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晶
脛骨平臺骨折是膝關節內骨折中一種較嚴重的疾病,也是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它常造成膝關節腫脹疼痛、不穩和功能障礙。嚴重者合并半月板,韌帶,腓總神經等損傷,多數學者主張手術治療以恢復關節面的平整[1]及有效內固定,可早期行關節屈伸功能鍛煉,最大限度恢復關節的功能。為使患者早日康復,除給予及時合理的治療外,加強術后護理也很重要。現將2000-2007年收治的139例脛骨平臺骨折術后患者的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39例,男101例,女38例;左側83例,右側56例;年齡最大78歲,最小16歲;交通事故傷97例,高處墜落傷24例,其他18例;關節面塌陷0.6~1.5 mm之間,均不含膝關節韌帶、半月板和血管神經損傷。開放性骨折41例,閉合性骨折98例。均為新鮮性骨折。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急診手術在6~8 h之內完成,擇期手術一般在受傷后5~7 d即可手術。均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
1.3 治療結果 住院時間最長37 d,最短15 d,平均住院17.3 d,骨折愈合時間最短7周,最長21周,平均11.5周,隨訪6-12個月,膝關節功能均正常,療效滿意。
2 術后護理
2.1 一般護理 硬麻后常規護理,患者回房去枕平臥6 h暫禁食、禁水,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患肢抬高20~30度,做好各項基礎護理。
2.2 傷口護理 觀察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較多時及時報告醫生給予處理;一般無需加壓包扎傷口。
2.3 疼痛護理 疼痛是影響患者患肢功能恢復時間和強度的主要因素,早期可適當應用止痛劑,并觀察用藥后的療效及不良反應。術后輕度疼痛屬正常現象,鍛煉必然有疼痛,它會隨著活動量的加大,手術后關節炎反應的消失而逐漸減輕。
2.4 觀察末梢血運 嚴密觀察患肢的末梢循環、皮溫、感覺、運動等情況,特別應注意小腿腫脹程度、踝關節屈伸、足背動脈搏動、足趾的感覺等,便于了解局部血管和神經功能。
2.5 引流管的觀察 為防止切口內滲血積聚造成血腫而發生感染,有時切口內放置引流管,應注意觀察引流管的通暢與否,防止引流管脫落及引流液倒流。記錄引流液的性狀和量,一般在術后24~48 h拔出引流管。
3 康復護理
3.1 心理護理 心理康復決定肢體功能的康復,醫護人員應調動積極的心理因素,使患者主動參與機體康復訓練,詳細地做好術后康復指導,全而了解患者的心態,耐心疏導,解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及悲觀失望情緒,使其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樹立正確的康復理念,積極主動地參與康復訓練。
3.2 早期康復 術后回病房,將患肢抬高置于功能位,小腿處填一軟枕,膝關節屈曲5度,麻醉消失后即主動行踝關節的背伸跖屈,環轉足趾的屈伸,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鍛煉,每次活動用力至最大程度,堅持5~10 s后放松,每天活動3~4次,每次3~5 min,術后1周,根據內固定的可靠性,傷口愈合情況,患者進行CPM機功能鍛煉,第1天啟始角度-15-0度,終止角度10~30度,(一般以患者能忍受最大角度為宜),時間60 min,2次/d進行鍛煉,次日對所完全適應者活動角度增加10~20度,時間頻率不變[2]。第3天后再將活動角度增加10~20度,以此類推,一般2周后,屈膝角度可達90~100度,如內固定不可靠一般在拆除外固定后,術后2~3周再逐步進行膝關節活動。
3.3 中期康復 術后3~4周,以增強肌力的鍛煉為主,同時增加膝關節的主動運動。行主動的膝關節屈伸活動,屈曲時注意緩慢而持續用力,每次用力需在屈曲的最大程度上維持5~10 s,每次屈曲5~10次,每天練習2~3次。力量以膝關節產生輕微酸脹而無明顯疼痛為宜,活動度每周增加5~10度,2~3周后行X線檢查[3],切忌患肢負重。6~8周后,骨的礦物質沉淀,使骨堅固的結合在一起,適當的負重運動有利于骨的愈合,同時可避免假骨的形成。此時以離床活動為主,利用輔助器具(輪椅,拐杖)練習軀體轉移,站立和行走,配合良好姿勢訓練及增加上肢肌力的訓練。
3.4 晚期康復 術后3~4個月可以扶拐在無痛下負重行走,粉碎性骨折和術中行植骨的患者開始負重的時間適當延長1~2個月,直至愈合,徒步行走,約4~6個月,這期間可跪床下坐及站立下蹲的練習,以糾正殘余的功能障礙。
脛骨平臺骨折屬于關節內骨折,由于骨折血腫機化,創傷性纖維素滲出,較長時間的制動,必然導致膝關節的纖維粘連而僵硬,且脛骨平臺骨折所致的膝關節僵硬常為脛股關節間的粘連,常造成患者終身的殘疾。對該類患者精心的術后護理和密切的觀察是患者手術成功的保證??祻湾憻拺蛉硕?循序漸進。
參考文獻
[1] 榮國威,王承武.骨折.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019.
[2] 段偉燾,宋志勇,徐志英.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治療.河南外科學雜志, 2007, 13(5): 38-39.
[3] 趙曉鷗,鄭光新,何寧.骨折內固定對關節功能的影響.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07, 22 (12): 1 051-1 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