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柳
[摘要]近年來,高校學生傷害事故頻頻發生,成為媒體和民眾關注的熱點,學校也不斷地被推向被告席。在實踐中法院對這類案件的處理大多是,無論學校主觀上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然而學校作為教育職能部門,經費有限,如果劃清責任范圍,無論學校有無過錯都承擔責任,勢必會影響學校的教育工作的開展。這就需要在法律上給這類發生在學校這一特殊場所的學生人身損害案一個界定,即學校在何種情況下應承擔責任,在何種情況下不承擔責任。本文就這一問題做法律上的探討。
[關鍵詞]學生 傷害事故 高校 民事責任
一、學校與學生的法律關系
學生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未成年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要確定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承擔的責任,就必須首先明確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目前學界對此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未成年學生的父母將子女送入學校學習,實際上是將監護責任轉移給了學校,學校是學生在校期間的監護人。學校應盡對其被監護人的善良管理義務,并承擔民事責任。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學校作為公益性事業單位對學生承擔著教育管理和照顧保護的社會義務,學校與學生之間是一種教育與被教育、管理與被管理、保護與被保護的關系。
筆者贊同第二種觀點。監護職責以監護權為前提,監護權是法定身份權,以法的明示為基礎。在沒有法律明示的情況下,學校是學生的監護人這個說法上沒有任何法律依據。學校代表國家實施教育職能,對學生享有獨立的、支配性的管理權,這種權力為法律所授予并為教育職能所必需,具有行政權性質,而學生接受學校教育、管理既是其權利也是其義務。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42條第4項和第81條也確認了學校與其學生間的民事關系,即當學校侵犯學生的人身、財產權益和其他合法權益時,學校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因此,可以確認學校與在校學生之間法律關系既不同于純粹的行政關系,也區別于民事法律關系,其性質應是復合型的教育法律關系。
二、學生傷害事故民事法律責任的歸責原則
根據《民法通則》第106條規定:“公民、法人違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得知,民事侵權責任的一般歸責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3條規定,學校僅在有過錯時,才對校園侵權承擔“適當賠償責任”。可見,學校對于學生傷害的一般歸責原則為過錯原則。換言之,在考察學校應否對未成年學生在校受到的傷害承擔賠償責任時,學校或教師有無過錯,是衡量的主要標準,其承擔責任范圍包括:1.學校未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或者安全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的;2.學校使用的教育教學、生活設施設備不符合安全、衛生標準的;3.學校對教育教學、生活設施等管理、使用不當的;4.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社會實踐等校外活動,未按規定對學生進行相應的安全教育,或者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的;5.學校組織學生從事有危險性的活動或者在有危險性的活動場所活動的;6.學校知道學生有不適應某種場合或者某種活動的特殊體質、異常心理狀態,特殊疾病,未采取必要措施的;7.學校發現學生突發疾病或者受傷害,未及時采取相應救護措施致使損害擴大的;8.教師及其他職工侮辱、毆打、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的;9.教師及其他職工擅離崗位,或者雖然在工作崗位但未履行職責,或者違反工作要求、操作規程的。10.教師及其他職工在負有組織、管理學生職責期間,發現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但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11.教師及其他職工患有可能對學生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的身心疾病,或者具有其他對學生人身安全造成危害的行為傾向,學校未采取有效措施的;12.學校發現學生應到校而未到校、擅自離校或者獲知學生身心異常及其他可能危及學生人身安全的相關信息,未及時告知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
三、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承擔民事法律責任的要件
在學生傷害事故中,學校承擔民事責任必須符合以下要件:第一,時間要件。即傷害事故發生的原因與學校教育教學活動有密切關聯,如授課時間,課間休息、學校安排的自由活動、課外活動、實習活動期間等。第二,地點要件。即傷害事故發生在學校對學生負有教育、管理、指導、保護等職責的范圍內,如學校校內以及在學校組織活動的教育教學場所內。第三,主體要件。即在傷害事故中,受傷害的主體必須是學生。如果受到傷害的是在校學生之外的其他人,或者受傷害主體在受傷害時,并非扮演著學生的角色身份,而具有其他的角色身份(如消費者、旅客等),則不應屬于學校需承擔責任的事故范圍內。第四,行為要件。學校必須有違法行為。即學校違反法定義務,侵害學生人身權的行為。這里所說的違法,既可以是“作為違法”,也可以是“不作為違法”。“作為違法”是指侵權行為人違反法律規定,在受害人的合法權益上制造了危險。與教師過錯行為有關的責任事故一般屬于此類,如侮辱、體罰學生;“不作為違法”是指侵權行為人沒有盡到法定的職責,未排除威脅到受害人的危險,與學校制度、設施、設備等有關的責任事故多屬于此類,如明知教室里的吊扇年久松脫,仍不采取補救措施或者報告,導致發生傷害事故。
綜上所述,在處理學生傷害事故時首先應當依法確定學校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責任范圍,只有這樣才能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理學生傷害事故,維護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促進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