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運蓮 朱麗麗 劉海榮
【摘要】 目的 探討產后出血的干預措施。方法 進行人員培訓,統一產后出血的測量和診斷標準。采取措施包括入院評估,產時加強監護,產后嚴密觀察。結果 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下降。結論 綜合干預措施的臨床應用起到了預防產后出血的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產后出血;干預
產后出血是指胎兒娩出后24h內失血量超過500 ml者,是分娩期嚴重并發癥,也是我國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1]。產后出血受多種因素影響,探索預防產后出血的有效措施,對降低孕產婦分娩并發癥,促進產婦分娩安全,具有重要意義[2]。河南省焦作市婦幼保健院產科自2003年開始將產后出血綜合干預措施應用于陰道分娩的產婦,通過臨床實施,取得了滿意效果,降低了陰道分娩的產后出血率。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自2003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在河南省焦作市婦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正常陰道分娩的產婦2362例。
2 實施方法
2.1 人員培訓 對全體醫務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全科人員認識到預防產后出血的重要性,并掌握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如何早期識別。重點對產房工作人員進行理論和技術培訓,培訓內容包括產后出血的病因,產后出血的測量方法,具體的干預措施。同時加強助產士接產技巧的培訓,包括會陰側切的時機,胎頭娩出時手法等,提高接產水平,減少產道損傷造成的出血。
2.2 統一產后出血的測量及診斷標準 產后出血的測量:包括容積法:購置了產后出血專用聚血器按刻度計算實際出血量,用于胎兒娩出后至第三產程結束。面積法:血濕面積按10 cm×10 cm=10 ml計算,特制了30×30的紗布,用于計算縫合會陰裂傷或會陰側切時的出血,產單上的出血按實際面積計算。稱重法:定制了產后會陰墊,為三角形,兩邊有細帶,會陰傷口縫合完畢,將會陰墊固定于產婦臀下,每半小時更換一次,稱重后核算成毫升。
2.3 規范各種記錄 制定產后出血觀察記錄表,記錄產后24 h的子宮收縮、陰道出血及生命體征情況,附于分娩記錄后。將產后出血高危因素及干預措施制訂成冊。
2.4 定期總結 每周召開一次會議,通報存在問題,提出下一步改進措施。每月初對上月產后出血情況進行匯總,并對特殊病歷進行分析討論,以發現工作中的問題。
3 綜合干預措施
3.1 入院評估 產婦入院時護士收取圍生期保健卡,詳細了解孕期情況,有無高危因素,采集病史時對高危因素進行重新評估。對有高危因素的產婦在患者一覽表和病歷首頁體溫單右上角加蓋“高危”章, 并在護理交班中記錄高危因素, 醫生書寫病歷時重新核定,護士根據醫囑嚴密觀察。
3.2 產時監護 臨產后護士要與助產士嚴格交接班,助產士認真閱讀病歷,再次篩查高危因素,嚴密觀察產程進展,宮口開全常規用靜脈留置針開放靜脈通道,胎兒娩出后立即自輸液滴壺給于縮宮素10 U,對多胎妊娠、巨大兒、羊水過多、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產婦同時給于卡孕栓1 mg舌下含化,出血量超過300 ml者開放第二條靜脈通道。正確處理第三產程,不可強力牽拉胎盤,及時縫合會陰傷口。產婦情況穩定助產士協助新生兒進行早接觸、早吸吮。產后2 h留產房觀察,每半小時觀察一次陰道出血、子宮收縮、脈搏、血壓及產婦一般情況,同時觀察膀胱充盈情況。
3.3 產后觀察 產后回病房后,助產士要與護士床頭交接,內容包括產程情況、陰道出血量、子宮收縮、膀胱充盈情況、產婦一般情況及生命體征。護士督促患者及時排尿,每30 min至1 h觀察子宮底高度、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1次并記錄,靜脈留置針保留至產后24 h無異常拔除。
4 結果及討論
4.1 通過綜合干預措施的臨床應用,本院2003-2006年正常陰道產2632例,產后出血89例,產后出血發生率為3.4%,與2002(6.9%)相比下降了50.73%。低于吳盛輝報道[3]的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率5.68%,說明產后出血綜合干預措施能有效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發生率。
4.2 培訓 引起產后出血原因很多,有時幾種因素同時存在。對助產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對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識別能力,加強技能訓練,減少母體產道損傷,積極處理產程,產后出血發生率明顯下降。
4.3 早期篩查產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加強產時各項措施的落實,嚴密觀察產后子宮收縮及陰道出血情況,做好各種記錄,有效地減少了產后出血的發生。
4.4 推廣應用適宜技術 產時催產素與卡孕栓的及時應用,實施早吸吮、早接觸等措施的應用,起到了預防產后出血的作用,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樂杰. 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4: 224.
[2] 江秀敏, 羅丹丹,等. 實施臨床干預降低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率.中華護理雜志, 2008, 43(2): 147-148.
[3] 吳盛輝,徐芾. 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相關因素分析. 中國婦幼保健,2004, 19(12): 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