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萍
合作探究學習是適合小學生語文學習的新的學習方式,它是新課程改革中學習方式變革的一個明顯標志。學生喜歡一起交流和討論問題,用共同的視角觀察事物,用共同的方式探究新知識,在彼此合作中培養初步自學能力和快樂學習方法,培養綜合學習能力和集體榮譽感。它可以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合作學習中學生獲得的不只是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合作的快樂和學習方法。
一、鉆研教材,挖掘潛在因素,創造合作學習機會
合作學習是學習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學習方式,有的內容適合而有的則不適合。教師要根據學習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有價值的內容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
在本學期我教《赤壁之戰》這一課就是這樣做的。首先是自己鉆研教材,尋求恰當的教法。我仔細研讀《三國演義》部分章節,為上好課鋪平道路。其次讓學生動手搜集信息。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大量的資源,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最后在這篇課文中,我認為,學生能夠說清楚“在赤壁之戰中,東吳的軍隊以少勝多的主要原因有哪幾個方面,在課文中有那些體現”。教師在閱讀教學方面的教學目標就實現了。于是,我先布置學生閱讀課文,獨立思考這個問題,并告訴他們,準備好以后要把自學情況拿到小組去交流。這樣做的目的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強獨立性和自信性,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閱讀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在自主閱讀中激勵他們智慧與潛能的發揮,從而提高他們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小組交流打下基礎。
一個好的語文問題情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把握好合作學習的“度”很重要。我的經驗是:在新舊知識聯系時進行合作;個人獨立思考力量不夠時進行合作;解答那些開放性問題時進行合作;復習階段進行合作,讓學生互動互補,達到1+1>2效果。
二、指導小組合作方法
小組合作的形式,一般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習任務而定。1,同桌合作,適合于小問題討論;2,四人小組討論,適用于難度較大的問題討論;3,分工協作,每人承擔其中的一部分任務;4,還可以是共同學習,共同完成某一任務,每一小組共同交一個合作成果。5,讓學生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對小組的合作學習成果做總結性發言。
小組合作的時間要明確。教師要對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充分了解,對合作學習的時間要有比較精確的預算。這就要求老師要對討論的難度有充分的把握。如果教師對合作時間估計不足,就有可能超出時間完不成預定的教學任務,一再催促學生,這樣學生就無法從容進行實驗、探究,其研究結果誤差往往比較大,偏離了預期的教學目標,造成虎頭蛇尾的現象。相反,如果對合作時間估計過多,又會出現學生交頭接耳、東張西望等情況。所以在合作學習時,教師要明確時限,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也有利于學生高度專注、積極參與。
三、重視組與組之間的交流
小組合作成果的反饋,應屬合作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教學班中最大范圍的合作學習,其內容最具廣泛性。教師要安排好、把握好這一關。在《赤壁之戰》教學中,我讓每組代表充分發言,各自發表見解,又相互補充意見。這樣每一個問題都凝聚著全班學生的智慧。另外組與組交流的最好形式是開展辯論式學習。當不同觀點交鋒時,必然引發學生獨立思考,加深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認識,培養邏輯思維,有效地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在討論“天時”時,學生公認“東南風”的確為火燒赤壁幫了大忙。他們不但找到了3處明寫“東南風”的作用,還找到了幾處利用東南風的地方:“黃蓋的船把帆張足”、“一隊帆船直向北岸駛來”。在交流中,他們也注意做到力求內容既避免重復,又能合作互補,在成功時感受合作的快樂,在修正不足中體驗合作的重要。
四、處理好自主與合作、傾聽與表達的關系
自主、合作、探究三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合作、探究必須以學生個體自主學習為前提,沒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就無從談起。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注意讓學生做到:1,組內每一個學生都要樂于陳述自己的想法,樂于糾正他人的觀點。2,對于講的學生,要把自己的想法盡可能地表達清楚,要講得有條理。3,對于聽的學生,要學會傾聽,努力掌握別人的發言要點。
總之,小學生合作學習應貫穿于整個語文學習過程(包括延伸到課外合作學習),使他們時刻處于團結合作學習的氛圍當中,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相互合作、共同進步,促進他們全面素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