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林 浩
本報記者 段聰聰
日本已經成為亞洲詐騙犯的溫床,日本法律界人士日前發出的這一警告并非危言聳聽。由于全球經濟目前處于混亂狀態,許多投資都顆粒無收。于是,日本詐騙犯就盯上了那些警惕性低的外國公司,有媒體稱其詐騙金額甚至不亞于美國“麥道夫案”的規模。
據英國《泰晤士報》11日報道,經濟混亂以及投資血本無歸的現實,令一些犯罪分子找到了可乘之機。一位了解情況的日本官員透露說,欺詐案件的規模龐大,而且大多數與日本黑社會組織有關。犯罪分子專門對外國資金和企業下手。隨著經濟不斷惡化,國內外的投資者越來越擔心他們在日本的金融證券投資是否安全。
有數據顯示,很多欺詐案發生在二三年前,那時外國投資正快速進入日本,而且通常是一些沒有經過認真調查的投資項目。亞洲一家知名風險評估公司負責人拉夫頓說:“當資金充裕的時候,人們對投資項目往往不那么認真地進行調查。而當你遇上經濟不景氣,就像現在,一些人才明白過來:錢都到哪去了?”拉夫頓認為,很多欺詐犯罪都相互關聯。“在日本,絕大多數和外國公司做生意的都是守規矩的,但如果他們不規矩,那么他們就非常非常的壞。”
在很多國外投資者看來,日本整體形象好,被廣泛認為是個低犯罪率的國家。但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投資者的防范心理。一家外資金融公司的法律顧問卡庫尼認為,“外國公司不夠盡職盡責,所以就成了騙子的目標。英國人和美國人比較謹慎,而歐洲大陸的人最容易上當受騙。”卡庫尼舉了一個例子。去年,黑社會以日本一家非常有信譽的貿易公司的名義與雷曼兄弟等公司“合作”,騙貸金額高達3.5億美元。卡庫尼說,“這只是冰山一角。在日本,有可能發生像‘麥道夫案那么大規模的金融欺詐案。而大公司和大基金則會是受害者。”
一名資深律師斯圖爾特·溫吉爾認為,在亞洲,受欺詐是導致公司破產最主要的非營業性原因之一,因此很多國外投資者都認為日本現在的市場很神秘而且很復雜。
事實上,日本政府也注意到了這個問題。日本警察和金融服務管理機構已多次發出警告,要所有企業和投資人特別是不了解日本市場的外資企業當心上當。▲
環球時報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