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玉華
陽春三月,伴隨著和煦的春風,從首都北京“兩會”的最高政壇上,傳來了一股以“讓老百姓聽得懂”為宗旨的講實話、講真話、講群眾愛聽的話的“白話新風”。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用明白曉暢的語言和國民溝通、讓政治從廟堂高閣走到田間地頭的做法,引起了全國13億人民上下一致的強烈共鳴,大大凝聚了國民的信心。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這些含義豐富、口語化十足的語言,是中國民主政治在語言層面的一個進步。中國政壇的“白話新風”,在這次兩會上大有蔚然成風之勢,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人們期待兩會上“白話新風”風頭更強勁,更期待“白話新風”從“兩會”吹向整個政壇,“逼”退各種官話、套話、虛話、假話、排場話、應景話,以話風之變促政風之變、促作風之變、促黨風之變。
政壇“白話新風”的由來。“不折騰”一句很普通的口語,顯然讓大家覺得十分親切。2008年12月18日,在紀念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的大會上,胡錦濤總書記的“不折騰”三個字剛落音,人民大會堂觀眾席隨即傳來會心的笑聲。笑聲說明觀眾是聽懂了“折騰”二字的所指,也聽懂了“不折騰”的深刻含義。
在隨后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被翻譯直接以漢語拼音讀出的詞語,受到國內外媒體的高度關注,在新聞發布會上亦被國新辦主任王晨“激情解讀”。從此,以“不折騰”為發端的來自中央高層的“白話新風”正在深刻影響著中國政壇。黨政官員在會議、報告中更加貼近群眾、更加通俗易懂的文風開始出現。兩會期間,胡錦濤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用大白話“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深刻、準確地概括了這三“民”之間的辯證關系,使人一聽就懂,一聽難忘。應當說是胡錦濤總書記首開中國政壇“白話新風”之先河。中央領導人政治語言表達上的“白話新風”折射出了民主政治的新進步。
政壇“白話新風”的高潮。首先是今年的全國“兩會”把中國政壇的“白話新風”推向了高潮。早在“兩會”召開之前,作政府工作報告的溫家寶總理、作人大工作報告的吳邦國委員長、作政協工作報告的賈慶林主席,都作了講“大白話”的充分準備。
吳邦國對全國人大工作報告起草班子定調:自己就喜歡講“大白話”。他在3月9日所作的人大工作報告中,洋溢著諸多生動而精彩的“大白話”。如他在闡述人大監督與“一府兩院”的關系時說:“人大監督與‘一府兩院的工作,不是唱‘對臺戲。”
賈慶林主席在政協工作報告中要求企業“不裁員、不減薪、不欠薪”;要求各級政協機關和政協委員“頂得上去、幫得上忙、管得上用”;“心往一塊想,智往一起聚,力往一處使”。這些生動平實的大白話隨處可見,讓人一聽就懂,一聽就記得住。
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起草工作會議上,要求起草人員:“報告要用百姓易于理解,讓百姓聽得懂的語言來寫。讓普通群眾能夠聽得懂,愿意聽,記得住,能管用。”他強調過:報告要更加貼近群眾,文風要更加樸實。文風問題就是作風問題,就是對老百姓的態度問題。如果我在作報告,有人正在車站候車,如果他不駐足傾聽,就說明我的報告不成功。
在兩萬余字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大白話”比比皆是,報告共被代表們報以30余次的掌聲。溫家寶總理多次以口語化的文風和百姓的語言來表達政府工作報告的宏大內涵:
——“只要政策對頭,措施得當,落實有力,就有可能實現這一目標。”
——“要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吃得安心、用得舒心。”
——“每一分錢都來自人民,必須對人民負責。”
——“讓人民群眾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
——“不讓一個孩子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行政權力運行到哪里,監督就落實到哪里,財政資金運用到哪里,審計就跟進到哪里。”
這些詞語讓人耳目一新。這些“大白話”,讓百姓很直觀地了解了今后政府工作和人大、政協工作的重點。來自最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普遍認為,中央領導所作的三個重要報告就像拉家常一樣聽著親切,話很實在,也很好懂。兩會盛行白話之風,讓政治從高處回歸民間,在目前嚴峻的經濟現狀之下,可以引起全國人民強烈的共鳴,凝聚國民的信心。
政壇“白話新風”的流行。在今年的兩會上以及兩會之前,中央高層領導率先垂范講“大白話”之舉,產生了巨大的連鎖反映。不少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討論發言和談話,更是將“大白話”用到極致,與地方政壇上的“白話新風”交相輝映,呈現出一派時尚大流行的喜人景象。
我們聽到了答記者問時的“大白話”。
在全國政協和全國人大的新聞發布會上,趙啟正和李肇星兩位新聞發言人多次使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方言俗語,給人留下了詼諧幽默的印象。當有記者提到趙啟正有豐富的外交經歷時,他回以“謝謝你還費時間看我的簡歷”,使得現場笑聲連連;而李肇星“哪壺不開提哪壺”的隨性表達,也傳為佳話。
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市長韓正在答記者問時用“正在談戀愛”來形容上海建設迪斯尼樂園的情況。他說,我們想在上海建迪斯尼主題樂園,談了十幾年了。有個比喻吧,還在戀愛,沒有結婚,什么時候拿證書,還沒有日程表。
我們聽到了代表委員發言時的大白話。
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在全體會上的發言用“牛肉面價格控制”來說明政府調控需要合理的介入方式。
對于如何搶抓發展機遇,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銅陵市委書記姚玉舟這樣說:“轉危為機保增長,政府該如何出手?作風‘換擋、干勁‘提速。”
對于醫生收紅包的腐敗現象,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臺州醫院院長陳海嘯這樣說:“一些醫生眼里只有‘病沒有‘人。”
對于企業高管離譜高薪,偏離公平底線,全國人大代表秦希燕這樣說:“一個人就把成百上千人的飯碗都端了。”
兩會勁吹“白話新風”是當今中國政治文明帶來的喜人變化,折射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光芒。這些來之于群眾、面向群眾、為了群眾、號召群眾的生動表述,讓廣大群眾不僅喜歡聽、愿意聽,而且聽得進、聽得懂,與政府之間有了更多的“共同語言”,勢必會進一步提高群眾關心國家大事的熱情。
我們聽到了地方政壇上的“大白話”。
地方政壇上的“白話新風”首先從廣東吹來。今年1月7日,在中共廣東省委十屆四次全會閉幕式上,省委書記汪洋在發言中講到狠抓落實、推動廣東科學發展時,就用了一句大白話:“現在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只有一個字,干!”這個擲地有聲的“干”字,不但登上了廣東各報紙的頭版頭條,也在海內外廣為傳播,更成為很多廣東人日常生活的新流行語。其實,回顧汪洋書記到廣東工作的這些年,這樣的大白話屢屢見諸報端。廣東省省長黃華華也常常用大白話作演講。在一次婦女兒童工作會議上,黃華華談起女性就業歧視問題時針對某招聘單位的負責人曾經對他說,招女性職工麻煩多,還要休產假。他當即反駁,“那你是怎么出來的?還不是母親生下來的?”省委常委、廣州市委書記朱小丹談起廣佛同城化時就說:“廣州不能什么都往自己這里攬,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嘛!”在另一個場合的發言中,更用了大家熟悉的“吉祥三寶”打比喻:“今年的任務就是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做好了就是‘吉祥三寶。”
在深圳市的兩會上,“不漂浮、不做秀、不忽悠”這樣的大眾語言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成為海內外媒體報道的焦點。
其實,無論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或是兩會代表委員都是人民的嘴巴,他們的“口語”都來源于民間,“白話新風”在我國政壇的流行顯示了原生態的國人心聲,反映了民意。讓民眾聽得懂的話,往往比高深拗口的政治詞匯更能凝集民心、積聚民智,這應當也是以人為本的題中之意。從總書記、總理在網上和網友談心,到地方大員上網歡迎網友“拍磚”及代表委員網上征求民意,我國政壇變得不再是那么古板,與民眾的距離悄然拉近,確實可喜可賀。
政壇“白話新風”的背景。中國政壇“白話新風”的興起,不是偶然的。有著深刻的現實背景。
背景之一:某些官員在新形勢下“不會說話”。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曾嚴厲批評某些官員的“不會說話”:“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眾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很多場合,我們就是處于這樣一種失語的狀態,怎么能使群眾信服呢”。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 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只有內心里尊重民主,把民眾當做主人,才會俯下身來與民對話,用百姓喜歡聽、能聽懂的“大白話”來與民溝通。官員要善于使公眾聽懂自己的觀點,才能贏得他們的認同并獲得支持。所以,能說公眾聽得懂的“大白話”水平的高低。親切的言語,幽默的文風,代表了我們國家民主政治的一種進步,至少在語言方面,讓我們民主制度的進步加大了步伐。由此可見,中央高層已高度重視端正話風問題。
背景之二:某些官員在國際場合“不會說話”。前駐法大使吳建民曾撰文批評有些官員在國際場合“不會說話”,不會與外國人交流的情況。他說,有的代表團萬里迢迢到國外招商,結果一上臺就是“在這個春暖花開的季節,我來到美麗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榮的革命傳統……”好不容易講到正題了,又是一大堆讓人云里霧里的話語,把大量時間浪費在充滿套話、廢話和空話的無效交流上。
吳建民的話從外交家的獨特視角,可謂一語中的,擊中要害。發達國家的政治家一般都有著很強的交流能力和語言技巧,這是他們在民主政治體制下與公眾的日常對話中“修煉”成的本領。主權在民的體制下,一個以政治為業的人只有善于推銷自己,才能得到公眾的認同,也才能得選票,否則你就無法從政。開放的中國,我們的官員如果再不學會“說話”,就難以走向世界,難以很好地與世界接軌,也難以樹立良好的大國形象。
背景之三:官場話風不正現象十分嚴重。“大白話”的對面是“話八股”。我們應當看到,一些官員日熏夜染地習慣了所謂的“官場話語體系”,一張嘴就講那些錯也不錯,用也沒用的“正確的廢話”。穿靴戴帽一小時,正經沒有說幾句。不僅“穿靴”,還要“裹腳”;不僅“戴帽”,還要“套鋼盔”,死活就是不肯說“人話”(人民愛聽的話)。這些話聽起來面面俱到,滴水不漏,但仔細分析一下,個中的“干貨”確實少之又少。
官員話風不正的危害很大,至少有以下三點:其一是理論脫離實際。上級的話,文件上的話,本本上的話,并不是說不能照著講,問題的關鍵是看你有沒有做到聯系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話題去講。學習理論的目的在于應用,而脫離實際的理論猶如“空中樓閣”,沒有任何意義。其二是領導脫離群眾。話風體現作風,一些領導干部作風不務實,平時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不夠,不熟悉本地區、本行業、本部門情況。對點上、面上的工作,往往是霧里看花、蜻蜓點水、了解不深、吃得不透。對群眾的所思、所想、所盼、所需知之甚少。因而,就不可能講出群眾愛聽的話。其三是助長了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一些領導干部高高在上、作風漂浮,以會議落實會議,以文件落實文件,很少有時間靜下心來到基層搞調研。因而拿不出結合本地實際發展的新思路、新舉措,以致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盛行。廣東省省委書記汪洋在一次重要會議上說:“要讓領導同志講真話不講套話,講實話不講空話,講有感而發的話不講照本宣科的話,就必須允許他講不準確的話,或者是允許他講錯話!”汪洋的這番話針對性很強地提出了端正官場話風的前提和條件。
政壇“白話新風”的特點。今天,為了使政壇“白話新風”蔚然成風,為了讓官場“話八股”徹底失去市場,有必要弄清政壇“白話新風”的特點,從而把“大白話”與陳舊的“官場話語體系”區別開來。
“大白話”不是脫離實際的大話假話。大話和假話是一娘所生的“雙胞胎”。大話當中包含著假話,假話是大話的重要組成部分。官員愛說大話假話之風由來已久,建國以來最為典型的大話是上個世紀1958年流行的“人有多大膽,地有多高產”、“放畝產萬斤糧的大衛星”、“全民大煉鋼鐵”、“趕英超美”等。其后果是造成了不堪回首的所謂“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近幾年來最“雷人”大話是全國20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就有183個提出要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規劃和設想,在城市建設中互相攀比,貪大求洋,勞民傷財地搞“形象工程”。
“大白話”不是沒用的空話套話。空話和套話好比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虛而不實即為空,空而有序即為套。空話、套話即使正確,也是廢話。會議往往就是在一些套話中開場,在套話中伴隨,在套話中結束。
一些人當了官之后,不肯加強學習,屁大的一個會議也要秘書寫講話稿。秘書寫好了言簡意賅的講話稿后,這些不學無術的官員非得指手劃腳一番不可。于是乎,原本很簡練的文字,最后都難免要變成幾千字甚至上萬字的長篇空話套話了。這樣的講話稿,大多被老百姓譏諷為“開頭形勢一大套,結尾號召唱高調,中間空洞無物沒味道”;講成績“一是、二是、三是”;提要求“一要、二要、三要”;匯報工作離不開“先談認識、后講做法、再報結果”的“三段式”;總結經驗少不了“領導重視、發動群眾、政策到位”的“三大條”;在文字表達上更是“八股腔”:“第一”下面有“一是”,“一是”下面有“首先”,“首先”下面還有“其次”……這樣三段三段地說下來,講話稿不長篇大論、不空洞無物、不套話成堆才怪呢!
主張講真話是我們黨的一貫傳統。鄧小平曾明確提出:“要敢講真話,反對講假話。”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將“鼓勵和保護黨員講真話、講心里話”寫進黨的文獻。上級的態度決定下級的行為,這要求領導干部要有胸懷和雅量,要當講真話、聽真話的表率,容忍別人講真話,尤其要認真傾聽來自群眾的真實聲音。只有在那些講真話的干部面前,才有人愿意講真話,敢于講真話,講真話的人才會越來越多。
“大白話”不是狠話痞話。近年來,有些地方官員動不動就會對群眾說狠話和痞話。狠話和痞話是一脈相承的,狠話和痞話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違法。有些地方,有些官員將狠話和痞話不但講在會上,有的還寫在文件上,有的編成宣傳標語貼到墻上。
——“誰影響嘉禾發展一陣子,我影響他一輩子”,這句話的原創者是湖南郴州落馬貪官李大倫。
——“你們上訪告我不到,媒體也炒我不到,省政府也管我不到,能把我怎樣!”這是靠“雙規”斂財的原郴州市紀委書記曾錦春經常掛在嘴上的一段狠話兼痞話的口頭禪。
——“寧添十座墳,不添一個人”,“寧可血流成河,不準超生一個”,“誰不實行計劃生育,就叫他家破人亡”,這是一些地方寫在墻上的最“雷人”的計劃生育標語。
——“你要來威脅我,那是不行的,你打死我是謀害國家干部,你來打我,我還手了那是打死反革命分子。”這是郴州市原政法委書記周賢勇威脅上訪群眾的狠話和痞話。
——“你們算個屁啊!你知道我是誰嗎?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來的,級別和你們市長一樣高,敢跟我斗!”這是深圳海事局原黨組書記、副局長林嘉祥欲將一名11歲女童拖進洗手間內猥褻,當女孩父母找其講理時,林嘉祥如是說。
為什么在官場中總是有人喜歡講假話、空話、大話、套話?因為在政壇“白話新風”未形成大氣候之前,講假話、空話、大話、套話有好處。
講假話能保“官帽”,不然要被“一票否決”,為了自保就要騙,所以,老百姓說:“一級一級騙,一直騙到國務院。”
講空話能升官,要升官除了“特殊”(如賄賂、拉幫結派)之外,就是政績,為有政績,就得編造,所以說“會做的,不如會說的”。
講大話能騙取群眾,大吹大擂,大談“宏偉規劃”,以贏得“有才干有魄力的領導”評價,贏得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所以為騙取群眾的擁護,就要講大話,這類官“開會說一套,做的是另一套,就是不見效”,是“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講套話無風險,“上頭怎么說,我就怎么唱”,“照搬照抄”就是“和上級保持一致”。這是一種“但求無過”,不敢開拓創新的庸官。
現在從上到下開始端正話風了,整個政壇“白話新風”漸成氣候,官員們越來越多地用“大白話”發言,官話套話越來越少,這不僅是中國政壇在政治語言上的一次簡單變化,它反映著深層的政治進步:即中國政治的民主氛圍日益強化,官員們越來越尊重公眾的民主權利,習慣于用與民平等交流、平等對話的語態講話。相信如果有人還指望在話風不正中撈什么好處恐怕不太容易了。
(作者單位:江蘇省射陽縣體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