咼承湘
當前,啟動內需已成為我國經濟生活中的熱點與難點問題,消費信貸作為一種可以直接促進消費增長的金融工具受到廣泛的重視。但是,近十年來消費信貸的發展狀況表明,這項肩負著啟動內需、推動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重大使命的信貸業務并沒有出現預期的局面,在全國金融機構各項信貸業務中消費信貸僅占10%左右的份額(美國占40-60%)。導致我國消費信貸發展及消費增長困局的原因值得研究。本文以湖南城鎮居民為例,對消費信貸與消費行為進行實證分析,并提出相關對策建議。
一、數據描述
囿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只收集到了1991-2006年間湖南省城鎮居民的收入、消費及2000年后消費信貸數據。為了便于比較和反映真實情況,本文剔除了收入、消費數據中的物價上漲因素。
1.全省城鎮居民收入情況
1990年以來,居民可支配收入大幅增長,同時居民收入差距也越來越大。本文根據《湖南統計年鑒》提供的數據將城鎮居民收入層次分為五等,即最低收入、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最高收入(見表1)。從表1可以發現,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長,五個層次人群的收入都呈不同程度的增長態勢。而最高收入群體收入增長更快,五檔收入平均值和標準差逐年增大,反映出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

2.消費支出及結構
圖1反映了全省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情況。圖1左軸表述城鎮居民的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和居住七項消費支出,右軸表示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總支出。數據顯示,1991年以來,居民消費支出穩步增長,年均增長6.04%;以1990年為基期剔除物價上漲因素,2006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306元,是1991年的2.4倍。食品消費仍然居各類消費支出首位。

從消費結構變化來看,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見表2),衣著消費占比從13.3%下降到10.6%;而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教娛樂、居住消費支出呈上升趨勢。從標準差來看,食品消費支出(恩格爾系數)變化最大,從1991年的53.4%下降到2006年的34.9%;交通通訊次之,從1.65%上升到11.8%;而衣著、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變化最小。反映城鎮居民的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享受型”轉變。這種變化一方面與收入增長有關,另一方面是深受制度變遷的影響。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啟動住房、醫療、養老、教育等領域的改革,居民不再享有這些領域的福利性消費,因而居民在住房、醫療保健、文教娛樂方面的開支大幅增加。
而收入差距的擴大造就了不同收入層次的群體,其消費結構也有明顯差別。統計顯示,從1991-2006年,五個收入層次的群體食品消費支出都是下降的,而高收入者食品消費支出下降幅度遠遠大于中低收入者,如最低收入者的食品消費支出從61.5%下降到48.9%,最高收入者則從44.7%下降到24.7%,下降幅度更大;并且高收入群體的交通通訊、醫療保健消費支出上升幅度明顯大于低收入群體,反映出高收入者明顯的小康型消費特征。
3.全省消費信貸情況
自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下發《關于開展個人消費貸款的指導意見》以來,湖南省消費信貸發展迅速。不但消費信貸規模大幅增長,而且個人消費信貸產品逐漸增多(見表3)。但貸款余額占全省各項貸款的比重僅6.4%,不僅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30%-35%的比重,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品種結構看,近幾年來全省金融機構推出和創新了許多消費信貸品種。到目前為止,全省金融機構共開辦了個人住房貸款、個人汽車消費貸款、住房裝修貸款、旅游貸款、助學貸款、存單質押貸款、個人創業貸款、助業貸款等數十個品種的消費金融業務。但總體來看,隨著房地產熱潮不斷升溫,呈現出住房貸款居于主導地位,其他消費信貸份額較小的發展格局。2007年6月末,全省個人住房信貸占消費貸款總額之比達到75.8%,消費信貸主要集中于房地產領域。

數據來源:2001-2006年《湖南統計年鑒》。缺乏2001年前的消費信貸統計數據。
二、實證檢驗
理論和實證研究表明消費者的收入、消費信貸發展等因素對消費水平的積極影響。湖南省城鎮居民的收入和消費信貸是否對其消費行為產生同樣的影響?這需要實證檢驗來回答。本節以湖南省城鎮居民的收入、不同收入水平群體的收入、消費信貸(虛擬變量)為解釋變量,消費水平和消費結構為被解釋變量,進行線性回歸分析。
1.不同收入群體的消費與收入協整回歸檢驗
根據絕對收入假說構建消費函數:
Ci=a+bYi+e (1)
其中,C為消費水平,Y為可支配收入,i表示全省城鎮居民和五個不同收入層次群體,a為自主消費即不依存于收入的消費量,b為邊際消費傾向(MPC),e為殘差項。該函數反映了消費與收入之間的短期數量關系。利用EVIEWS軟件進行檢驗,得到不同收入層次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見表4)。
表4估計結果顯示,全省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為0.77,最低收入者和最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0.602和0.669,低于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這與凱恩斯的隨收入增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不符。但從消費結構來看,居民食品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是隨收入增加遞減的,從最低收入者的0.292遞減到最高收入者的0.125。除食品消費外,不同收入群體對消費產品的邊際消費傾向是不一致的:最低收入者只有衣著消費的邊際消費傾向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是顯著的,低收入者的醫療保健邊際消費傾向最大(0.153),中等收入者的文教娛樂邊際消費傾向最大(0.14),高收入者和最高收入者的交通通訊邊際消費傾向最大(分別為0.149和0.174)。

2.消費信貸與消費結構
以消費結構變量(食品、衣著等七類)為被解釋變量代入(2)式進行回歸分析,得到表5所示估計結果。結果顯示,居民
在選擇消費信貸的情況下,食品消費支出會減少118.1元;衣著支出會減少34.2元;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消費支出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增加37.6元;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消費支出沒有通過模型檢驗,無法確定增減;文教娛樂用品及服務支出會增加72.2元;住房消費會增加76.8元。
三、實證結論
通過上述實證檢驗,可以得出如下結論:
1.湖南省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并不嚴格符合凱恩斯的隨收入增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全省城鎮居民邊際消費傾向為0.77,反映居民增加的收入中有77%比重是用于消費。最低收入者和最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分別為0.602和0.669,低于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邊際消費傾向,這與凱恩斯的隨收入增加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不符。
2.低收入者的消費意愿低于高收入者。在有收入預期的情況下,除了最低收入者外,全省城鎮居民和其他收入層次消費者的邊際消費傾向比即期收入狀況下要小,而且收入越低,其邊際消費傾向越小。反映出即在有明確是收入預期情況下,低收入者也不愿意過多增加消費。
3.消費信貸促進消費增長作用明顯。對不同收入群體來說,消費信貸對最低收入者、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消費支出增加作用明顯,能使其年消費分別增加92.9元、75.1元和96.7元;但是對高收入者和最高收入者而言,消費信貸促進消費增長的作用不顯著。
4.消費信貸有助于改善消費結構。從消費結構來看,居民在選擇消費信貸的情況下,食品消費和衣著消費支出會減少,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文教娛樂和住房消費支出增加。一方面反映居民可能通過節衣縮食來償還貸款,另一方面也反映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得到改善。但由于消費信貸占全部貸款的比重偏低,其推動消費的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四、發展消費信貸促進消費增長的對策建議
啟動內需、擴大消費已成為當前我國經濟生活中十分重要而緊迫的問題。擴大消費的根本之道在于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消費者特別是廣大中低層收入群體的現實收入和預期消費收入,并通過財政再分配加大社會公共福利和社會保障支出,解除消費者后顧之憂。在此基礎上,應充分發揮消費信貸啟動內需、促進消費增長的作用,著力改善消費信貸運行環境,推動消費信貸健康發展。
1.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擴大中等收入者比例。要通過國民收入初次分配改革,切實增加廣大中低收入者的分配比例,使更多的消費者有良好的收入預期和消費信心,為擴大消費信貸有效需求創造條件。
2.發揮財稅杠桿作用,擴大社會公共福利保障支出。為消費者解除后顧之憂,國家應充分發揮各級財政的再分配職能,特別是要加大義務教育方面和公共衛生等領域的投入,以基本均等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為目標,通過加大轉移支付的力度為落后地區的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均等的發展機會。
3.加快消費信貸創新,大力發展消費信貸。要通過完善和開發消費信貸產品,創新消費信貸機制,加強消費信貸管理,切實提高消費信貸水平。
4.完善消費市場體系,改善消費信貸外部環境。發展消費信貸需要良好的外部運行環境,主要包括法制環境和強大的個人征信系統,為消費信貸安全運行、風險防范提供有效保障。也包括相關的保險制度、擔保制度和中介服務等創新制度,為消費信貸分散風險。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郴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