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郭曉惠 本報特約記者 葛元芬
在英格蘭德比郡有個名叫亞姆的小村,英國人把它稱為“瘟疫村”,但這個稱呼并非恥辱,而是一種榮耀。在甲型H1N1流感威脅全球之時,《環球時報》記者去“瘟疫村”重溫當年。
村民像“防疫專家”
亞姆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村,在這里記者發現亞姆人居住的房子很“雷人”,他們竟然稱之為“瘟疫小屋”,有一家名叫“羅斯小屋”的房子,雖然早就有了新主人,但門口豎著一個牌子,上面寫著“桑普一家九口曾經住在這里,但他們都死了。”接下來列舉了每個人的死亡日期,這樣的“滅門慘劇”曾經在亞姆村很普遍。
記者還發現村民們最愿意跟來訪者談論的就是“瘟疫”方面的話題。記者碰到的幾個村民都很能“侃”,他們把如何控制瘟疫說得頭頭是道。一位老兄說如果碰到瘟疫,要把錢幣浸泡在醋里,這樣才能遏制瘟疫傳播。記者很好奇他們怎么會有如此豐富的“防治傳染病知識”,經過多方詢問,亞姆人一段傷心的歷史呈現在記者面前。
自我隔離救了鄰村
在1665到1666年間的倫敦流行鼠疫,亞姆村有個裁縫收到了一包從倫敦寄過來的衣料,沒想到,裁縫沒多久就死了,接著他的客人也發病死亡,人們這才發現原來衣料中混入了帶著鼠疫病菌的跳蚤。但為了不禍害其他地區,村民們自發進行了隔離,不讓外人進入,里面的人也不能出去。附近地區的瘟疫漸漸得到了控制,但亞姆村民為此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在瘟疫肆虐長達一年多的時間,全村350多人有260多人死于瘟疫。一段時間,外界把這個小村莊稱為“鬼村”。
亞姆村民犧牲自己拯救了鄰近的村鎮,瘟疫過后,亞姆村也贏得了“瘟疫之村”的光榮稱號。如今每年8月的最后一個星期,亞姆村都會舉辦紀念儀式,向當年勇敢的村民致敬。
“瘟疫紀念品”熱銷
在亞姆村的主街道上有一所英國17世紀建筑風格的房屋———“亞姆大廳”。這所屋子由賴特家族在1676年左右建造,當時大瘟疫結束已有十年了,賴特一家擔心傳染病會再次流行,他們決定未雨綢繆,萬一再發生這樣的慘劇,就把村里的感染者全部集中送到這里來,即能遏制傳染病蔓延,又能使病人得到很好的照顧。
隨后記者來到作為村子會議大堂的“力學研究院”。這所“研究院”雖然表面上說是為了“研究力學”,其實也是為了傳染病一旦流行后,村里人有互通信息的平臺。這不,自從甲型H1N1流感爆發以來,村民們已經在這里舉行了好幾次會議了。
在二層樓高的亞姆博物館, 記者再次被亞姆人的犧牲精神所震撼,有一幅油畫畫的是了大瘟疫期間,一家農戶自行隔離在屋子內,女兒問母親:“我們什么時候能出去呼吸下新鮮空氣啊?”然而,瘟疫卻毀滅了這家人。博物館還記錄了亞姆人如何在災后重建家園,幸存下來的人利用采礦、農業和紡織等,逐漸恢復了村里往日的繁榮。
“瘟疫情結”甚至滲透到了亞姆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記者在喝咖啡時發現,咖啡杯上竟然也繪有17世紀瘟疫時的圖案,頓時覺得喝不下去了。咖啡館老板趕忙來解釋。原來,那次大瘟疫對村子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咖啡館是想讓大家謹記傳染病的危害。對于咖啡館此舉,亞姆人早就習以為常,以此招待訪客,也是想讓人們休閑時,加深對歷史的認識。這里的紀念品也跟“瘟疫”有關,“瘟疫紀念章”、“瘟疫明信片”據說賣得都不錯。▲
環球時報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