
2.1 節約購書經費據美國研究型圖書館協會(ARL)統計,從1986-2004年,北美研究型大學圖書館訂購的期刊年均漲價達9.89%,單種期刊的平均價格從1986年的89.77美元,上漲到2004年的258.73美元,即漲價了1.88倍[2],圖書館的訂購經費無論如何都趕不上這樣的增長,圖書館文獻購買能力逐年下降,文獻保障率逐年減弱。整合開放獲取資源,可將互聯網已開放使用的信息資源納入到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上來,對原來購買的,現在可通過開放存取獲得的資源,取消訂購;這樣可以將有限的資源購置費投入到其他資源的建設中去,使圖書館資源購置經費使用最優化。
2.2 豐富館藏信息資源據統計,截止2005年7月,全世界發行的學術期刊中約21 000種為同行評閱、審稿的期刊,而開放存取期刊品種已達1 615余種,目前還在以每個月大約20~50種的速度增長(估算占世界發行期刊的13%強)。開放存取期刊的內容涉及領域廣闊,如天文、地理、生化數理、醫學、環境等[3]。開放存取資源常見的類型由期刊發表的論文、學術會議論文以及技術報告、學位論文等原生數字化資料共同組成的,其存在形式也多種多樣,如開放存取期刊、開放存取倉儲、個人博客、維基百科等等。其中開放存取期刊和開放存取倉儲最受學術界的關注。開放存取資源是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與管理的重要資源,對可滿足學校教學、科研需要的開放存取資源進行整合,納入圖書館資源保障體系,豐富圖書館的館藏資源,這樣無形中擴大了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儲藏量。
2.3 轉變信息服務方式傳統圖書館為用戶提供的各種服務是以館藏資源為依托的,而開放存取資源是在館藏資源范圍之外的,師生不再完全依賴圖書館,可以直接從網上獲取大量高質量的學術信息資源。因此,圖書館必須轉變服務方式,由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向用戶提供開放存取資源檢索專題服務,并通過網絡將圖書館收集整理的信息資源分散到用戶的檢索終端,實現圖書館共享服務模式。高校圖書館在開放存取環境下的信息服務工作就是要盡可能地多收集有效可用的學術信息資源,運用專業的分類知識將它們整理歸類,并鏈接到圖書館的網站上發布,供師生使用。
3 高校圖書館整合利用開放存取資源的方法
3.1 搜索與整理開放存取期刊資源圖書館可以利用搜索引擎(如Google、百度等),只要在搜索框中輸入檢索式或表達式,如“開放存取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等,搜索引擎就會返回一組指向相關站點的超鏈接。個人博客、國際組織網站、學術組織、研究機構、大學網站等都是圖書館獲取免費資源的主要來源。將搜索到的開放存取資源結合本館實際,進行有針對性地收集、整理、加工、融合、聚類或重組,形成本館免費的特色資源。目前國外比較成熟的開放存取期刊資源有:瑞典Lund大學圖書館的DOAJ期刊(http:∥www.doaj.org)、斯坦福大學的highwire期刊(http:∥highwire.stanford.edu),以及生物醫學期刊出版中心的(BioMed Central)(http:∥www.biomedcentral.com/browse/journals);國內比較成熟的有:中國科技論文在線(http:∥www.paper.edu.cn)、奇跡文庫(http:∥www.qiji.cn/eprint)、中國預印本服務系統(http://preprint.nstl.gov.cn/newprint/index.jsp)、中國開放式教育資源共享協會(http:∥www.core.org.cn/core/default.aspx),將這些開放資源編制在圖書館的期刊目錄和相關數據庫中,并在圖書館網頁中建立鏈接,使之成為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一部分。在整合開放存取期刊資源時,可充分利用現有的開放存取期刊目錄DOAJ。DOAJ對每種開放存取期刊都提供了刊名、ISSN、EISSN、Subject、Publisher、Language、Keywords、Start Year和刊物的鏈接地址,這些數據基本上能滿足國內現有的電子期刊導航系統對數據采集的需求[4]。
3.2 基于圖書館檢索系統的整合由于開放存取資源數據庫的建設采用不同的軟件,因此給用戶的檢索與利用帶來了許多麻煩。因此,應該與圖書館資源建立統一檢索平臺整合。整合檢索系統的方法有以下兩種:(1)利用國內外通用的資源共享平臺,如清華同方國家科學數字圖書館的“CNKI網格資源共享平臺”、“Cross Search跨庫集成檢索系統”等等,將搜集到的開放存取期刊資源與本館的數字資源進行整合,實現跨庫檢索,分數據庫展示檢索結果[5]。目前國際上較先進的集成系統,如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的Encompass、ExLibris公司的Metalib/SFX系統、Innovative的MAP系統等不僅可以在集成檢索界面上同時檢索各種網絡數據資源,還可以實現不同類型、不同層次資源之間的動態鏈接。(2)利用圖書館公共檢索系統(OPAC)對開放存取資源加以整合。OPAC具有強大的資源基礎,是用戶獲取圖書館各種文獻的窗口。OPAC系統通常是各種圖書館集成管理系統的子系統,它與讀者數據庫、流通管理數據庫等相關聯,可以方便地調用讀者庫數據,擁有最權威和最完整的讀者信息資源,為開放存取資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礎。OPAC具有靈活的系統架構,它可以按照MARC著錄條例添加各種著錄字段,實現與開放存取資源的連接,也可以通過OpenURL技術,實現與圖書館OPAC的內嵌,從而獲取開放存取資源[6]。
3.3 建立機構數據倉儲系統圖書館是支持開放存取發展的主要力量之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作用,發展和提供開放存取機制。(1)通過建立機構數據倉儲系統,借助先進的信息組織與知識管理技術,收集所在機構內部產生的各種學術信息,以網絡方式出版、發布,輔助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揭示服務、聯邦檢索服務等,最大限度地推動科研成果信息的傳播與交流[7]。各個院系和研究人員都可以與圖書館簽訂協議,成為倉儲建設的參與者,同時也是倉儲服務的使用者。開放存取倉儲模式中著名的系統有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D-Scholarship倉儲、OAI(Open Archive Initiative)、BOAI(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DSpace等[8]。(2)機構數據倉儲合作建設。機構數據倉儲一般都是由大學、大學圖書館、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等獨立創建和維護。但目前已開始出現聯合建設模式,聯合建設一方面有益于避免技術設施重復投入而達到規模經濟效益,同時也可以使開放存取倉儲資源能被更廣泛地認可。對于高校圖書館而言,原有的圖書館聯盟或大學聯合系統是其開展合作建設的良好基礎,eScholarship就是基于加州大學系統共同創建的開放存取倉儲,并提供按不同學校瀏覽和檢索資源的方式[9]。
3.4 加強開放存取資源的宣傳我國開放存取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用戶對開放存取資源不甚了解,一項對中國科學院科研人員的調查表明,90%以上的科研人員不知道“什么是開放存取”,對絕大多數科研人員而言,開放存取是個新生事物,開放存取這一概念從開始傳入國內到被人們廣泛接受還需要一定時間。高校圖書館應該充當宣傳開放存取理念的主力軍,以講座、展覽、網站專題等形式,使用戶了解其運作模式和優點,讓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和師生不僅僅作為開放存取資源的使用者,而且還成為這種模式的出版者,從而推動開放存取的發展。
在當前,開放存取期刊的組織與揭示是圖書館促進開放存取期刊利用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圖書館可以在自己的主頁上,將通過各種途徑搜集到的開放資源的網址、較穩定的電子期刊的鏈接或索引按本校學科的設置開辟網上“開放資源”專欄,用戶在網上訪問圖書館資源時即可方便地了解和使用該部分免費資源。
4 結 語開放存取使信息資源的共享更加快捷、廣泛、便捷,圖書館通過對開放存取資源進行整合管理,用戶可以隨時隨地地獲取開放存取資源,這樣可大大縮短信息的傳遞時間,拉近信息發布者與信息使用者的距離,加大信息交流速度,提高開放存取資源的利用率,實現開放存取信息的快速獲取與利用。對高校圖書館學術期刊資源的建設而言,開放存取資源彌補了館藏期刊資源的不足,同時也對期刊資源建設工作提出了新挑戰。高校圖書館應該積極采取應對之策,充分利用開放存取資源,讓開放存取資源得到更廣闊的利用發展空間,以便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服務。總之,開放存取運動的蓬勃興起是科學成果交流的需要,是網絡環境下學術信息交流的新模式。
參考文獻
[1]趙禁.學術信息開放存取與圖書館服務[J].圖書館研究,2006,(4):64-67.
[2]趙繼海.機構知識庫:數字圖書館發展的新領域[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6,(2):33-50.
[3]李敬平.開放存取運動在國內高校發展的新趨勢[J].圖書館論壇,2006,(6):248-251.
[4]陳傳夫,王云娣.開放存取期刊的分布及獲取策略研究[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7,(6):82-87.
[5]曾民族.溝通無限——中文信息資源深度開發與利用研討會專家觀點集錦[J].數字圖書館論壇,2005,(9):54-57.
[6]范亞芳,高中華.開放存取資源整合服務模式研究[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9,(1):66-69.
[7]黃凱文,劉芳.網絡科學信息資源“公開獲取運動”的模式與方法[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2):38-41.
[8]張紅芹,黃水清.“開放獲取”在國內的應用策略初探[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7,(2):57-59.
[9]李武.開放存取出版的兩種主要實現途徑[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4):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