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邦理
摘要: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文學理論作為高校教學中比較抽象難懂的一門課程,我們不僅要打破僵化的教學觀念和模式,實行開放式教學,而且要樹立創新意識,以積極的心態探尋文學理論教學擺脫困境的新出路,提高文學理論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新課標文學理論教學改革思考
前言: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進步,同時也對我國的教育教學觀念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引起各高校開始了新一輪的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為了提高高校的文學理論教學的質量,則文學理論教學必須和文學發展的實際相聯系,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提高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并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文學理論教學與研究中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文學理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文學理論是高校中文系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它曾在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短暫的活躍和繁榮。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社會文化的急劇轉型,文學理論教科中存在的問題日益突出。
1.教材過于陳舊不能滿足當前社會的發展趨勢。教材對教學的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曾有研究者指出,建國以來的文學理論教材的編寫是以《文學的基本理論》和《文學概論》為“藍本”的,而這兩個“藍本”有著明顯的教材著作化傾向,這種教材注重的是學科的專業性和理論性,但這種教材只是在尋找、融會、綜合適合所有文學的“普遍規律”,導致了理論僵化,使教材喪失了與當下對話的能力。在如今文化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人們的欣賞趣味也出現了多元的發展趨勢。而我們卻仍固守著封閉單一的審美標準,對當下文學現象發生的變化無法作出說明,致使文學理論陷入尷尬的境地。也無法啟發學生以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審美素養去感知和領悟文學的艱深玄奧之理,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的基礎知識不扎實,知識面狹窄。由于長期處于陳舊的教學教材和傳統的教學觀念之中,導致了學生在知識結構、審美經驗和閱讀感受等方面的先天不足或弱點。這些不足和弱點成為了學生進人文學域場的絆腳石,使學生無從去感知、體驗和捕捉閱讀引發的審美感受并進行深層的理論思考。由于自身的理念基礎差,無法理解高深的名著,而時下的網絡小說或好萊塢大片更能激發他們的閱讀的興趣,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因而,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為主,從他們的興趣愛好出發來進行理論教學,應是今后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3.文學理論教學深受傳統的教學觀念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的影響。長期以來,在傳統的教學觀念的影響下,高校文學理論教學的模式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這種教學模式的形式是封閉而單一的,主要以教師的灌輸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模式。眾所周知,教學是一門藝術,它需要智慧和精力的投人。而這種無視學生的主體身份,只是一味灌輸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無疑使原本就抽象枯燥的理論教學更雪上加霜,使教師缺乏教學的激情,也使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這與現代的教育觀。以學生的學為主旨,教師作為一個誘導者應調動一切手段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相背的。進而使學生對學習沒有了興趣,失去積極主動性,使互動的教學方式陷入了無言的困境。
二、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社會進人了高度文明的新時期,為了提高教學水平,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我們應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如情境教學等,為學生營造一個濃烈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文學理論的“教”與“學”水平的提高。
1.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文學理論教學中嚴重脫離實際,致使學生理論水平偏低,常常被一些有識知之士稱為“頑癥”,這也是我國校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建設和改革中的“老”“大”“難”的問題。文學理論抽象難懂,學生不易理解和消化,如果教師開篇就講理論,沒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忽略了概念的講解,學生就會聽不懂,教學水平也就無法提高。教師在上文學理論課時,只有把理論與文學作品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作品貫穿理論,才能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這就要求教師要不迷惘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去掌握更多的作品,并從大量的文學作品中篩選出最能恰當地反應理論的作品,使學生容易接受,容易理解。因此,文學理論教學改革必須徹底打破現行的課程體系,以學生和教學的實際為出發點,建立新的科學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只有這樣,高校的文學理論課程建設和改革的頑癥才可能得到根本解決,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滿足四個現代化的需要。
2.認真研究,促進文學批評的形成
教材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根本。一部適用我國教育改革需求的文學批評學教材應當具有社會主義性質和民族特色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以批評為核心的。包括了批評標準論、方法論、寫作論及發展論。批評的標準是以中西兩種不同標準體系特別是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標準論與社會主義文藝實踐的結合為基礎,從而確立社會主義文學批評基本標準的內涵。批評的方法是在評價中西方主要批評方法的基礎上,集中了闡述、美學、歷史、方法的基本原則。它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文學觀念、批評方法和批評對象三者的內在聯系而有機融合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系統整體。系統性、適應性和科學性是文學批評學教材所應具有的特點和應達到的水平。然而建設文學批評新學科的任務是非常艱巨的。作為一門新的學科要怎樣才能創新發展,并且逐步完善起來,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呢?從我們十幾年的改革探索的實踐來分析,這種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平行發展的課程體系是切實可行的,而且效果良好。同時也讓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正是由于我國文學理論長期嚴重脫離實踐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嚴重阻礙了我國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的發展步伐。因此,我們應認真研究,加強理論與實際的結合。通過文學批評學科的建立,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科學劃分文學理論的各門課程,從而使其整個課程體系更加科學化。這樣不僅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文學理論水平與批評能力。而且促進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這兩個學科的健全發展,促進我國文學理論教學改革健康發展。
3.營造良好氛圍,情景教學
情景教學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在文學理論教學中,我們應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可以把班里的同學分成幾個組,讓每個小組先確定好要表現的文學理論,以一種類似小品的方式表演一個生活片段,但這個表演必須貫穿所要表現的文學理論知識。通過這樣的情境教學模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且讓每個同學都積極開動自己的腦筋,廣開思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舉一反三。有時同學們會對不同的觀點展開激
烈的辯論,結果是越辯越明。同學們也就會對抽象枯燥無味的文學理論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進而有效提高了教學水平。
當然,教學方法方式因人而異,是靈活多樣的。我們亦可以采用逆向的思維方式,這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的思維能力,它與正向思維相輔相成,共同服務于我們的教學。它能夠使得文學理論由抽象變得形象,再由形象變得抽象,充分體現出文學理論課程的實踐性。在具體的教學當中,我們對逆向思維要用之有度,要講究方法方式,靈活運用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然將適得其反。這也讓學生懂得了如何運用逆向思維的學習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能夠更好地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
4.樹立正確的科學的學科觀念
近期,我國文學理論教學的改革與建設的勢頭很好,綜觀各個高校的改革,這些實際上是從兩個方面展開的。一方面是強調文學理論應以其最基本的理論為基礎,如董學文等著的《文學原理》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作;另一方面是把文學理論改革建設的思想的重點放在文學批評的建設上,這方面的代表作有王先霈主編的《文學批評原理》、李國華的《文學批評學》等。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發展,它們已經從學理上建構起了一個不同于80年代的文學理論課程體系的新格局,可以說它們在各自的學術領域中卓有建樹,甚至開創了新學科,然而我們不能受到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還不曾或少有這種完整的課程體系設置思想的影響,就否認這種新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可能性。
雖然目前我國的教育改革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教育界對此的認識還是不夠透徹,這才導致了這個新課程體系至今還未普及,影響了文學理論教學改革的進程,這也告訴了我們,確立科學的學科觀念對于這場文學理論改革是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文學批評學科是以文學批評活動系統為研究對象而形成的關于文學批評的本質、標準、方法、寫作、發展的基本規律、原則的科學體系。總之,文學批評學就是關于文學批評的一般原理、原則及規律的科學,屬于文藝范疇,指導文學批評實踐并接受文學批評實踐的檢驗。而文學理論是以文學活動系統為研究對象而形成的關于文學的本質、特征、社會作用及創作、接受、發生發展的基本原理、原則及一般規律的科學,屬于文學中的基礎理論,它們有各自的研究對象、性質、任務、基本范疇、體系,雖互相聯系、互相依存,但它們不能混淆,更不能互相替代。在文學理論活動中,文學批評學作為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特別是批評實踐的中介,它能夠從根本上解決文學理論脫離文學實踐的問題,這正是建立文學批評學的重要意義。因此,我們不能把它們混為一談,必須走出誤區,才能真正破除文學理論一統天下的舊體系,使各個分支學科得到健康的發展,提高文學理論教學的質與量,促進我國文學理論改革的健康發展。
5.加強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師資隊伍的素質
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也是最有效的。因此教育部門和高校都應注重文學理論師資隊伍的素質的提高。雖然我國高校的中文系大都單獨設立了文藝理論教研室,為文學理論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條件。然而有些教師不關心文學創作的實際,對現時的文學批評和創作文學理論也毫無興趣,只關注“純理論”研究的,當前我國文化已進入了多元化的發展時代,這樣的思想是不健康的,因此,文學理論教師應徹底打碎思想的枷鎖,開展教學文學理論的建設工作,科學合理地進行學科與課程的設置,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將大量新鮮活潑的創作文學理論和人類優秀的思想成果引入課堂,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為我國文學在新知識經濟時期的繁榮作出貢獻!
結束語:
文學理論是一個抽象且枯燥乏味的學科,因而,我們在教學時應進行認真探索和研究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理論修養,培養學生文學理論思維的能力,提高文學理論運用的能力,而且還要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充滿現代性的人文精神來滿足新時代對文學理論教學所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