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以一批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進步運動,也是一場追求民主、科學的思想解放運動和新文化運動。這場運動,成為中國近現代歷史的一個轉折點。在中國,20世紀以降一切具有現代化意義的新事物,都自“五四”始。五四運動孕育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精神,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愛國、進步,是“五四”志士在內憂外患中為救亡圖存發出的吶喊。“五四”愛國精神和行動,表現為對歷史潮流的認知,對國家、民族的深厚情感,對社會丑惡現象的強烈痛恨和對正義事業的奮不顧身的投入,對社會進步的不懈追求,和對振興中華民族的強烈責任感。五四運動所體現的愛國主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動寫照,是激勵中國人民不斷進步、發展的不竭動力。
民主、科學,是“五四”先驅在民族邁向現代化起點發出的深切呼喚。“五四”先驅請“德先生”、“賽先生”來中國,“認定只有這兩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國政治上道德上學術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對中國幾千年皇權統治遺留的專制、迷信以及舊思想、舊文化進行了前所未有的深刻批判,振聾發聵,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開辟了道路。“五四”之后,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翻騰激蕩的漩渦,從某種意義上一直與“德先生”、“賽先生”在中國的步履和命運緊密相連。
歷史不僅是實際發生過的事件,而且還是人們對這些事件的思考,以及對這些思考的思考。正是通過這樣的反思,歷史才是理性的,在不斷探求中走向更為合理的前進方向。在中國現代史上,很少有一個歷史事件,像五四運動那樣被國人在回顧紀念中不斷研究思考。五四運動已經過去90年了,中國思想界對五四運動、“五四”精神的探討、認識一步步深入,對中國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和認識也在社會實踐中一步步深化。
90年間,中國已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不屈不撓的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在改革開放中走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國社會現代化的大路。在新的征途上,“五四”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傳統,仍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將始終激勵后人為國家富強而奮斗。90年來的中國發展歷程和經驗、教訓,使人們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能夠救中國,也更懂得“五四”先賢倡導的民主、科學精神的彌足珍貴。中國社會現代化是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生活諸方面的現代化,而民主與科學精神則貫穿其中。
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在全社會崇尚科學精神,倡導科學觀念,普及科學文化。這是中國人民在歷經勝利和曲折后形成的共識和信念。使民主、科學從口號成為社會生活中實際的制度保障,是“五四”先驅者們留給后人的一項歷史任務。德先生、賽先生在中國的使命仍任重而道遠。
今天,我們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惟有堅持改革開放的正確方向,腳踏實地地進行經濟建設和政治文明建設,進一步把我們自己的事辦好,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畫卷上描繪更新更美的藍圖,實現先驅者為了中華之騰飛的理想,這是我們對“五四”最好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