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稚慧
閱讀教學應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使他們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如何引導學生情感體驗呢?筆者通過學習和實踐,淺談幾點看法。
一、營造氛圍,尊重學生個性體驗
蘇聯著名教育家贊可夫曾說:“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氛,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這樣的教學氣氛,那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揮作用。”可見在閱讀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更好地進行情感體驗,教師必須營造寬松的學習氛圍。與學生真誠平等地相處,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例如,有一位教師在執教《荷花》一課時,讓學生想象“白荷花從這些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干什么?”孩子們暢所欲言。當有一位女孩說:“白荷花冒出來和蜻蜒‘親吻”時,全班同學哈哈大笑。該教師卻親切而有興趣地問她:“你怎么想到‘親吻?誰親吻過你?……你的想象多么富有人情味啊。”可見,該教師不僅關心學生語言的發展,更關注的是作為一個孩子特有的個性化的情感體驗。他所展現的是富有人情味的、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這不正是現代教育思想所提倡的嗎?
二、創設情境,引導體驗
由于知識基礎、認識能力、生活積累的差別,學生在閱讀中大多立于文外,難以真切感受和深刻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抓住文中情感的生發點,適時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在閱讀中就能自然而然地與文章的作者產生心靈的碰撞,從而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感染。
1.聯系生活,借助想象。例如,教學《我的戰友邱少云》一文時,為了體驗邱少云在烈火中受煎熬的痛苦教師引導學生想象烈火燒到邱少云身上的情景。開始孩子只說出“冒汗”“頭發燒光”等幾種情況,于是教師就調動學生的相似性體驗:“你們見過熬油嗎?”孩子們一頓,不忍心地說:“烈火燒身也會熬出油來。”“是啊!從活生生的人身上熬出油來是一種什么樣的痛苦呢?”教師的語言有效地強化了與學生原有體驗的聯系。在隨后的朗讀中孩子們都噙著晶瑩的淚花,讀得真切感人。學生在這樣的感悟過程中,不僅提高了閱讀能力,同時也獲得了一次感悟,英雄鋼鐵般的意志的情緒性體驗,達到了“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2.充當角色,進人情境。引導學生充當角色,設身處地,進人情境,感受其境,能使學生把文中的“此情此景”變為自己的內心體驗,達到臨其境,經其事,見其人,識其物,聞其聲,感其情的效果。例如我教《再見了,親人》中“大娘為志愿軍送打糕的場面”時,以“如果你是在場的志愿軍,看到大娘不顧自身安危給你們送打糕,你會怎么想,會對大娘說什么?”通過讓學生進入課文描述的特定角色中來克服學生與作者與文中的人物的情感差異,促進學生與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塊,產生心靈的共振,情感的共鳴。
3.借助多媒體課件再現場景。運用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把平鋪直敘的語言文字符號化成聲像并茂的圖文信息,融入學生的各種感官,變單一的語言文字傳授為立體的課堂教學生態,豐富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情感體驗。
三、利用教材,激發體驗
首先,要把準課文的情感基調,排除不和諧的音符。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十六年前的回憶》中,講解“李大釗被捕”這一內容時,她通過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體驗敵人的心虛和殘暴,李大釗的處變不驚。以此激起學生對李大釗的敬、對敵人恨的情感。學生的感情通過朗讀充分流露。而后,教師讓學生表演“李大釗被捕時”的情景。由于學生表演能力有限,造成本應嚴肅的氣氛,被一片哄笑聲取代,這是極不協調的,是畫蛇添足之舉,無意中破壞了課文的情感基調,造成閱讀材料與心理感受的巨大反差,不利于學生的情感體驗。
其次,要注意情感的發展,排除割裂現象。一些教師上課時,過于注重各個知識點的傳授,追求完美,面面俱到,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的發展與變化。例如,有一位教師教《賣火柴的小女孩》時,引導學生理解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的內容,體會小女孩可憐的境遇后,不是繼續抓住學生的情感線學習后面幾次擦燃火柴的情景,而是讓學生給這部分內容分層,講解運用設問的好處。這種訓練不正是楊再隋教授批評的現象嗎?它活生生地割斷了學生對課文語言的情感體驗,使學生難以再次進入小女孩悲慘的境遇中。這種橫刀奪愛的課堂練習去之何妨?
四、合作交流,感悟體驗
學習是一個發現過程,也是體驗過程。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途徑,它將以問題為軸心,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自主讀書,獲得對語言的認知、理解、體驗的感悟;通過合作學習,多向交流,不斷豐富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通過探究學習,不斷增強獲得新知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多元評價,升華體驗
學習是體驗過程,是學生的自我感悟,而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內心感受,有著不同于他人的觀察、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方式,這就使學生學習渠道多樣化,學習方式個性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和寬泛性。因此對學生的學習體驗進行多元評價,鼓勵學生全新地理解課文內容,不斷升華學習體驗,激活創新思維。比如:在教學《心中的鷹》這一課時,有些句子理解起來很難,于是我就讓學生討論,見仁見智,各抒己見。有個學生理解“在我心中,鷹是空中的音樂”這句話時說:“因為鷹飛翔的時候有節奏感,所以看到帶著音樂美、節奏美的鷹翱翔藍天時,如同在欣賞高雅的音樂。”
體驗使學生得到發展,使語言更具人性美,這是語文教學的根本要求。因此,我們語文教學要以參與求體驗,以創新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