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立
五種戰略讓美國掌握糧食武器
美國可能是當今世界唯一一個制定了將糧食、能源、金融、軍事、外交、價值觀宣傳等捆綁在一起的全球戰略并有能力實施的國家。中國可以有糧食戰略,可以有金融戰略,可以有軍事戰略,甚至也可以利用孔子學院等進行軟實力的建設和國家宣傳,但是,中國目前所有的戰略,還沒有做到相互配合,戰略能力上也只能立足于自保。美國的戰略則相互聯系,進可攻,退可守,不僅可以自保,還可以在全球每個角落、每個領域中進攻性地使用。
以糧食為例,至少有五種戰略手段使得糧食成為一種武器。我們知道,美國的耕地條件、就業結構、資本條件和能源條件的配合,使得美國儲備了大量的糧食過剩產能和過剩產品,這都需要釋放。在過去,美國主要利用糧食援助、糧食貿易自由化、糧食補貼這三種手段,去運用國家戰略,加強糧食體系的控制力,并消化其過剩產能。如今,美國又掌握了生物能源(第四種手段),這一類似糧價遙控器的致命武器使美國在控制糧食價格上,更加游刃有余了。
有人說,全球糧食產量那么大,經銷商那么多,說一個國家,或少數公司就可以控制糧食體系,是不是太過于夸張了?實際上,這是對糧食屬性不太了解帶來的。這要從糧食的生存必需品屬性談起。生存必需品意味著什么?少一點不成,多一點吃不了。所以,我們才會看到,糧食供應稍有不足,馬上“米貴傷民”,如同2008年37個發展中國家爆發由糧食危機引發的社會危機甚至政治動蕩一樣;稍微有余,就會“谷賤傷農”,如同綠色革命以來亞非拉各個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1996年以來,已經多次出現這種情況。為什么?因為糧食和其他農產品,主要是滿足人們生理需求的,而工業品和服務品、投資品等,主要是滿足心理需求的。生理需求的有限性,使得誰能掌握糧食供求平衡點上的那最后一點,就可以控制價格。世界上,唯獨美國能夠掌握全球糧食供求的平衡點。而生物能源,恰恰是極其方便的,可以用來撬動這一平衡點的按鈕,就像遙控器一樣。想讓糧食價格上漲,非常簡單,只要宣布加快生物能源的實施計劃即可;想讓糧食價格跌,則可以宣布暫緩實施生物能源計劃。
轉基因技術,在十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開始變成第五種戰略手段,使得極少數有能力實施進攻性糧食戰略的國家,又掌握了更為致命的技術手段,甚至是生物武器。通過類似微軟視窗的平臺壟斷和捆綁銷售,不僅實現了巨額的經濟利益,而且掌握了戰略時機的主動權,掌握了游戲規則的制定權。這是轉基因技術的后發國家無法具備的。其中道理,和實施核計劃,進行核威脅類似。
中國農民是“不帶槍的士兵”
糧食問題從來都不是單純的,我們要站在國家安全和人民生存主權的角度,對中國的糧食問題,做出清楚的認知。
在人類參與生產的物品中,糧食是唯一的生存必需品,除此之外,糧食還是戰略品。人類分邦列國之后,糧食就由其生存必需品的第一屬性,衍生出其作為戰略品的第二屬性。一個主權國家,必須有能力確保糧食的持續穩定供給。對外,要不受他國或其他勢力(如產業資本或金融資本)要挾,對一個大國而言,就需要將糧食的進口,控制在極小的范圍內。
糧食的第三個社會屬性是國家公共物品。一個國家如果缺上一天的糧食,就會引發恐慌。一旦面臨搶購風潮,糧食體系就會出現暫時性的坍塌,社會秩序和國家安定,馬上受到嚴重威脅。具體到中國,由于糧食體系多年來處于“緊平衡”狀態。糧食的持續穩定供給,就顯得更為重要。在提供國家糧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角色上,中國農民可以說是“不帶槍的士兵,不領餉的警察”。沒有他們,就沒有國家的長治久安,甚至沒有國家暫時性的基本安定。但不幸的是,農民提供的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糧食主權功能,并沒有被認識到,甚至連農民自己,恐怕都沒認識到自己向全社會提供了這種功能。
農業不該和二三產業打擂臺
1996年以后,中國開始出現增產不增收現象,糧食價格下跌明顯,谷賤傷農的現象普遍發生。當這種現象連年持續時,農民棄耕、拋荒或轉作其他作物生產的意愿開始形成并增強。
當農民種糧意愿普遍下降,而國家糧食需求卻無法縮減,反而伴隨收入上升而進行營養升級時,肉禽蛋奶生產的間接用糧大量上升。國家要想確保糧食安全,不得不采取各種各樣的措施,或者是行政命令保護耕地,嚴禁棄耕,或者是最低收購價托市,或者是大量提高種糧補貼,以提升農民種糧意愿。但是,在財力不足和意識不夠的糧食市場緊平衡國家,政策調整的代價,往往由農民和市民承擔。要么是谷賤傷農,要么是米貴傷民。已經維持了糧食多年緊平衡的中國,大體上處在這樣一種狀態。進入21世紀以來的全球糧食供求狀況,大體也處在這樣的狀態。
產生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對糧食屬性的認知出現了單一化的趨勢。在農業產業化的主流趨勢下,只有生產功能被強調。巨大的糧食認知偏差背后潛伏了巨大的糧食危機隱患。因此,必須認識糧食的戰略品屬性,必須認識糧食的多功能性,必須認識農業的多功能性。
很明顯,農業是提供食物的部門,但又不僅僅是提供食物的部門。除了提供食物這一生產功能之外,農業至少還有生態、生活、就業、文化教育、穩定國家和社會運行等多種功能。如果僅僅把農業理解為一個產業部門,就不可避免地片面強調其產業功能,從而損壞了其他功能的發揮。當前,作為多功能的農業,被單一化為產業部門,就不得不走上與二三產業同臺打擂的道路,從而導致了農民成為弱者,農村成為弱勢,農業成為弱質。糧食走向了產業化和市場化,這對于促進糧食的持續穩定供給,是一個極大的威脅。
好在中央層面對糧食問題有十分清楚的認知,“穩糧”成為當前“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中國各級政府和各級部門、社會各領域也必須就糧食的多功能性,達成清楚的認識,并對糧食作為戰略品的應用手段達成清楚的認知,以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人民的生存主權和社會的長治久安。▲(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0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