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慶華
摘要:近年來,國家實施中部崛起、長株潭兩型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重大發展戰略,湖南能否抓住機遇,積極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在中部率先發展,配套的資金支持尤為重要。研究當前信貸投向與經濟結構調整的匹配問題,以進一步優化我省信貸結構,進而促進我省經濟結構調整,是金融支持我省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課題。為此,我們在摸清近年來湖南經濟與信貸結構變化特點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湖南經濟發展戰略和結構調整要求,深入分析了當前信貸投向與經濟結構調整要求不相匹配的方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下步調整優化信貸結構,進一步促進我省經濟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信貸結構;經濟結構;實證;優化
一、湖南信貸結構特點分析
近年來,信貸投入總量年均增幅高于經濟總量年均增幅,信貸總供給基本滿足了經濟配比資金的需求。11月末,全省貸款余額6954.5億元,同比增長18%,確保了湖南經濟12%增速的資金需求;前11個月新增貸款突破1000億元,新增1124.6億元,同比多增215.8億元。從結構看,與經濟結構調整的方向和宏觀調控的要求也基本一致。
(一)從產業分布看,第二產業投放力度明顯增強,產業結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9月末,銀行投向一、二、三次產業貸款結構比為8.4:35.4:56.2。與2005年相比,第二產業貸款占比上升2.4個百分點,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貸款比重分別下降1.9和0.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我省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6.5:45.8:37.6,第二產業占GDP比重上升了6.4個百分點,第一、三產業占GDP比重則分別下降4.76和1.8個百分點。
(二)從所有制結構分布看,非公有制經濟信貸投放比重大幅度提高,積極推動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9月末,投放于各類所有制經濟的貸款總額中,公有經濟占26.8%,非公有制經濟占73.2%;與2005年相比,非公有制經濟貸款投放比重上升了10.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全省非公有制經濟占GDP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4.7個百分點,達54.5%,同比增長18.4%,增速創2000年以來的最高水平,比全省GDP增速快3.9個百分點。
(三)從企業規模分布看,小型企業貸款比重上升,基本保證大中小型企業協調發展。9月末,征信系統企業貸款中,大、中、小型企業貸款占比分別為27%、15.4%和39.5%;與2005年相比,大型企業貸款占比略升0.6個百分點,中型企業下降4.2個百分點,而小型企業貸款比重上升3.5個百分點。與此同時,獨立核算的工業企業中的大、中、小三類企業增加值構成比為33.4:20.8:45.8;與2000年相比,大型企業比重下降7.8個百分點,中型和小型企業比重分別上升4.3和3.5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對經濟總量的貢獻穩步加大。
(四)從區域來看,“長株潭”貸款占比明顯提高,長株潭核心區域地位不斷鞏固。9月末,“長株潭”地區貸款余額4029.5億元,占全省的57%,比2000年末提高20.1個百分點; 而大湘西地區與湘南地區貸款占比分別下降2.5和4.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長株潭三市GDP占全省的41.2%,比2000年提高9.7個百分點,大湘西和湘南地區GDP占全省比重則分別比2000年下降4.1和1.7個百分點。
(五)從城鄉結構來看,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三農”貸款投放有所加快。9月末,全省涉農貸款余額2183.8億元,占全省的30.9%,前9個月新增296.5億元,其中農戶和農村企業貸款分別新增貸款104.5億元和91.6億元。9月末,全省縣域貸款余額1860億元,增長16.2%,占全省的26.4%,比去年提高0.6個百分點,占比持續下降態勢有所緩解;前9個月新增268億元,占全省的29.5%,同比多增48億元。與此同時,前三季度我行監測的88個縣實現GDP占全省GDP的比重由2004年的56%提高到59.1%。
二、當前信貸結構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
(一)工業信貸投入不足與新型工業化戰略旺盛資金需求
根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我省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堅持以新型工業化帶動提升“三化”,進而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在全省經濟運行過程中,這一特征得到充分體現。2007年,全省全社會投資第二產業1599.9億元,同比增長37.7%,高于同期第三產業增長8.1個百分點。近三年工業投資增加866.5億元,年均增長36%,其中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加656.4億元,年均增長42%。
從銀行信貸投入來看,雖然第二產業貸款和工業貸款占全省貸款的比重有所提高,但信貸投向集中第三產業以及交通、房地產和城市建設的格局仍然沒有根本改變,第二產業及其工業信貸投入與其經濟貢獻存在較大差距。2007年,第二產業和工業貸款占全部貸款的比重分別為35.7%和31.5%,分別低于第三產業貸款比重20.9和25.1個百分點,低于第二產業GDP和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5.2和7個百分點。而房地產業近三年GDP增加117.5億元,年均增速9.5%,其貸款增加408.4億元,年均增速達31.7%,貸款增幅遠大于GDP增幅。同時,工業技術改造投入不足影響了企業自主創新的能力。近三年,湖南基本建設貸款增加655.8億元,占全省中長期貸款增加額的40.4%,而信貸投入技術改造僅占2.7%。
(二)消費信貸投入單一與擴大內需發展戰略
近年來,湖南根據中央擴大內需的發展戰略要求,積極推動消費需求轉型升級,提升消費結構。近三年來,我省消費尤其是居民消費快速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最終消費率為5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9.2個百分點。但我省消費信貸增長緩慢、比重偏低、發放面過窄。9月末,全省金融機構消費貸款余額539億元,占全部貸款的比重為7.6%,低于全國4個百分點,更是遠遠低于居民消費GDP占比43.1%的水平,加上消費信貸主要集中在住房消費,住房消費信貸占全部消費貸款的81.6%。增長緩慢、品種單一的消費信貸不利于我省擴大內需戰略的進一步實施,加上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居民消費觀念落后等因素影響,最終消費占全省GDP的比重已出現下滑勢頭,近三年已下降5個百分點,急需銀行信貸投入以此提振消費。
(三)中小企業貸款偏低與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革的穩步推進,以及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指導思想的確立,
尤其是黨的十七大明確指出,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引導民營經濟發展,我省對企業組織規模結構的調整不斷深入,中小企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擴大,2007年達76.6%。但銀行信貸集中流向大型企業的格局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中小企業很難得到銀行信貸的青睞。2007年末,獨立核算工業企業中大型企業戶均貸款為20.1億元,而中小企業戶均貸款僅為0.23億元,貸款總量占全省貸款總額的54.9%,低于經濟貢獻21.7個百分點。另據調查的252家中小企業,40%的企業由于達不到銀行貸款門檻而沒有向銀行申請貸款;申請貸款的企業中,滿足率超過60%的僅占28.4%,中小企業貸款滿足率總體偏低,銀行信貸投入明顯不足,長期以往將不利于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四)“三農”信貸投入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求
近三年,全省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增加254.4億元,年均增長23.3;農業總產值增加369.1億元,年均增長12.5%。 但從我省銀行信貸投入來看,一方面“三農”信貸與縣域貸款占全省的比重均嚴重偏低,截至9月末,全省涉農貸款余額僅占全部貸款的30.9%,縣域貸款僅占全省貸款的26.4%,而縣域GDP占比達59.1%,貸款占比均遠遠低于GDP占比;另一方面涉農貸款結構不合理,銀行信貸投入仍然偏重小額信貸和傳統農業,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業產業化投入明顯偏低。截至9月末,全省農村中小企業和農業產業化貸款余額分別為368.1億元和222.3億元,分別占全省涉農貸款的16.9%和10.2%。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均需大量的資金支持,并且信貸需求從小額向大額、短期向中長期轉變,但據調查,種養大戶和農業企業產業調整和擴大再生產所需中長期大額信貸滿足率較低,能滿足的僅占7%,部分滿足的占29%,不能滿足的占64%。
(五)區域信貸投入失衡與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戰略
分析當前我省信貸結構與經濟結構調整要求不相匹配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經濟結構欠合理。一是“兩高”行業比重過高,工業信貸難投入。2007年,我省鋼鐵、電力、有色等六大主要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41.7%,比上年增加1個百分點。而據調查,目前我省金融機構對鋼鐵、電力等高耗能行業均實行“逐步退出、限制進入”的信貸政策,不利于我省節能減排政策的實施。二是第一產業比重過大,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程度不高。2007年,我省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高6個百分點,比中部六省高2.5個百分點,比廣東高11.9個百分點。在發達國家,農業初級產品與加工品產值比例為1:3,而我省僅為1:0.95,農業現代化、工業化程度不高導致農村信貸吸納能力較差。三是龍頭經濟效應不明顯。我省大型企業尤其是特大型企業偏少,僅占企業總數的0.5%,對中小企業、農村企業和農戶的帶動作用不強。
2.信貸機制有待完善。從金融服務體系看,服務于中小企業和“三農”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偏少、實力較弱。我省地方法人銀行機構主要是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其貸款分別僅占全省的4.7%和15.2 %。從信貸管理制度看,缺少有針對性的差別化管理。信用評級、審批模式、產品開發等方面大小企業一致、城鄉趨同,尤其在解決抵押擔保問題的產品創新措施不多。從激勵機制看,金融機構對下級行和信貸人員強調責任而忽視激勵,導致銀行和信貸人員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等薄弱領域信貸投入積極性不高。
3.金融服務配套體系欠完善。一是政府通過財政、稅收等方面從利益導向上引導銀行優化信貸結構的力度有待進一步增強。二是擔保中介服務能力不強。全省擔保公司122家,注冊資金33億元,擔保貸款余額30.5億元,僅占全省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的1.5%。與沿海省份比我省擔保業發展遠遠滯后,如江蘇擔保公司達726家,注冊資金近196億元,擔保貸款余額479億元。三是金融生態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三、優化信貸結構促進湖南經濟結構調整的對策建議
(一)充分發揮經濟結構對信貸結構的推動作用。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以高新技術、深度加工和節能環保為取向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加快發展第二產業;以附加值高,就業容量大的服務業為重點,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加大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緊密結合我省經濟發展特點,加快制定和完善我省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規劃、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新農村建設規劃、消費結構升級戰略規劃等一系列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規劃,明確經濟結構調整的目標和任務,研究分析各戰略實施的資金需求,為銀行信貸投入提供依據,通過經濟結構調整促進信貸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二)充分發揮信貸結構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在國家產業政策的基礎上,緊密結合湖南經濟發展戰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以效益為中心,以政府經濟戰略為依據,科學制定我省信貸結構調整戰略,努力提升信貸投向的結構層次,充分發揮信貸結構對經濟結構調整的引導作用,突出支持我省新型工業化、中小企業、“三農”及個人消費的信貸支持力度。
(三)加快金融配套服務制度建設,促進經濟金融良性互動。建議地方政府定期向銀行業通報經濟形勢和發展戰略目標,及時反映各產業、各經濟類型的結構變化情況,提出前瞻性的預見,引導金融機構信貸投向及時適應經濟結構調整變化,并積極搭建各種融資平臺,促進銀企合作。建議由政府出資的信用擔保機構要在財政投入上逐步形成規范的資本金注入機制,加快再擔保體系建設,分散擔保風險。要按照“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理順銀行與擔保公司的關系,真正建立銀行與擔保機構的互信和合作機制。進一步優化信貸環境,重點推動信用體系建設、加快建立健失信懲罰機制、嚴厲打擊惡意逃廢債行為、加大金融訴訟案件的執行力度等,充分發揮地方黨政部門在信用環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
[2] 穆懷朋.統一思想 創新制度 積極做好信貸政策評估工作。信貸政策評估工作中的講話,2008年4月
[3] 2008年中國人民銀行分支行信貸政策工作指引
[4] 張春賢在全省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暨承接產業轉移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2008(112)
[5] 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化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的若干意見
[6] 蔡志剛、周穎.信貸集中的風險及防范,福建金融干部管理學院,2005(1):16-20
[7] 李旭升.從“倒金字塔型”到“橄欖型”——談農信社信貸結構調整思路,南方金融,2005(5)39-40
[8] 張樹忠,李天忠.河南省信貸結構問題調整研究,河南社會科學,2005(7)141-144
[9] 邱悅民,胡宜順,唐友偉.欠發達地區信貸結構的實證分析與研究,長春金融高等專科學院學報,2006(1)16-20
[10] 顧敏君,謝家智.商業銀行信貸管理問題及對策研究,西南農業大學學報,2005(9)16-20
[11] 余軍.淺談當前信貸結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中國金融,2006(1)30-31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調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