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迪生
[摘要]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為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但是,其負面影響也不容小視,尤其是青少年網絡成癮已經成為一種阻礙青少年健康發展的社會問題。本文重點從家庭教育角度出發,分析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家庭原因,并提出相應的防治對策。
[關鍵詞]家庭教育 青少年 網絡成癮 防治
一、青少年網絡成癮概述
網絡成癮(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簡稱IAD),是指由于重復地使用網絡所導致的一種慢性或周期性的著迷狀態,并產生難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時會產生想要增加使用時間的張力與耐受性、克制、退癮等現象,對于上網所帶來的快感會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賴。網絡成癮所表現的一系列的精神和心理癥狀、軀體和生理癥狀以及其它不良社會行為,既嚴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也影響社會、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正常發展。專家指出,網絡成癮會影響到成癮者的軀體,如視力下降、脊柱彎曲、營養不良等,甚至還會伴發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人際交往日漸萎縮,迷失自我,導致多重人格;學習成績下降或工作狀態欠佳;還有的道德失范,表現為粗言惡語、虛擬性愛、瀏覽網絡色情影視等,還可能誘發社會犯罪。
致力于挽救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國內著名學者陶宏開教授結合自身的實踐,提出上網成癮有以下十個等級:(1)偶爾上網,對正常生活與學習基本沒有什么負面影響。(2)時間比第1項稍長,但基本上自己可以控制。(3)自己有些控制不住,但在家長的提醒下可得以控制;對學習已經產生一定的影響。(4)開始對家長的限制有些反感,逐步對學習失去興趣。(5)有時瞞著家長上網,并且用說謊的方式為自己掩飾,開始厭學。(6)已產生對網絡的依戀,一天不上網就不舒服。(7)與父母有公開的沖突,親子關系緊張;上網成了生活的主要目的。(8)對父母強烈厭惡,經常逃學,連續上網,通宵不歸;并有其他很不理智的行為,如開始在家里有暴力行為,敲打或毀壞東西等等。(9)不顧一切也要上網,若父母干涉,非罵即打,不但毫無親情,甚至傷害親人、逼父母分居或者離婚。(10)為了上網,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據以上十個等級的表現,達到五級以上,就可以判定是上網成癮,達到八級以上是重度成癮。
青少年的身心發育還不成熟,尤其在心理上有著特殊的需求,如果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滿足,便會依賴于網絡。從青少年網絡成癮者自身的心理上分析,大概有以下幾種:(1)滿足好奇心;(2)消磨時間;(3)滿足成就感;(4)緩解壓力;(5)尋求支持。當前,青少年網絡成癮現象大體表現為六種類型:網絡游戲成癮、網絡交友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上信息收集成癮、計算機成癮及網絡強迫行為。
二、引發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家庭教育因素
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問題是社會、學校、家庭的綜合問題,而家庭教育是最突出也是最主要的因素。然而,許多家庭的子女教育存在如下誤區:唯智化傾向、教育投資的從眾現象、過度教育、教養角色上父親淡出、重言教輕身教、放任自流、不能形成教育合力等等。家庭教育如果走入以上誤區,她原有的教育功能便被弱化,甚至起到反面作用。在對網絡成癮青少年的家庭教育分析后發現這些誤區都直接或間接成為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推手,導致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家庭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原因:(一)家庭關系不和諧
家庭關系不和諧包括:夫妻間不和、親子間不和。夫妻間不和,常發生在父母有不良生活習慣(如酗酒、賭博等)的家庭和父母婚姻面臨破裂的家庭;親子間不和,主要體現在父母忽略子女的想法,不了解子女心靈上的真正需求,長期積累,父母與子女之間就產生一條不可逾越的代溝。“家庭環境對個人社會化的意義在于對兒童情感和愛的培養。”在缺乏關愛和理解的家庭環境里,子女往往沒有歸屬感。在這種家庭背景下成長的孩子,缺乏正常的家庭溫暖和關愛,家長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長、情感需求和心理撫慰;而青少年的情感世界是非常豐富和復雜的,因在現實生活中缺少與父母的溝通,又缺乏較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所以他們逐漸轉向網絡。通過網絡,他們可以將對現實積壓的不滿和憤慨得到宣泄;可以獲得更多的傾訴空間和對象,滿足他們的溝通與交往欲望;可以逃避現實,沉溺于虛幻世界,同時網絡還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青少年某些好奇心和需要??傊?現實生活的無情和虛擬網絡人文關懷的反差,讓這些孩子極易躲進網絡里,在網絡里滿足他們在現實中對愛的需求。(二)重智輕德的家庭教育錯誤導向
當前,一些地區的教育仍然停留在應試教育的階段,很多家長誤認為教育就是開發智力,將孩子的智力教育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很多家長在理性認識上,也都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品行端正,參與豐富多彩的生活。而在實際生活中,卻普遍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孩子施加學業壓力,崇尚“分數決定論”。正是這種偏差的存在,導致了孩子在道德發展、心理素質、勞動觀念、身體狀況等方面的不盡人意。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支配下,父母施加過大的學習壓力,對子女的“分數”要求過于苛刻。對于大多數不能成為佼佼者的學生來說,應試教育給他們帶來的更多的是挫折感和失敗感,是過大的壓力。而現實生活中又很難找到合適的可以宣泄壓力的途徑,因此,網絡成了很好的選擇。在網絡上,他們可以很容易體驗成功,闖過每一關,都可以得到“回報”,這種成就感讓他們迷戀網絡,他們也更樂意把虛擬世界中的成就作為精神的寄托和港灣。(三)家庭教育方式不科學
在對青少年網絡成癮者調查中,發現不少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方式采用不當。許多父母教育方式過于簡單,要么一味溺愛、放縱,最終導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獨立處事能力差;要么對孩子嚴加看管,甚至將其關在家里不得出門。而父母自身對計算機網絡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對孩子玩游戲的了解程度也不夠,不能及時發現問題,一旦發現子女“沉溺于網絡”中,在家里就強行關掉電腦,在網吧里就粗暴地拉子女回家,子女不聽話就拳腳相加。青少年具有強烈的抗拒、逆反心理,這種粗暴行為會引起子女異常憤怒,不僅不能阻止子女上網,反而起到負面作用。這些不良的教養方式,會降低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形成自卑的心理;父母的懲罰嚴厲、過分干涉,過分溺愛,還會使青少年形成膽怯、獨立性差、不善交際、逆反、壓抑等個性,而這些不良個性特征都將會導致他們迷戀網絡。因為通過網絡,他們可以重新塑造自我,獲得全新體驗,消除自卑,滿足對自我價值的更正。
此外,家庭教育中常常忽視培養孩子的自制力和責任感。面對網絡,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沉溺其中,這里自制力的差別是關鍵。隨著生活條件的提高,諸多青少年缺乏對現實社會競爭的了解,他們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感不強,許多富孩子有厭學傾向,缺乏長久的目標和學習動力,自制力難形成。
三、從家庭教育角度防治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建議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內由父母或其他年長者對新生一代和其他家庭成員所進行的有目的、有意識的教育。家庭教育在內容上要力求豐富全面,重視青少年個性和能力的培養,在教育方法上要靈活多樣,身教重于言教,父母自身人格魅力對于子女成長至關重要,充分滿足青少年在現實生活中的自信和被尊重等的需要,不做青少年網絡成癮的推手。(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良好的家庭氛圍是子女成長成才的必要條件,可以試著通過在尊重、真誠、平等、信任的基礎上制定家庭公約,要求家庭成員營造輕松、和諧的家庭氛圍。家長要強化鼓勵孩子的長處,,必要時可暗示不足之處;經常與孩子共同完成其力所能及的工作;遇事征求孩子的意見,并采納合理的建議;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及時協助孩子調整負性的心理狀態。通過這些日常的溝通和交流,家長可以與子女間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在此過程中,還可以有意識、有目的的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滲透教育,用自己成熟經驗去引導開發他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提高自控能力,防止對網絡的依賴。
(二)端正對網絡的看法,采用良好的教育方法
首先,家長需要認識到網絡是一種具有傳統媒介無法比擬優點的獲得信息途徑的工具,不能談“網”色變,計算機網絡是未來人才必備的工具之一。其次,網絡游戲是對緊張學習的放松,適當游戲是可以做到勞逸結合的。關鍵在于設法引導子女的求知方向,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目標,加強自控能力。第三,加強自身對網絡成癮的判斷學習,根據專家給出的標準,準確判斷孩子是否網絡成癮,時刻做好預防工作,如果孩子一旦染上網癮,盡早尋求專業矯治,在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幫助他們戒除網癮;若判斷出孩子沒有網癮則繼續做好預防工作。切不能只是簡單責備或限制孩子上網,那只會讓他們產生更大的逆反心理,注重導而不是堵。
(三)培養青少年的人際交往能力,擴大他們的人際交往舒適范圍
父母是孩子人際交往障礙的首要責任人。提高青少年的交往能力是防治青少年網癮問題的有效途徑,父母可以從嘗試改善家庭親子溝通入手,幫助他們建立對現實世界的信任和信心。從而逐步促使他們自愿走出網絡、邁出家門,走向豐富的現實世界。作為家長要有防范意識,對子女上網可提出必要的約束條件,有目的培養子女的自我監控能力及良好的上網習慣;重視子女的心理需求,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多與他人交往;家長應學會用“心”去尊重、理解他們,幫他們排解心理困擾;充實他們的娛樂活動,轉移子女對網絡的注意力。(四)培養青少年的自制力,提高他們的責任感
青少年沉迷于網絡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對青少年的自制力,需要從小積極培養。首先應建立一套家庭規范。父母應以一致態度對待孩子,使子女從小、從小事上就能有規可循,孩子才能逐步建立起抑制不良行為的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要讓孩子懂得約束自己的道理,及時進行道德教育,讓孩子樹立責任感,一旦孩子意識到自己所賦有的責任,就會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對于已經網絡成癮的青少年,可以幫助他們建立戒除網癮的分步計劃,循序漸進地擺脫對網絡的依賴。
四、結語
青少年網絡成癮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青少年網絡成癮的關鍵。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師,防治青少年網絡成癮,是需要家長作出長期付出的艱巨任務。
參考文獻:[1]Richard.S.Sharf,胡佩誠,譯.心理治療與咨詢的理論及案例[M].北京:輕工業出版社.[2]彭睿.家庭教育現狀的分析與對策.當代青年研究,2004,(06).[3]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88. [4]柳海民.教育原理[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7).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大學生網絡成癮癥研究”(07SJB71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