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燕
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是對學生進行口語訓練和思維訓練的重要手段。有效性的課堂提問,能把學生帶人一個奇妙而多彩的問題世界,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思辨能力及語文綜合素養(yǎng),有效地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有效性提問將制約并決定著學生語文思維能力的發(fā)展。一節(jié)語文課的優(yōu)劣成敗,與教師能否成功向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說,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語文課堂教學的提問的研究還應該是一個熱門的話題。
一、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思維
平靜的海面固然可人,但缺少狂風暴雨的洗禮就顯現(xiàn)不出大海的壯美。一節(jié)語文課如果只在教師的平鋪直敘中完成教學,就顯現(xiàn)不出語文的魅力。教師應抓住契機,設置矛盾,激活學生思維,把學生帶入思考的世界。
于漪老師在教《孔乙己》一文時,就很注意發(fā)問的技巧。她一開篇就問學生,“孔乙己姓甚名誰?”這樣一個看似簡單卻又難以一下子回答的問題,很自然迫使學生認真地研讀課文。在此基礎上,接著因勢利導學生認識孔乙己沒有名字的深刻性,解決本文的教學難點。
受于漪老師的啟發(fā),我在講授《記念劉和珍君》一文時就非常注意開篇問題的發(fā)問,《記念劉和珍君》共有七部分,在第一課時上我設定的目標是梳理文章層次,分析劉和珍的人物形象,因此我在設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誰能快速找出集中寫劉和珍的段落”,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明確是從第三部分到第五部分集中描寫的。緊接著我就追問“那么剩下的部分可不可以刪去”或者說“剩下的部分是介紹什么內容的”,很快學生就思考出第一二部分是在介紹寫作的緣由,第六七部分是在寫劉和珍死難的意義和影響,層次一下子就“躍然紙上”了。接著就著重分析三到五部分,從劉和珍的身份、言行、事跡等方面理解其性格特征,認識了一位善良、可愛又富有反抗精神的愛國青年,也就很快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悲憤情感,整節(jié)課流暢完整,效率大大提高。
可見,深入研究文本,加上富于藝術技巧的提問,會讓學生變得主動、積極,愛上語文。值得注意的是,課堂上設計問題的角度,要有可操作性,不能故弄玄虛,難為學生。
二、變直為曲,迂回發(fā)問,引人入勝
文似看山不喜平,教學也是一樣,如果教師的課堂發(fā)問沒有思考價值,學生就會失去學習的興趣,應付了事,漸漸失去了思考的熱情,原本充滿文學美的課堂就變成了嚼蠟的游戲,何談成效呢?
錢夢龍先生就善于變直為曲,迂回發(fā)問。他在教學中的“曲問”,可以說是戧遣了提問的最高藝術境界。他在講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兩處成功的“曲問”:就是關于“齔”字和“孀”字的理解,他正是通過文中人物的年齡差異來引導學生理解愚公移山的精神毅力,課堂效果非常明顯。
《項脊軒志》被公認為“太公最勝之文”,作者圍繞百年老屋的幾度興衰,追憶往事。抒發(fā)了人亡物在、抑郁蕭索的身世之感。在理解悲情上我首先讓學生找到了“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的過渡句,體會到在轉折中作者開始追憶往事,接著就請學生歸納該部分寫“家族分崩離析”、“乳母深情的回憶”、“祖母身前的教誨和期望”三件悲情之事,緊接著體味三件事情之中的“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令人長號不自禁”三句話,在客觀的記述中寄予感嘆,到含蓄而有節(jié)制的有淚無聲,直至如壓抑不住的感情潮水洶涌而出,再加上對亡妻的回憶怎能不生悲情。到此時,我才發(fā)問,“那文中的第一段寫項脊軒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有什么作用昵?”學生一下子頓悟了作者寫“可喜”本意并不是為了寫“可喜”之事,而是為了下文寫“可悲”作鋪墊,為了更好地寫“悲”。
所以說,變直為曲的提問技巧能激起學生思考的激情,甚至還有“一石驚起千層浪”的教學效果。既節(jié)省時間,又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效率。
三、分層設計,化難為易,化大為小
要想學生有一碗水,教師就必須有一桶水。教師對文本的研讀要深之又深,全之又全,這樣才能站在“泰山”之頂,從容地謀劃整節(jié)課,分層設計,根據(jù)學情、班情把疑難問題分解成簡單問題,把大問題分解成小問題,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學生發(fā)問,層層深入,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只有這樣才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思維規(guī)律,逐步引導學生向思維的縱深發(fā)展。
《逍遙游》代表了莊子學說的最高境界,人應該追求“無所待”的精神世界,絕對自由地遨游于永恒的精神世界中。可以說這篇散文理解起來是很難的,因此我設計了以下的幾個小問題:1.文中寫到了哪些動植物,它們之間有什么區(qū)別嗎?2.作者想借它們之間的區(qū)別說明什么觀點?3.除了寫動植物外,作者為何在最后一段寫了人呢?4.最后如何去理解“逍遙游”的含義呢?
這樣的一個個小問題,學生很容易在文中總結出來:1.文中寫了“大”的鵬鳥、小的“蜩”和“學鳩”、年齡長的“冥靈”、壽命短的“朝菌”和“蟪蛄”;2.作者想說“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3.從自然界引申到人類社會,去闡明逍遙游的境界,點明文章主旨;4.說明萬物的區(qū)別只是“小大之辯”,它們都有所依賴,不算逍遙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正面闡述只有“無己”、“無功”、“無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是真正的逍遙游,明確了“逍遙游”就是“元所待”。這樣一組從易到難、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在逐步解決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難以理解的逍遙游境界把握得清清楚楚。
于漪老師曾經(jīng)說過,“成功的語文課,必須讓學生學有興趣、學有所得、學有追求”,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學會立足文本。精心設計課堂問題。最后再以蘇霍姆林斯基的話作為結尾:“在每一個年輕的心靈里,存放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火藥,就看你能不能點燃這‘火藥。”點燃“火藥”的小火苗就是“精心設計課堂有效提問,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