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萍
摘要: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使我國農村發生了重大變革,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農村勞動力的基本狀況和轉移特征的論述,客觀地分析了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階段性,提出了勞動力轉移開發的幾種模式,并就這一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農村 剩余勞動力 轉移 開發
目前,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成為我國當前改革的中心內容。隨著改革的深入展開,我國農村生產力得到了極大解放,眾多勞動力從土地中解放出來。勞動力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它會促進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因此,在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深入把握這一群眾性實踐,適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過渡,積極探索一條具有特色的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問題的途徑,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基本狀況
我國農村勞動力的基本情況是: ①總量豐富,過剩嚴重。全國有9億多人口居住在農村,在這9億多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約4·9億,但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14。從這個現實可以認定,我國鄉村勞動力是絕對過剩的。如果按發展集約農業的要求來測算,我國農村失業人員將會更多。②勞動力大量外流。有關部門對2003年農村勞動力外流數量的低限估計為4000萬人,高限估計約8000萬人,即使平均按6000萬人計算也已占到農村勞動力的14%,在部分省區這一比重還要高。
二、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與開發的歷程
改革開放至今,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開發所經過的歷程,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①以鄉鎮企業為主體,“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階段。這一階段大致為改革開放至80年代末期。一方面農村勞動力的極大解放,促進了農村經濟和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產生了很大容量來安排剩余勞動力;另一方面我國剩余勞動力轉移是在自給、半自給的自然條件下開始的,分散保守是其基本特征。②剩余勞動力大量外流——民工潮階段。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初,我國農村鄉鎮企業接收剩余勞動力的容量已基本達到飽和,由于鄉鎮企業效益的降低,一部分勞動力重新“失業”。在這種情況下,農業比較利益低下形成的后向推動力,日益擴大的城鄉差距形成的前向牽引力,以及農民觀念更新和寬松政策形成的可能性,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外流形成強大的“民工潮”。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開發的新階段——城市化階段。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主要是向二、三產業轉移,城市是二、三產業的載體,因此城市化是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必經階段。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征
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基本特征表現在:①轉移方式向有組織化過渡。一方面外出民工的自組程度有所提高,出現了定點外出、以老帶新、包工頭組織、經紀人介紹等形式;另一方面勞動力市場培育外出就業和管理工作越來越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勞動力外輸逐步向規范化、有組織化過渡。②轉移方向以省內為主,跨省流動有所增加。跨省流動的勞動力約占農村總勞動力的5·4%,但流動方向逐步偏向省外。1988年~1993年外出勞動力的流動增加了66·3%,在省內流動的增加了113·6%,而跨省流動的增加了329·3%,說明跨省流動的外出勞動力明顯增多。③就業結構多樣化。過去外出勞動力就業結構偏低,一般以建筑業、飲食服務業為主,主要在“廉、粗、苦、險”等崗位就業。隨著外出勞動力文化素質和工作技能的逐年提高,外出民工的就業結構也向著高層次多樣化方向發展。目前工業、建筑業、商業、服務業、農業、運輸業等都有民工在辛勤地勞動,有的民工已在機械制造、輕工、電子等行業從事較復雜的技術性勞動。
四、幾點建議
根據我國的現實狀況,我們認為對剩余勞動力的開發利用應做到:①限制民工流向城市。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對分流農村剩余勞動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籠統地提倡放開城門或讓農民自由進城落戶也是不盡合理的。增加就業機會靠經濟發展、資金積累和擴大或建立新的產業。②控制人口與勞動力轉移并行,構建勞動力增長與轉移規模相適應的機制。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大量出現固然有農村生產力提高推行機械化、自動化的因素,但隱藏在背后的癥結卻仍是人口數量的控制問題。脫離控制農村人口數量,單方面采取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途徑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的。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的解決程度將取決于農村人口增長的控制程度和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因此必須“節源”與“增路”并行。③強調政府宏觀調控管理職能。雖然目前我國建立和發展的是市場經濟,依靠市場配置生產資料和資源。但是,政府的宏觀調控與管理職能不應被忽視,政府應保證其宏觀調控與管理職能的正常發揮。一方面要對宏觀的產業結構和就業機構進行指導和協調,使其不畸型發展;另一方面要把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地方政府要根據國家的有關法律和法規,抓緊制定地方法規,使市場和農村勞動力轉移逐步走上規范化、法制化的軌道。④創造優良環境,鼓勵外出勞動力回鄉創業。勞動力輸出并非是最終目的,而是一種手段,外出勞動力一般青壯年比例較高,而且文化結構和技術素質也較高,他們一般都學習了一定的技術,掌握了一定的信息和一部分資金。這部分人如果長期流入外地,勢必會對流出地造成較大損失,從根本和最終解決勞動力開發問題也應在農村內部自身解決。因此,政府應創造良好的環境,吸引這部分人得到鍛煉后回鄉創業。綜上所述,我們面前的選擇只能是順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改造目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開發方式,校正和解決現有的勞動力轉移中存在的諸多偏差及其產生的問題,開辟我國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新階段。
參考文獻:
2史同廣,王慧.山東陵縣冬季農業開發模式的探討.經濟地理,1996,(4)
3王小廣.農村經濟結構轉換和模式選擇.農業經濟問題,1994,(7)
5竇賢君.關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問題的研究.農業經濟問題,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