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 江
輿論監督的涵義和類型
今天,輿論監督已經變成了一個廣泛的話語,在領導人的講話之中、在學者的論述中、在日常的口語中都經常提到輿論監督。
中國正在經歷一個復雜的轉型,出現了公眾參與的熱潮。如果研究中國的輿論監督和公眾參與,我認為用公民社會的理論來解釋是有問題的。改革開放之前中國還是傳統的社會,有一個強大的無處不在的國家,在國家下面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私人領域,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目前中國有沒有出現中介性的社團領域?恐怕是沒有。在輿論監督中發揮作用的不是組織,而是活躍的個人。知識分子也好、活躍的公民也好,他們以個體發揮著自己的作用,而媒體可能是加速器。
輿論監督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媒體報道海量的信息,讓公眾知道權力如何運用,使之透明化,這種監督是最好的,它可以起到預防權力濫用的作用。第二種就是調查報道,媒體對事件做深度報道,這是一種亡羊補牢式的監督,也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監督。調查報道影響很大,但費時、費力、風險大。第三種監督形式就是媒體發表意見,刊登各種評論,對權力濫用以及相關的現象做抨擊、揭露,依托報道從個案有所升華。比如汽油漲價,國際油價大幅下跌時我們降價的速度很慢,但是國際石油稍微有一點漲價,國內的幾大巨頭包括發改委就非常配合。對此,互聯網、媒體上有不少批評意見。這種現象首先由媒體報道,然后評論家發表意見,是中國目前比較流行的監督形式。
輿論監督與中國轉型
改革開放30年,中國的媒體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胡錦濤去年在人民日報的講話中把現在的媒體分為三類:一類是傳統媒體,黨報黨刊;第二類是都市類媒體,目前在大城市、經濟發達地區相當活躍;第三類就是網絡媒體。傳統媒體還是由官方主辦,私人沒有經營傳統媒體的權力。但互聯網的所有制是多樣的,人民網的出資人中有默多克,騰訊、網易、新浪這些網絡公司就不是官辦的。在功能上,既然是三類媒體就不能要求做一樣的事情,媒體已經從過去的國家包干逐漸走向市場了。因此就出現了世界上罕見的媒體運作體制,國家主導、管理,市場化運作。而國外媒體體制就兩三種:國營、私營,還有就是公共,跟國家沒關系、跟市場也沒關系。有人認為中國這種體制有優點,將媒體盤活了;也有人認為有缺點,這種體制利于公共權力和市場權力尋租,是目前該領域腐敗的制度根源。
在市場運作方面,不僅是中國媒體,全世界媒體都面臨一個問題,報紙小報化。為了追求發行量,報紙內容“煽情、色情、血腥”,某些都市報紙看著很熱鬧,實際上報道內容窄化:社會新聞、體育新聞、娛樂新聞很多,監督功能卻得不到有效發揮。另一方面在中國目前的體制下,通常大的案件都不是媒體揭發的,而是中紀委揭發的。媒體可以批評鐵道部、交通部、教育部,這是比較大的進步,但是對在職官員的監督依然比較困難。
輿論監督的五個階段
近些年來中國輿論監督大致經歷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2001~2002年,電視媒體擔當輿論監督的主力。
這個時期互聯網泡沫剛剛破滅,電視還是中國最強大的媒體,《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是最有影響力的媒體欄目,尤其是《焦點訪談》,被稱為“焦青天”。在這個時期,《焦點訪談》做了很多事,盡管也有批評說《焦點訪談》所監督的過于基層,諷刺《焦點訪談》的記者,“今天又去哪個村了?” 但是,據說當時《焦點訪談》門口排了兩排隊伍,一排是上訪的隊伍,一排是拿錢破財消災的隊伍,足見其影響力。平媒方面,曾經揭露過“基金黑幕”的《財經》雜志,是最近10年來做輿論監督比較穩定的媒體,品質比較好,但它是一份精英雜志,對一般大眾影響比較小。
這個時期比較重要的礦難是2001年的廣西南丹礦難。2000年以前,煤炭業是普遍虧損的,官商勾結的情況也不嚴重,但1999年以后,煤炭業如日中天,官員參股亂采煤礦的情況普遍存在。南丹礦難后,媒體做了大量報道,經調查當地縣委書記和縣長都有參股,后被判死刑。
特別要提的是,2002年一份關于北京市出租車業的調查。而通常情況下,輿論監督很少監督到北京和上海的。當時有一個不知名報紙的記者,做了北京出租車業的調查,全文5萬字,一期刊登。該報道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關注,后來溫家寶總理也批示了這個報道。現在全國出租業的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決,但已經引起政府重視。
在這個時期,都市類媒體在輿論監督中開始發揮作用。《華商報》是在西安非常強勢的都市類報紙,2002年報道了一起案件,警察深夜闖入一對小夫妻的臥室,以看黃碟違法為由,把男主人帶走。后來,在輿論壓力下,當地公安局對該男主人解除取保候審,賠禮道歉,補償損失,并對涉案警察進行處罰。在保護公民權利方面,這個案件具有里程碑意義,以后警察再也不能三更半夜隨意闖入民宅了。
第二個階段:2003~2004年9月,輿論監督全面推進。
這個階段輿論監督全面推進,官方也表達了支持。2004年4月,李長春看望《新聞調查》欄目組人員時說:“領導不要怕批評,當年我也被批評,不是照樣到北京來了?”當時央視舉辦了一屆電視調查報道研討會,美國的BBC、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荷蘭獨立電視都參加了那次會議,很多人認為央視的新聞調查節目達到了國際水平。舉辦這樣的研討會,本身就說明在這個階段輿論監督有很大的空間。
2003年最突出的案件就是孫志剛案。《南方都市報》是最早把報道和評論分開的媒體,孫志剛案的新聞報道沒有感情色彩,題目叫“一位大學生之死”,但后面刊登了評論。中國的媒體傳統是以意見為主,但受國外新聞理念的影響,越來越多的新聞操作按新聞專業者的理念,把事實和評論加以區分。
同時,有些媒體選擇稍微邊緣的題材進行監督。比如知名國粹型藥品企業的“龍膽瀉肝丸”,很多人因為吃這種藥腎臟壞死。新華社記者朱玉把這件事情揭穿了,對此她還有自責,我為什么沒有早點發現這件事情呢?以致這種藥害了這么多人。
在2004年上半年,輿論監督的形勢還相當好,《每周質量報告》在“非典”肆虐的同時問世了。這個節目是央視與國家質檢總局合作的欄目,主要關注食品質量,它不涉及政治、又關系消費者的利益、又有國家支持,所以,在2003~2004年期間,它辦得相當成功。
第三階段2004年9月~2007年,禁止異地監督,調查報道幾乎陷于停頓。
2004年9月,有關決策部門下發文件,禁止媒體做跨地區報道,禁止媒體做異地監督。這個文件下發以后,地方官員對調查記者圍追堵截,調查報道幾乎陷于停頓。例如,2005年,《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王克勤到河北邢臺一個村莊調查輸血感染艾滋病情況,當地農民向他下跪,讓他一定把真相報道出來。可是等王克勤做完調查,出來就困難了,當地警方已經組織糾察封鎖了村莊。最后,王克勤只好化裝成農民,把電腦放在麻袋里,跟著一輛三輪車才逃脫出來。
異地監督禁止以后,很多記者做不了事,尤其是《南方都市報》類的地方媒體。例如,《河南商報》有一位副總編,輿論監督做得太猛,得罪了當地政府,結果他被提前退休了。后來他在河南另一家媒體兼職,繼續做輿論監督。最近他已經移居海南,據他說在鄭州無法生活下去了。這是一個失敗的例子,官員被監督了,但監督者本身的生活也受到嚴重影響。
在這一禁令下,地方官員把當地的媒體按得死死的,一天到晚歌功頌德,外地的媒體又被圍追堵截。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只有國字號的媒體不受禁令限制。例如,新華社、《中國青年報》、《中國經濟時報》,《財經》雜志也不受異地監督禁令的影響。《中國青年報》是一家有黨內民主傳統的報紙,報社內部也有較寬松的氛圍,這種傳統是胡耀邦建立的。2006年,《中國青年報》揭出王亞忱案,這是比較成功的監督官員的案例。
2005年,媒體在經濟領域里還是有一些空間的。《每周質量報告》慢慢轉入食品安全,基本上把各個地方稍微有點名氣的食品都做了調查,火腿腸、肉松、德州扒雞等等。有一期節目披露金華火腿制做過程中摻有敵敵畏,但這個報道產生了意想不到的后果。就個案而言,節目很成功。有一個鏡頭,一位農民嘴里叼著香煙,煙灰馬上就要掉下來了,他一邊踩著火腿一邊對著鏡頭說“我剛從廁所出來 ”。據說一些觀眾看完之后,飯碗就放下了,家里有火腿的當時就扔了。但這期節目引起爭論,有人說《每周質量報告》破壞經濟,每周毀掉一個中國名牌,說不定還毀掉一個國粹。2005年,終于有一期停播了,據說不是因為技術故障,而是緣于某種壓力。現在這個節目還存在,但已經變成另外一個節目——“消費者學校”,教人怎么炒菜。更丟人的是,2008年9月11號三鹿事件暴光,而就在9月3號,《每周質量報告》剛剛做過一期節目——“1100道檢測關的背后”,介紹三鹿如何遵守國家質量標準,是中國最好的企業之一。
上述個案,在某些程度上是輿論監督不能落實產生的惡果。輿論監督的好處之一,就是不需要花納稅人一分錢,而政府監督是需要考慮成本的。
然而,在這個時期時評興起了,并對于官方政策的調整有很大的作用。時評不受禁止異地監督的影響,很多作者的真實姓名往往大家都不知道,只知道網名,例如五岳散人、十年砍柴等等。早期的時評作者學中文的居多,后來越來越多元化,其中經濟學、政法系的比較多,尤其是政法系的崛起對社會影響越來越大。但時評作者里面女性很少,就那么兩三個人,國外的情況就不一樣,獲得普利策獎的女性很多。《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等報刊的時評有特色,電視欄目中《馬斌讀報》、《新聞觀察》也有其特點。但總體上看,最近幾年電視越來越落后,在評論方面更是天生的弱者。
第四階段2007~2008年5月,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
上一個階段媒體受到了很多挫折和困難,但到2007年有了很大的好轉。首先,政府也認識到,輿論監督不是萬能的,但是離開輿論監督也非常不利。例如“躲貓貓案件”,提到警方就一片罵聲,這種情況對官方也不利。這個階段大家慢慢地有一點共識:監督還是必要的,但是悠著點。禁止異地監督有一點松動,以前受到懲罰的媒體又開始做異地監督。去年《南方周末》恢復了異地監督,報道了山東廣饒縣要建史上最牛幼兒園的事情。這個幼兒園竟然占地150畝,跟一所學校差不多大,而真相是以幼兒園的項目報批,建華北最大的鞋城。
其次,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一方面各種意見、相當的信息可以披露、表達,另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流量比較大的博客就是報紙,還免去了發行。
另外就是國家的進步,國務院積極推進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出臺正在改變我們的政治生態,從保密轉向盡可能公開,政府信息公開的基本原則是什么呢?公開是正常,不公開是意外。中共十七大時胡錦濤特別提到了“四權”問題,報告里面再次提到加強輿論監督。20年來,官方的報告里都提到加強輿論監督,沒有聽說過停止輿論監督,甚至有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內條例,第四章第八節名稱就叫輿論監督。
2007年有幾個案例影響特別大。首先是山西黑磚窯案,胡錦濤根據媒體的報道做出了批示。雖然說現在的情況是領導人不批示,有時就得不到重視,但我們相信,這是中國從人治到法治過渡的階段。2007年《財經》第一期封面是“誰的魯能”,披露民營企業家要以幾十億收購魯能幾百億資產的事件,如果并購成功,一夜之間就產生七個億萬富翁。和黑磚窯相比它的轟動性不夠,但在《財經》跟進的過程中,這個并購被取消了。去年《市場報》報道了江西余干縣政協主席未出生孫子已占地千余平米,這也是標準的輿論監督,監督的是在職的官員。
不過,現在媒體遇到的壓力是來自各方面的。例如三鹿或者蒙牛都是大廣告商。但直到現在為止,我覺得中國記者還是比較安全的,沒有一個人因做調查受到人身傷害。有人曾揚言要用500萬取王克勤的人頭,但沒人動真格。而在哥倫比亞、墨西哥,記者就經常被殺。
同時,互聯網的影響越來越大,在2007~2008年間,電視基本上被第三種輿論監督形式替代了。
第五階段:2008年5月至今。
2008年5月,汶川地震發生之后,有些地方官員也反對媒體去報道校舍等等問題。但是胡錦濤和溫家寶對媒體尤其是境外媒體持一種開放式的態度,胡錦濤說中國政府公布震情,這不僅贏得了廣大干部的高度評價,而且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好評。2008年6月20號,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的講話特別值得解讀,講話中強調的是對輿論的引導和疏導。
在2008年,區域性的媒體逐漸開始做異地監督了,這對社會是有利的。比如說《新京報》做的“尋找消失的遼東511海難”。比較有影響的是“三鹿奶粉事件”,上海媒體揭出這個事件也是冒著很大的風險。“山西潰壩事件”是《瞭望東方周刊》報道的,根據溫家寶批示,中央成立了特別調查組。另外一件影響比較大的事件就是記者“封口費事件”。一位記者因敲詐被煤礦老板打死。記者是監督者,如果監督者不干凈,就變成黑吃黑了。
2009年以來,我們發現互聯網的作用太強了,傳統媒體還有空間,但在走下坡路。美國的一些報紙提前進入“寒冬”,連《紐約時報》都把大樓賣了。最近很多監督基本上都是網上發動,甚至是網上主導的,像南京的周久耕天價煙表事件。周久耕是一個科級干部,他很快被輿論監督“扳倒”。還有派“捕快”到京師抓記者的張志國縣長,去年11月份,有網民發現他已經換了一個職務——鐵嶺市城市輕軌建設辦公室副主任,在網民的一片聲討中,鐵嶺當地政府說沒有任命他。在“躲貓貓”和“央視配樓大火”事件中,互聯網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難怪一些官員懷念沒有互聯網的美好時光,發出感慨:沒有互聯網多好啊!沒有互聯網對他們真好,因為外地的媒體也來不了。
輿論監督的成績與前景
胡錦濤說今年是反腐年。反腐需要輿論監督,輿論監督畢竟還是比較省錢的,而且覆蓋不同的領域和地區。而其他監督都有限制,比如非黨員和處級干部,就不能雙規。中國的權力結構是中央集權制的,中央政府要治理到每一個基層實在是太難了。雖說地方政府服從中央領導,但我們現在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腐敗行為到處都可以發生,所以不能單靠一種監督。在目前的體制之下,我國正在逐步地開放,讓媒體介入,讓更多的公民參與監督。
有人認為中國媒體在領導新的公民運動,我對此很謹慎。輿論監督達成好的效果,媒體吸引了很多人參與,尤其是有了互聯網以后,誰是傳播者、誰是對象,有時候界線不很清楚,互動性特別強。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互聯網用戶群,已經超過3億人。電視主要影響另外一個人群,就是不上網、不讀報紙、文化程度相對比較低、年齡比較大的人群。隨著技術的普及,互聯網的發展和傳統媒體的此漲彼消同時存在。
回顧這幾年的情況,首先隨著政府信息的公開,有了一定的技術保障,輿論監督進步特別大,這是國務院做的一項很好的事情;第二個層次是調研報道,中國有這么多的資源、這么多的媒體和記者;第三層次是時評,時評最能吸納社會各界精英。目前也確實到了輿論監督反彈的時候。輿論監督在向前發展,但過程不會很順利,利益集團會成為一個主要的障礙,會通過各種各樣的手段限制媒體,但是監督和反監督,總的來說是有利于監督者的,最高層現在態度也很明顯。所以,輿論監督的前景是樂觀的。
(作者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