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麗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常常不愿意說自己是哪個學校的學生,尤其在上普通高中的同學面前,這種V2A中職學校為恥的感覺更為明顯,職業學校學生學校歸屬感的缺失日益凸顯,如何建構學生的學校歸屬感成了職業院校教育工作中面臨的一個新課題。
一、中職學生學校歸屬感現狀
學生的心理承受力普遍較弱、素質較差,心理健康情況不容樂觀,尤其在學校歸屬感建立上,普遍存在歸屬感較低的現象。為此,筆者在中職學校中進行了開放式校園訪談和不記名問卷調查,校園訪談33人,不記名問卷200份,有效收回187份,調研涉及的因素有國家榮譽感認可、學校認可、創新能力認可、課程認可、個人地位認可、情感敏感度、社會責任感認可七個方面,得出如下結果:
1.國家榮譽感認可:95%以上的學生認為“國家”是過于宏大的一個概念,基本上和自己沒有什么關系,不認為自己學的好不好與整個國家的發展有什么關聯。
2.學校認可:77%以上的學生認為學校基礎建設不全;社團建立不科學,不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參與社會程度差。
3.創新力認可:80%以上的學生認為80%以上的教師,自身的創新力和知識面都不足,作為學生的自己創新力更為欠缺。
4.課程認可:90%以上的學生都認為開設的理論課過多,文科專業97%的學生認為不應該開數學課,更不應該作為正式考試的科目。93%的學生認為專業實踐和社會實踐的機會都太少。
5.個人地位認可:沒有自己的明確定位,對自己奢望較高,但內外條件卻無法達到,追求新異喜歡以自我為中心。
6.情感敏感度:自尊心強,容易受傷,對于學校管理常有不滿情緒,沒有正確的友情愛情觀,不愿意輕易接受校方或教師的管理。
7.社會責任感認可:周末大街上95%的人都關注他人的言行,看不慣一些不文明行為,但自己也常常做,因為別人都在做。大部分人在意來自陌生人的評價,在合適的時空。97%以上的同學愿意承擔社會公共責任與義務。
在前六項調查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負面的信息,但出人意料的是,在最后一項社會責任調查中,發現我們的中職生,絕大部分是負責任的,并愿意為此承擔義務。說明我們的學生,只是在文化課學習成績上有一定欠缺,但在其他方面,只要我們能正確引導,他們是完全有思想有能力為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的一代新新人類。
二、中職學生出現學校歸屬感問題的原因分析
1.中職招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這兩年來,在中職招生的過程中,隨著生源的減少以及當地有關部門升學指標的壓力,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現象:有的學校在中職招生宣傳后,立即將學生手中的宣傳資料全部收了回去;個別學校明明知道中職招生要到校宣傳,卻讓畢業生離開學校,或只讓部分畢業生參加,更有甚者直接讓門衛將中職招生人員拒之門外。
2.中職學校的社會認可度低
現在社會對初中學校教學成績的評定往往只看其普高升學率是多少,而沒有從其為社會勞動就業作出多少貢獻來衡量辦學成績。在許多人眼里,職業教育成了一種“多余教育”。
我們社會各界都應改變“重普高,輕職專”觀念。從當前的就業情況看,熟練技術工較為短缺,中等職業技術人才越來越吃香,就讀普高已不再是唯一出路。
3.學校在建設和管理上有漏洞
伴隨中職學校改革的進行和深化,許多中職學校的轉型起步較晚。許多中職學校的校園尚處于建設中,學校的整體特色及人才規格還需要接受時間和社會的檢驗。
4.學生社團建立不科學,課外活動不符合學生實際需要
各中職學校都有學生會和各種興趣小組,但由于學校的引導力度不夠,資金支持或政策扶持力度不夠,加之社團活動參與社會程度較差,很多社團是有名無實或很少實際活動,
5.學校德育教育滯后
職業教育普遍面臨著“學校招生難,生源質量差;出口不順暢,學生就業難”的困境。這同時也給職業院校學生的德育教育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力度和創新,德育方法單一,內容滯后。另一方面,在不少學校中,普遍存在學生的德育和日常行為教育應由學生科和班主任負責的認識誤區。
6.學校教師結構不合理
中職學校教師存在著專兼職比例不當的現實問題,常常是好的專業教師不是本學校的,而是從外面公司或其他單位請來的,教師受不得參與第二職業的規定影響,自身與社會相關行業接觸就很少,很難對現任教的專業,進行實際的前瞻性的講解和互動實踐。
總之,高校之間的競爭已不再是校舍、綠化等物理環境的競爭,而是教學科研、培養質量與規格的競爭,是校風的競爭,是學校的社會聲譽、就業率與社會貢獻的競爭,歸根到底乃是在硬件基礎上的精神文化的競爭。
三、加強中職學校學生學校歸屬感的對策
1.校園文化的作用
學校需要健康、活潑、多彩、廣闊的教育環境為依托,以適應學生多方面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學校是社會的雛形或縮影,學校的一草一木、個體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應該倡導環境育人。
2.德育教育
把學生們急于實踐、有沖勁的力量化解到校園建設中去。讓他們看到學校建設的成績,看到自己在學校建設中所做的貢獻,在成績前有自豪感、歸屬感。
3.文化交流
多與其他兄弟學校進行交流,以達成資源共享之目的。規范在校師生學術道德,大力提倡“認真學專業、未來好就業”的學習風氣。要支持和鼓勵師生員工以團隊合作的形式促進教學,把所學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搞科研,培養求真、務實、創新之學風,以此來熏陶師生,達到學生對學校認可的目的。
4.發揮學生社團、學生活動的作用
把學生學習需要、生活需要、娛樂需要、社會需要的各種活動,有創新、有成果、有制度的組織起來,使社團活動真正成為學生實踐的理想場所,成為聯系師生和學校的文化紐帶,同時為豐富學生的業余文化生活作出貢獻,并在這大大小小的活動中增進各方的感情,增強學生的學校歸屬感。
5.學校制度需要更加完善
要做到重德育、重實踐、求生存、求發展。要建立一支強有力的學生管理隊伍,加強學生日常管理制度的建設,通過開展經常性的、有教育意義的各種活動,為學生提供發揮特長、展現自我的機會,形成良好的集體意識和歸屬感。
6.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同學生各種活動相聯系,成立心理咨詢和治療中心,規范學生的行為習慣,耐心指導,提高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讓中職學校的學生體驗到溫暖,促使良好學校歸屬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