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Web2.0是近兩年興起于Web服務領域的一系列軟件、標準和模式的總稱,它在圖書館領域也逐漸得到應用。本文介紹了Web2.0技術和信息素質教育的現狀,探討web2.0技術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應用。
〔關鍵詞〕Web2.0;信息素質;用戶教育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09)12-0178-03
Web2.0 Technology Application Study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Zhang Yijun
(Library,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 264005,China)
〔Abstract〕Web2.0 is the generic term of a series of software,standards and pattern which has run up in the field of web service in recent years.It has gradually been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library.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Web2.0 technology and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the information,probed into applic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web2.0 technology.
〔Keywords〕Web2.0;information literacy;user education
Web2.0是相對于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聯網模式)的新一類互聯網應用的統稱,由Web1.0單純通過網絡瀏覽器瀏覽html網頁模式向內容更豐富、交互性更強、工具性更強的Web2.0互聯網模式發展,已成為互聯網新的發展趨勢。Web2.0是互聯網發展的新趨勢,它以Blog、TAG、SNS、RSS、Wiki等社會軟件的應用為核心,依據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論和技術實現的新一代互聯網模式。在Web2.0時代,用戶不僅僅是網絡信息的利用者,更是網絡信息的建設者。Web2.0不單純是技術或者解決方案,Web2.0是一套可執行的理念體系,實現著網絡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理想,Web2.0的主要特性有個性化、互動參與、大眾化及去中心化等。新的教育理念是以建構主義為中心,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而Web2.0所具有的特點、理念與新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為學習者提供了網絡、在線的學習平臺。隨著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技術的日益發展,基于Web2.0技術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逐漸成為大學圖書館用戶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大學圖書館用戶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
1 在線信息素質教育現狀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在國外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尤其以美國和加拿大等國家為代表,往往采用普通網站或網絡教學平臺等形式,以數字資源的檢索、評價和利用能力的培養為主要內容和主要目標,并且有大規模合作開展培訓或教學工作的趨勢。國外大學圖書館利用信息資源、網絡資源,廣泛運用Web2.0技術,在線指南、網絡課程、遠程教育齊頭并進,音頻、視頻、動畫、圖像、課件等媒體形式同時并存,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成效。例如,德克薩斯州信息素質指南(TILT)、美國以馬利大學Davis項目和在線目錄教育指南、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信息能力項目等,都很好地利用了Web2.0技術,實施在線互動教學,開展電子討論,以及交互式學習測試,受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相對而言,我國高校圖書館的信息素質教育還處在起步階段,只有為數不多的幾所大學圖書館在其網站上以Word或PowerPoint形式發布培訓講義。存在形式和手段單一、內容匱乏、標準體系不健全等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①許多講座或培訓只是以電子公告方式發布專題講座的時間、地點、內容,部分高校圖書館提供培訓資料在線閱讀和課件下載;②教學活動互動性不足,更多的在線信息素質教育還是單向傳授;③在線指南設計簡單、功能不完善,缺乏音頻、視頻教學媒體;④在線信息素質教育課的形式簡單,大多數圖書館只是將相應的課件放在網上作為在線課程教學內容;⑤網絡、遠程教育開展得還不夠深入、廣泛,缺乏網上互動和網絡討論。Web2.0技術的出現及廣泛應用,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帶了生機與活力。目前,有的高校圖書館開始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利用Web2.0技術,加強在線信息素質項目建設,也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他們的做法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鑒。
2 Web2.0技術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應用
2.1 Blog的應用Blog,又稱博客,是Web2.0最具代表性的應用軟件之一。Blog是個人或群體以時間為順序所作的各種紀錄,且不斷更新。Blog之間的交流主要通過反向引用(TrackBack)和留言/評論(Comment)的方式來進行。與傳統的日記不同,Blog是一種開放性、共享性、交互性、集知識的生產者、消費者、傳播者和管理者合為一體的新型的傳播模式。國外有很多學校例如哈佛、伯克利等著名學府都采用了Blog工具應用于教育中的不同層面。Blog在圖書館的信息素質教育中應用很多,是吸引讀者參與并推送新的信息給讀者的有效途徑,可以用于館內新聞發布,也可以提供專題信息等。例如,費城的Temple University Library把Blog作為一個提供新聞和交流信息的場所;Ann Arbor Dis-trict Library(AADL)則更進一步,他們將圖書館網站改造成一個Blog,提供了構建在線社區以及快速反饋的條件,館員及時發布各種信息,讀者通過Blog接受各種信息教育,也可以進行回復,兩者之間的互動效果很好,從該網站讀者回復數量可以看到,與讀者的互動相當好。上海大學圖書館博客系統是基于PHP WIND BLOG V4.0的多用戶的博客平臺,博客讀者界面為讀者提供最新博客排名、最新博客文章排名、多途徑檢索等多種服務,使讀者能夠迅速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日志。另外,他們還對所有日志按學科進行了分類,以方便讀者訪問。學科館員博客主要是整理本學科的發展信息,回答學生在本學科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組織本學科的學科小組。
2.2 Podcasting的應用Podcasting,又稱播客,指的是一種在互聯網上發布文件并允許用戶訂閱feed以自動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制作的音頻與視頻節目。如果說Blog是把自己的思想通過文字和圖片的方式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那么Podcasting則是通過制作音頻甚至視頻節目的方式在互聯網上傳播信息。Podcasting為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一個可以制作、發布、定制、點播視聽學習材料的社區。由于Podcasting的快捷性、易操作性和永久性,教師可以在自己的Podcasting上發布課堂上所用到的課件以及其它教學信息,以便于學生對課程的預習和復習。而Podcasting的可點播性和可定制性又實現了每個學生根據的實際情況決定學習的進度。這樣,通過對Podcasting的使用,增強了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另外,學生還可以將教師發布的Podcasting內容下載到便攜式播放器(如MP3)上,從而進行移動式學習。這種學習打破了時間、地域和電腦設備的限制,增強了學習過程的隨意性,提高了學習過程的靈活性,有利于進行課外自由學習。Podcasting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從而解決在線信息素質教育中音頻、視頻不足的問題。根據為圖書館員服務的維基——library success的統計,目前已經有34個圖書館正在開發與使用播客,其中包括亞尼桑那州大學圖書館、西肯塔基大學圖書館、丹佛公共圖書館、曼徹斯特公共圖書館等。播客應用到圖書館必將推動圖書館的發展,同時對于知識傳播、知識擴散和有效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3 Wiki的應用Wiki是一種超文本系統,其中文名為百科全書,一種多人協作的寫作工具。我們可以在Web的基礎上對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建、更改,為協作式寫作提供必要幫助;Wiki的寫作者自然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為這個社群提供簡單的交流工具。與其它超文本系統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開放的特點,所以Wiki系統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領域的知識。圖書館應用Wiki系統可以為信息素質教育創建一個協作學習的平臺。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環境成為學習者學習的主要環境之一。網絡環境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加強學習交流活動、減少學習者的學習孤獨感,是一個受到普遍關注的問題。網絡環境下的協作學習,可以培養學習者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互助意識,提高學習效率,是當前網絡教育研究的熱點。而Wiki的格式簡單、鏈接方便、命名平易、維護快捷,且其構建理念與協作學習的構建理念相似,因此把Wiki作為協作學習的網絡平臺是比較理想的選擇。Wiki這種方式與圖書館現有的FAQ、BBS、Blog等交流工具相比,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它有著共同關注點、內容主旨高度相關、針對同一主題、館員讀者共同探討、多向交流等特點,而非自上而下授予知識。它可以作為圖書館開展信息素質教育的一種有效交流工具。在館員與用戶之間建立一個互動平臺,構建“館員——用戶”的Wiki虛擬社群。館員與用戶在Wiki平臺上協同寫作與交流,用戶將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張貼出來,館員利用自身的知識儲備或搜集、查找資料對問題進行解答。所有的館員和用戶都可以參與討論、交流,不斷地積累知識,最終形成知識庫,為他人學習提供參考。還可以創建若干學科門戶,針對某一學科再分解為與之相關的下位類,各分支聚合成該學科的Wiki頁面。用戶根據自身興趣和專業進入到相關門戶內進行學習、交流。圖書館的學科館員和資深專家學者發揮學科背景優勢,對相關問題予以解答,不斷完善該學科門戶的資源建設。2005年,巴特勒大學圖書館設立了“參考維基”,鼓勵館員與教師、職員、學生對該館各類參考資源(定購數據庫、圖書及有關網站)進行評論及提供應用說明。圣約瑟公共圖書館也設立了專題指南維基,幫助用戶了解專題信息,尋找圖書館資源與社區事物,發現閱讀的樂趣,用戶可以進行反饋,提出想法與意見和建議。2005年10月,OCLC正式開放了維基版聯合目錄Open World-Cat,OWC將聯合目錄的參與者由成員館的編目員擴大到了整個web用戶,用戶可以為書目數據庫中的書目增加目次、注釋與評論。國內廈門大學圖書館編目部在2004年建立博客主頁同時,還建了維基主頁,除了鏈接工作日志外,還集成了部門概況、規章制度、工作量統計及一些常見問題等,以期實現規章制度的動態維護。
2.4 RSS的應用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即“簡易信息聚合”。利用這項技術將信息按照用戶希望的格式、地點、時間和方式快速推送到用戶終端,用戶可以方便地查看而不需要去搜索多個不同的網站,是一種“定制——聚合——推送”的信息傳播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互聯網上的信息量在不斷增長,面對如此多的信息資源,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很困難的。而RSS卻解決了這個問題。支持RSS的信息聚合軟件有專門的信息頻道,以供用戶存放有用信息的URL鏈接。然而RSS又不同于傳統的網頁收藏夾,它可以在不打開網站內容頁面的情況下,對用戶所需信息的欄目進行訂閱,從而保持信息的更新。此項功能對學習者而言無疑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學習者可以將國內外權威的學術網站通過RSS整合在一起進行比較、研究和學習,這樣既省去了每次都要打開許多頁面的麻煩,又保持了所需信息的更新,為學習者節約了更多的學習時間。對圖書館來說,RSS技術提供了一個實時、高效、安全、低成本的信息傳遞渠道,對用戶來說,RSS技術提供了一個嶄新的閱讀體驗。目前有很多圖書館將RSS應用到信息素質教育當中來。如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推出專題信息門戶RSS推送服務;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的服務公告;上海圖書館RSS信息聚合中心為讀者提供圖書館動態、講座動態等信息服務,讀者還可以定制信息;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通過RSS推出最新消息、新書通告、音像資料等信息服務等。以上幾種為Web2.0技術在圖書館信息素質教育的典型應用。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Web2.0技術也被應用。如Tag(標簽)、SNS(社會網絡軟件)、P2P(對等網絡)、M(即時通訊)等。一些圖書館還將多種技術結合起來使用,如上海大學圖書館,開發了圖書館的個人知識交流平臺,開辟了學科館員和普通用戶的日志空間,開通了多人協作式寫作,提供了個人新聞聚合,開辟了用戶的個人空間,滿足了用戶對個人知識進行管理、交流與學習的需求。
3 結 語網絡教育的發展十分迅速,基于網絡的學習已逐漸成為當代社會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盡管Web2.0面世不久,web2. 0技術在應用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與阻礙,但由于其具有個性化、共享性、開放性等特點,它必將在基于網絡的信息素質教育活動中發揮出更大的功用。Web2.0技術在信息素質教育中的廣泛應用,能為教學活動提供更為完善的信息交流平臺,有效提高網絡用戶自主學習的效果,促進積極主動的合作學習,提高研究性學習效果,給出比較客觀公正的學習評價。
參考文獻
[1]童云娟,鄭德俊,等.基于Web2.0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發展策略[J].情報科學,2007,(10):1499-1502.
[2]鮑洪晶,孫平.基于Web的信息素養學習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圖書館論壇,2007,(2):85-88.
[3]王云峰,陳雅.圖書館2.0:以用戶為中心的互動模式[J].圖書與情報,2007,(1):73-76.
[4]侯集體.中美大學圖書館在線信息素質教育比較研究[J].情報資料工作,2007,(5):104-106.
[5]廈門大學圖書館編目部(維基)[EB/OL].http:∥www.catalog.3322.org/wiki,2005-12-12.
[6]Butler Wiki Ref Home Pege[EB/OL].http:∥www.seedwiki.com/wiki/butler-wikiref,2005-12-30.
[7]SJCPLs Subject Guides[EB/OL].http:∥www.library.for.life.org/Subjectg uides/index.php/Main-Page,2005-12-30.
[8]OCLC:Open world Catprogram[EB/OL].Testing open-service concepts.http:∥www.oclc.org/worldcat/open/default.htm,2005-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