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玲 曹丹丹
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ITP)是兒科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目前無特異的治療方法,我們5年來共收治ITP患兒共69例次,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案,現將治療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69例ITP患兒為住院病例,符合ITP的診斷標準,其中女 38例,男31例,男女之比為1.2:1.年齡3個月~14歲,重癥患兒19例占總例數27.5%,其中有皮膚出血點或瘀瘢者56例,鼻出血6例,消化道出血3例,牙齦及口腔出血4例,入院時外周血小板記數<10×109/L 8例,(10-80)×109/L 61例 中位數血小板為23.7×109/L。
1.2 療效判定標準 按全國血液學學術會議擬訂的ITP療效標準判定療效,①顯效:血小板恢復正常,無出血癥狀持續3個月以上;②良效:血小板升至50×109/L或較原水平上升30×109/L基本無出血癥狀,持續2個月以上;③進步:血小板有所上升,出血癥狀改善,持續2周以上;④無效:血小板計數及出血癥狀無改善或惡化。
1.3 方法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將69例ITP分為4組,Ⅰ組8例,僅口服氨肽素0.2~0.4/次每日3次;Ⅱ組在Ⅰ組用藥的基礎上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46例用氫化可的松5~8 mg/(kg?d)靜脈滴注,3~5 d后該為口服潑尼松1~2 mg/(kg?d),總療程3~4周。Ⅲ組10例,在Ⅰ、Ⅱ組治療的基礎上加IVIG 400 mg/(kg?d)靜脈推注5 d為1療程,Ⅳ組5例在Ⅰ組的基礎上僅用IVIG,劑量療程同Ⅲ組,4個組病例在性別構成,年齡分布上經χ2檢驗差異無顯著性。
2 結果
Ⅰ組顯效7例(87%),良效1例,總有效率100%,Ⅱ組顯效28例(60%),良效9例,進步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Ⅲ組顯效5例(50%),良效2例,進步2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0%,Ⅳ組顯效2例(40%),良效1例,進步1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80%。
3 討論
ITP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許多患者由于血小板減少輕微而不需治療,但對于血小板計數低于30×109/L或更低,且伴有出血表現的患者應給予治療,嚴重者甚至需要急診治療。
筆者對69例ITP患兒用4組不同的方案治療的臨床觀察中發現,除Ⅰ、Ⅳ組經X平方檢驗P<0.05外,其余各組間差異均無顯著性,其平均住院時間差異也不顯著,因此筆者認為對于雖然血小板計數低,但全身出血癥狀不嚴重的患兒,可僅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IVIG由于藥價昂貴,而且血小板上升后維持時間短,因此僅限于治療出血癥狀嚴重有生命危險的患兒,不宜作為ITP的首選治療藥物。
在本觀察中,雖Ⅰ組與其他各組治療結果無明顯差別,但筆者認為由于小兒自制力差好動,在血小板降低時容易引起各種出血,尤其常見皮膚及鼻出血而造成患兒及家長的恐慌,而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使出血停止,短期使用在筆者的觀察中,未見明顯副作用,因此對兒科ITP的患兒是合適的。
筆者對重癥ITP與普通ITP的治療總有效率進行統計學處理,發現二者無差異,提示患兒病初血小板數值的高低,出血輕重與病情恢復時間,恢復程度無相關性。各種治療方案之間亦無差異,但由于病初血小板過低(尤其<10×109/L)時易引起危及生命的出血,所以對此類患兒應積極救治,可用IVIG及靜脈滴注腎上腺皮質激素聯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