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羅斯福問太虛大師如何實現和平,太虛大師回答:“慈悲無我。”“我”是紛爭的根源,和平必須實現“無我”。“無我”才能無私,無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實現和平。
2003年我住院以來,許多人,包括國家領導人,紛紛前來探望。溫家寶總理在5年時間里來看望我4次,真讓我感到誠惶誠恐。除了感激,還是感激。在和總理的談話中我非常突出和諧的內容。和其他朋友談話的內容也往往涉及這個話題。比如2007年6月我與金庸先生也談到了這個話題。
中國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據我的看法,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諧”。自古以來,中國就主張“和諧”。時至今天,我們又提出“和諧”這一概念。這是我們中華民族送給世界的一個偉大禮物。希望全世界都能夠接受我們這個“和諧”的概念。那么,我們這個地球村就可以安靜許多。
和諧涉及哲學、宗教、美學和文化交流諸方面。我想這里面起碼應包括這么幾部分內容。
人類自從成為人類以來,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3個關系:一、人與自然的關系;二、人與人的關系,也就是社會關系;三、個人內心思想、感情的平衡與不平衡的關系。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鑒于此,我把人文關懷的層次分析成人與自然、人與人及人自身的思想情感處理3種關系。如果這3種關系處理得當,人就幸福愉快,否則就會痛苦。
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
我們中華文化在哲學上表現為“天人合一”。具體講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敵人而是朋友。宋代大哲學家張載的話最能涵蓋:“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都是我的伙伴。這就是中國的思想。
我曾經說過,只有東方文化能夠拯救人類。東方和西方最大的區別,基礎在于思維方式:東方文化的基礎是綜合的思維模式,西方則是分析的思維模式。西方把事物越分越細,東方則是綜合的,是“天人合一”,天人渾然一體,人天相愛。所謂“綜合”,其核心是強調普遍聯系,注重整體概念。表現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就是人與自然為一個整體,人與其他動物都包含在這個整體之中。人要生存下去,就要和自然做朋友,不能做敵人。
西方文明也為人類創造了福利,電燈、電話等就是西方創造的。但是,西方把人和自然對立起來。自古希臘以來,以分析的方法對待自然。到了近代產業革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結果是人所共睹的。他們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上天入地,騰空泛海,聲光電化,無所不及。一直發展到核能開發、宇宙衛星等等,全世界人民無不蒙受其利。這一點是無法否認的。這是他們“征服自然”的結果。
然而自然雖無人格或神格,如孔子所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濫用科技產生的弊端至今已日益顯著,比如大氣污染、環境污染、生態平衡破壞、臭氧層破壞、新疾病叢生、人口爆炸、淡水資源匱乏、自然資源匱乏,如此等等,不一而足。這些弊端如果其中的任何一個得不到控制,則人類前途實處危境。
我的看法是:人類必須懸崖勒馬,正視弊端,痛改“征服自然”的思想,采用東方“天人合一”的思想。這樣做不單是一般人的任務,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更應如此。
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我們不能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除了少數有識之士外,大多數人,包括一些國家的領導人在內,還懵懵懂懂,馳騁于蝸角,搏斗于蟻冢……我虔誠地希望,我們人類同大自然成為朋友,不再視它為敵人。成了朋友以后,再伸手向它要衣,要食,要需要的東西。
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建設和諧社會,首先是每個人都能做到內心的和諧。因此,內心的和諧顯得更為重要。我們的文化還有一個提法,是我們的特點,就是“格、致、正、誠、修、齊、治、平”。意思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8個步驟……這套系統的步驟屬于倫理道德范疇,也屬于政治范疇,是其他任何國家所沒有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就是說,“禮義廉恥”是國家的4個支柱。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可以從各個方面來解釋。中國文化要從宗教來講,就是儒釋道,這3個思想體系加起來就是中國文化。
儒家的精神上面已經說過。
道家和道教的精神是什么呢?我很喜歡陶淵明《神釋》中的4句詩,實際上這也是我人生的座右銘。即: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我覺得這首詩中就充分展現了道家和道教的精神,這就是順其自然的思想。不能去征服自然,自然不能征服,只能“天人合一”。
佛教的精神呢?中國佛教可以用禪宗來代表。人們都說,佛教教義中的核心理論是非暴力論,和平是佛教實踐的主體。佛教繼承了婆羅門教和耆那教的非暴力和不殺生思想,把這一思想變成自己的基本戒律。佛教認為,人的行為是由欲望引起的,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欲望膨脹的結果就有了貪的行為,掠奪和戰爭正是貪的表現。所以佛教提倡滅欲,不殺害生靈,眾生平等,不允許種姓壓迫的存在,這樣,社會、國家和人民之間的和平共處才有保障。這些平等慈悲的思想成為佛教和平思想的基石。重視人的生命,正視人的存在,重視人的價值,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個人與家庭之間、個人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形成一種和睦、和諧的關系。
美國總統羅斯福問太虛大師如何實現和平,太虛大師回答:“慈悲無我。”“我”是紛爭的根源,和平必須實現“無我”。“無我”才能無私,無私才能大公,大公才能實現和平。
“拿來”與“送去”兼顧
中國美學講和諧有悠久的歷史。《尚書·堯典》有“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之說。《論語·學而》有“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之說。
中國人講美學,要講中國人的美。美和善是統一的,這突出表現在儒家美學思想中。孔子主張“里仁為美”,強調人與“仁”相融,能體現出美。所以他提出“盡善盡美”的美學標準,把藝術標準與道德標準統一起來。荀子主張“故樂行而志清,禮修而行成,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美善相樂。”(《荀子·樂論》)
從國際關系方面來說,世界要和諧,國與國之間就要互相尊重,進行文化交流。對人類有好處的、有用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東西交流,才叫“文化交流”。一種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其時代性。一個民族創造了文化,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它又必然會接受別的民族的文化,要進行文化交流,這就是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與時代性有矛盾,但又相統一,缺一不可。
關于中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我的基本觀點是“拿來”與“送去”兼顧。就目前來說,要更重視“拿來”,就是把外國的好東西“拿來”。心、物結合的部分,比方說制度,也可以學習。最重要的還是心的部分,要“拿”價值觀念、民族性格。因為我們的價值觀念、思想方式不能馬馬虎虎,得把弱點克服掉。如果不克服的話,我們的生產力就發展不了。(摘自《季羨林說和諧話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