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旺艷
在教學中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國的孩子基礎知識扎實,但普遍缺乏創造力、想象力,外國的孩子則恰好相反。反思中外教育,楊振寧教授也說過,如果把中外教育結合起來,取長補短,那將是最好的。因此我國的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上已在努力求“變”。而教師是科學教育的實施者、創造者,必須要轉變教學觀念,不僅向學生傳授科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態度,提高學生掌握科學方法、進行科學探索的能力。下面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以來的一些感悟。
一、變知識中心為科學方法中心
新課程的顯著特征之一是通過探究性學習和教學過程,幫助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傳統的科學教學僅僅熱衷于灌輸現成的結論性知識,缺乏對自然事物、現象的觀察和探究,這種教學,雖然能使學生獲得許多現成的知識,但這些知識停留在腦中,而無法靈活運用,當面臨各種問題時,他們不僅不能加以解決,甚至不知所措。為此,學生必須參加觀察、測量、解釋數據、實驗或收集資料等活動,從而真正接觸由科學家建立起來的一些科學事實,最后概括出結論,讓學生邊學邊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設想,引導學生用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而且在每一部分知識學習之后,都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運用課堂所學知識,向課外拓展;讓學生知道,科學家是如何工作并進行科學研究的,最基本的科學研究方法是什么。指導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學會索取信息、進行假設和設計實驗驗證。
二、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
在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幕前”轉到“幕后”,做一個“導演”。
(一)以學生為主體,營造學習氛圍
探究性教學是教與學的交流、互動,在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促進的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維、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這一過程中教師積極地聽,設身處地感受學生所作所為、所思所想,心懷平等合作的情感和學生打成一片,與學生共同探究,彼此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這時教師是“顧問”。據專家分析在未來的課堂上,知識將由三部分組成,即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提供的知識、教師個人的知識、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組成。新課程將改變教科書一統課堂的局面,教師個人的知識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樣,教師從高高在上的知識權威到平等參與學生研究,是“平等的首席”,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不再是唯一的角色。在此過程中當學生有錯誤或與老師有不同的見解時,老師以鼓勵的方式進行指導。
(二)創設情境,引發學生學習動機
探究性教學要利用學生天生的好奇心理,所以在教學中就要創設情境引發這種好奇心,如:可以讓學生面臨要加以解釋的現象和事實;引導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時產生問題情境,布置旨在解釋現象或尋求實際運用現象的問題性作業;激發學生分析生活中現象和事實;提出假想、概述問題,并以結論加以檢驗;激發學生比較和對照事實、現象、行為和由此引起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對比已知事實和新事實,并獨立作出概括等等。在這多種多樣的辦法中共同的一點是讓學生感受到問題的存在,也就是讓他在頭腦中能發現問題。例如學習《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時,我在課前準備了兩種不同的電路,兩組都使用1節電池、2個燈泡,每一組一個好燈泡、一個壞燈泡,電池被蓋住,一組為串聯,一組為并聯;學生觀察不同發光現象,于是學生形成了頭腦風暴;“為什么樣會出現這種現象,可能原因是哪些?”這其中就形成了問題情境。
(三)引導學習方向
在學生學習前,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必須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使各種能力與經驗不同的學生,都能積極參與探究活動,同時教師還要指明問題的主要觀點及探究方向,以便事先做一個較為完善的計劃。
(四)加強指導
全體學生在參與活動時,教師應引導他們像科學家那樣探索,但又要適當減少他們探索的難度,使他們通過努力較容易地發現問題、尋找結論、揭示規律。老師巡視各組,及時了解各組學生的實驗隋況,了解學生發現了什么,還有什么沒發現,傾聽學生之間的的相互交流。
三、變“讀”科學為“做”科學
探究教學不是讓學生“讀、記”科學。而是動手“做”科學,這是獲得科學知識過程與方法的關鍵。新課程強調體驗,學生學習不僅要自己用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嘴去說、用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讓學生在“做”中學,只有這樣,獲得的知識才是親知,不是聞知;是切身的感受,實質的理解,而不是應付考試的死記硬背。例如我在教學《滑動摩擦力》時讓學生把手壓在桌面上向前推動后說感覺:感到有阻礙手運動的力。那么如何改變這個力呢?引出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學生自由討論后總結出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壓力的大小、接觸面積、物體的運動速度等因素有關。我讓學生組合成四個小組,每一小組分別討論設計實驗,證明滑動摩擦力與其中一個因素的關系,討論中教師點撥,適當運用控制變量法,四個小組分別設計了四種方案:(1)將一摞書分別放在毛巾、玻璃上以一樣的速度勻速推進。(2)先將一堆書在書桌上勻速推進,再在書堆上加些書,以相同的速度勻速推進,通過人感受阻力的大小,從而證明滑動摩擦力與壓力的關系。(3)將一塊磚分別平放、豎放在桌面上,以相同的速度推進,通過人感受阻力,從而證明滑動摩擦力與受力面積大小的關系。(4)將同一塊磚平放在桌面,以兩次不同的速度勻逮推進,來感受摩擦力的大小,證明滑動摩擦力與運動速度的關系。四個小組分別按方案實驗并派代表上臺演示,得出自已的推論。
四、變“獨學”為“共學”
首先給出一定的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教師不能只重視學生的思維結果,還要重視學生的思維過程。
其次組織學生討論,把他們的思維“外化”,以便教師及時獲得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給學生以有效指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再次巧抓矛盾,切中要害,促使學生研討,必要時“挑起矛盾”,拓展學生思維。
最后鼓勵學生創新,營造良好的研討氣氛。教師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思維更加活躍,支持幫助學生自行探索,鼓勵他們大膽發表見解。只有學生不怕做錯、想錯、說錯,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學習起來才積極主動。只要學生獨立想了,自由說了,實際做了,就要加以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