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萬林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影響學習成績好壞的直接因素。最近幾年,我讀了很多有關這方面的文章;在教學工作中也一直沒有停止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研究和探索。我認為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注重兩個方面的工作:興趣的激發和興趣的形成。在教學中,我發現有許多教師注重興趣的激發而忽略興趣的形成。其實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以下是我工作中的一點心得體會,希望能和大家共同分享。
學習興趣的激發往往是瞬間完成的。教師既可以預先設計特定的教學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在學習中根據現場情景抓住機會及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生的知識貯備有限,缺乏生活經驗,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借助其豐富的媒體把高度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利用其較強的刺激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也可以通過新舊兩種解題方法的對比,展示新方法簡便易懂的優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去捕捉生活現象,采集生活的實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表揚或質疑,用精簡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開展學科知識小競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等。這些都要求教師根據實際需要,在不同的時候,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不斷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同時還要擁有很好的教學智慧與藝術。
學習興趣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它是學習過程中在外界各種因素不斷刺激和影響下,學生自身所產生的積極情緒的慢慢積累。要讓學生對學習形成興趣,我們首先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在師生平等自主的基礎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融洽的師生關系中得到充分的表現,就會慢慢內化,最終形成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對學習形成興趣,我們還應該通過強化來深化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強化包括獎勵和懲罰,如果重復某種行為的當事人得到獎勵,那么他就會養成做這件事情的習慣;如果重復某種行為的當事人得到懲罰,他就會養成不做某事的習慣。教師要善于運用各種形式,如語言、獎品、獎章等強化學習行為,使學習成為一種習慣。這就要求教師要以“成功教學”的觀點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總要注意循序漸進,分層要求,把握好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要善于讓學生取得好成績,使之能產生一種成功的感覺,這種積極的情緒不斷積累最終形成學習興趣。
在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興趣的形成過程中,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呢?我認為在基礎教育階段,教師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要讓學生對學習形成興趣,教師真摯的愛才是最為重要的因素。這里的愛不僅包括理解、尊重、信任、贊賞、激勵、期待,還包括寬容、提醒,甚至批評。教師要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教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當我們不斷地把情感灌注在學生身上時,教師的期待和對學生深切的愛就會激起學生情感的強烈共鳴,學生就會“尊其師,信其道”,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就自然形成了。
所以,偉大的師愛才是學生學習興趣的源泉。希望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用我們的真愛滋潤每一個學生的心田,澆灌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參天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