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若泠
摘要: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波及全球,它對我國的金融體系產生巨大沖擊的同時也給經濟形勢和產業形勢帶來了深刻影響。傳統的中國制造業以勞動密集型的低附加值產品為主,其在國際上的巨大市場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而迅速萎縮,“中國制造”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金融危機也讓中國制造業面臨著新的機遇,產生深刻的變革,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素質,中國制造企業應當積極應對挑戰,使制造業有一個更加良性的發展。
關鍵詞:金融危機;中國制造業;沖擊;對策
2008年,受全球金融及經濟危機的影響,世界市場需求普遍下降,我國出口增長放緩,進口上升較快,對外貿易順差由過去幾年的快速增長轉為有所下降。據海關統計,2008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值達1.1萬億美元,比2007年增長6.9%,低于當年我國總體對外貿易增速10.9個百分點,占當年我國進出口總值的41.1%。其中,出口6751.8億美元,增長9.3%,增速回落11.7個百分點;進口3784億美元,增長2.7%,增速回落11.9個百分點。盡管如此,中國的對外貿易摩擦依然還在升溫,國外對“中國制造”抱怨頻頻,中國產品在國際道路上步履維艱。這場世界性的金融危機又極大地沖擊了國內企業,尤其是沿海地區的中小型企業。加之,國內通貨膨脹、原材料成本上升、土地等生產資料稀缺、能源運力吃緊、環境承載能力削弱、歐美市場的技術壁壘、反傾銷訴訟越來越頻繁等等讓出口企業承受著巨大的壓力。本文就中國制造業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及其應對策略發表一點拙見。
一、金融危機對我國制造業的沖擊和影響
第一,出口增速下降,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加劇。全球經濟會對中國企業的出口產生較大負面影響。中國國家海關總署在2009年2月5日發布的統計數據表明,2008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累計貿易順差為2954.7億美元。其中美國作為第二大貿易伙伴, 中國從美國進口814.4億美元, 出口2523億美元, 順差1708.6億美元②。這意味著, 中國出口的產品一半以上是在美國市場上被消費的。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外經所所長張燕生通過研究發現,2001年至2007年我國對美出口增長率與美國經濟增長率的相關系數為0.82,所以美國經濟減速將極大地降低中國的出口增速,進而減少中國的貿易順差規模。此外,歐洲、日本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也都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進口需求呈現下降趨勢。
我國的對外貿易依存度非常高,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外貿依存度大體上呈不斷上升趨勢,尤其是2001年以來是直線上升的,到2007年已經達到71%。其中35%的國內過剩產能是由國外消費購買的,特別是歐美國家的消費,而歐美的消費模式是借貸式消費。當金融危機發生時,外國的這種消費模式就不再適應現狀,必然會在很大程度上壓縮消費額度,在我國內需一直不旺的情況下,我國這35%的過剩產能就無法被消耗掉。這對“中國制造”的打擊是巨大的。
2008年,珠三角、長三角等地有不少中小企業倒閉,而就行業來看,主要是玩具行業和紡織服裝出口行業,其中陷于倒閉困境的主要是加工貿易企業。受到沖擊的出口企業往往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且多數是私營企業。2008年1至3月份,在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承包的業務項目下,中國出口企業報損金額達到4700萬美元,占全球貿易報損金額的36%以上,同比增長了130%,增幅比全球貿易報損金額高出接近100個百分點。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07年7月次貸危機爆發后,三季度中國對美國的出口同比增幅僅為12.4%,四季度再縮小到10.8%。而到了2008年2月份,對美出口增幅更變成了52%的負增長。
第二,“中國制造”將面臨更多的貿易保護壁壘。原本“中國制造”價格十分低廉甚至是過分低廉的狀況就容易造成貿易爭端。在世界貿易組織的150個成員國和地區中,中國是受到反傾銷調查最多的國家。除此之外,反補貼、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等也已成為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付我國產品的方式。而世界性的金融與經濟危機將不可避免地使國外增加對“中國制造”的貿易壁壘,包括提高產品的質量與技術標準、加大反傾銷審查力度、增加配額和出口退稅等等。2008年底,美國向WTO狀告中國出口補貼,要求其對中國實施制裁,說明中國面臨的貿易爭端有增無減。
第三,企業融資受到限制。據報道,我國2008年第一季度,各大商業銀行貸款總額超過2.2萬億元,只有3000億元落實到制造業企業,僅占全部貸款的15%,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00 億元。以廣東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廣東民營加外資制造業企業上百萬家,潛在資金需求2萬多億元,銀行僅能滿足40%,資金缺口達1.2萬億元,95%的制造業企業缺乏資金。究其原因有金融危機后銀行對待風險更加謹慎,而制造業企業又往往使用各種手段隱瞞資產,逃避銀行債務,因此商業銀行一般不愿給中小企業放貸。另外制造業企業多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生存難度大,經濟績效差,本身就難以從銀行獲得資金。
第四,企業內部控制和政府監管缺位。如果企業不加強內部控制和品牌管理,不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政府和金融單位不加強對企業行為的監管,更多的三聚氰胺事件還會在中國制造企業中發生。因為當金融危機發生,外部環境急速惡化,企業自身條件在短時間內較難提高,在這種情況下,為了維持企業的生存空間和利潤水平,極易發生偷工減料、造假等短視行為,特別是對于一些資金實力不雄厚、技術水平不夠高的私營企業和中小型企業,這種行為發生的可能性更大。2008年10月15日,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合俊集團旗下兩工廠倒閉。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其倒閉的主要原因是其內部管理混亂,金融危機則是最后的誘因。
第五,虛擬資產縮水導致制造業實體經濟資金鏈斷裂。在我國股市從6100點直跌至1600點的背后,隱藏著中國制造業的整體衰退。當制造業的實業家們發現辛苦一整年的利潤還不如金融從業者們幾個月的收入,他們便紛紛將制造實業中的資金抽出,轉而投向利潤高、風險大也最容易產生泡沫的股市和樓市。而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股市和樓市大幅下跌,股票資本大量縮水,房地產資本難以變現,制造業的資金鏈自然就斷裂了,對制造業是一個致命打擊。另外,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制造業資本用于購買各種金融和外匯衍生品發生虧損的風險上升。中信泰富、中國中鐵、中國鐵建等企業投資外匯衍生品招致損失的事實就是很好的例證。
二、中國制造業面對金融危機的對策
此次金融危機是一把雙刃劍,對中國的制造企業來說挑戰與機遇并存。金融危機使中國制造企業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也給其帶來更多轉型和發展機遇。這次金融危機或許能夠淘汰掉這樣一大批華而不實的企業。所以這對制造業來說既是沖擊又是機會。
第一,面向市場,研發適銷對路的新商品,創造新的消費需要。雖然外需減少且內需尚不足,但是人類對生產資料和產品的需求總體上是不會被壓縮的,更不可能像金融虛擬資產那樣大規??s水,還是要維持在一定的水平和發展速度上的,這是自然規律。基于這樣的需求,未來人們的消費將更理性,要求更廉價也更優良的產品。所以對于國內的制造企業來說,就應當加強市場調研,開發出適銷對路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需要,這也是擴大內需的一條重要舉措。
當前,全球金融和貿易火燒連營,節節敗退,而民生消費、本土價值在此刻自有神威,它們能否回到中國體內并大放光芒,將決定下一階段這個新興市場的活力和競爭力。我國出臺的4萬億救市計劃以及促進經濟增長的十項措施都表明拉動內需已經被提到國家經濟戰略的高度。制造企業就更應當以內需市場為導向,促進結構升級。
第二,實施戰略調整,走中國創造之路?!爸袊圃臁苯^不可以再像過去那樣走OEM的低附加值路線,企業應當擁有以產品創新為主的核心競爭力。一個長盛不衰的企業必須時刻保持創新的動力和能力,而獲得和保持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不斷突破業已取得的成就,使得創新活動成為支持企業發展的強勁發動機。企業必須認識到建立自主品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只有加快技術創新,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勞動密集型產品必須集中于高附加值產品上,加大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的投入力度。中國制造企業正面臨一場蛻變,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盡管是一條漫長而曲折的戰略調整之路,但卻是一條新生之路。
第三,積極發揮政府宏觀調控職能,減少貿易爭端。政府應當細化并適當提高行業標準,同時加大對外經貿交涉力度,這是減少對外貿易爭端和摩擦的重要條件。針對某些行業制定管理規范,減少因出口產品量增加而導致的貿易戰,在減少貿易爭端的同時也相應降低了企業的成本。中國的產品原產地標準雖然在2005年1月1 日進行了重新修訂,但仍然顯得較粗、較低,使得幾乎所有在中國加工制造的產品都能夠輕而易舉地獲得“中國制造”的質量認證。這嚴重損害了我國出口產品的國際形象。加強進口監控體系,積極應對國外對我國出口商品的貿易限制,最大限度地維護出口企業的合法權益。
第四,搶抓政策機遇,乘勢而上。企業要充分利用金融危機下國家出臺的新政策。目前在金融危機之下,國家必將出臺許多新的宏觀調控政策,比如央行、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文,完善小額貸款擔保政策,擴大了利率上浮區間和貸款人范圍,提高了小額擔保貸款額度,其中微利項目增加的利息由中央財政負擔。與此同時,財政部安排了中小企業專項資金35.1億元,其中一部分也可以用于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央行和銀監會聯合發布了《小額貸款公司試點指導意見》,允許自然人、企業法人和其他社會組織投資設立小額貸款公司,還推出了《放貸人條例》,給民間借貸以合法地位。這些既是金融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解決我國制造業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有效手段。
第五,重構責任體系,加大監管力度。企業監管要加強內部控制和管理,樹立更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時政府和金融單位要加大對企業的監管力度,規范企業行為。三聚氰胺事件應該讓我國的企業和政府都深刻反思,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高效途徑。同時,沒有對企業產品質量的嚴厲監管,僅靠企業的自我約束,是不會有合格的產品和服務的。重構企業的質量和社會責任體系,一方面企業自身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法人治理結構,另一方面,就是加大對企業生產經營的監管力度,形成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硬約束。在企業與政府的內外共同作用下,我國制造業將把生產經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一起來,“中國制造”也將更具有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毛小紅.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品牌建設之路[J].商場現代化,2006年7月
[2]崔生祥.中國制造的困境與新生[J]. WTO經濟導刊,2006(11)
[3]李文臣.“中國制造”及其帶來的問題[J]. 現代經濟探討,2006年第1期
[4]曾星.中國制造業論壇2007年會在京舉行 塑造“中國制造”國際新形象[N].中國質量報2007 .12.10. 第001版
[5]鐘永生. 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的三大機遇[J].新財經,2008年12月
[6]趙偉. 金融危機中我國制造業的理財之道[J].管理觀察,2008年10月
[7]杜二帥. 淺析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J].今日南國,2008年4月
[8]張明. 中國經濟如何應對次貸危機沖擊[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8年第1期
[9]張勇. 金融危機波及中國制造業 玩具巨頭合俊兩工廠倒閉[J].CEOCIO,2008年11月
[10]張守營.機遇依舊大于挑戰[N].中國經濟導報,2008年5月15日B07版
[11]楊海成. 金融危機考驗企業能力建設信息化盡顯英雄本色[J].中國制造業信息化, 2008年12月
(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