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峰
【摘要】目前,社會轉型期的價值多元化、教育領域的負面現象等都對大學生誠信意識產生了不利影響。高校應從教師教書育人秉持誠信出發,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積極進行誠信實踐。
【關鍵詞】大學生 誠信對策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沖擊,政治領域的腐敗現象,人際交往領域的互不信任,誠信頻頻出現“危機”,“拜金”意識在滋長,利益取代了美德,在校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也在逐漸弱化,個別人誠信缺失。比如,抄襲作業,考試作弊,甚至雇用“槍手”代考,完全忘記了學生的本分;惡意拖欠學費,申請政府助學貸款卻不按時償還,嚴重損害了大學生的信用;在網絡上謾罵、攻擊,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竊取他人信息等,引發一系列道德甚至法律問題。誠信危機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具有許多現實原因。
誠信危機形成的原因
在校大學生誠信意識的弱化,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大學生道德品質下降,這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社會轉型期的負面影響使學生誠信意識弱化。我國正處于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初期,大學生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深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帶來的新觀念、新文化的影響。西方的文化、價值觀念也越來越多地滲透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當中,使他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呈現多元化的特點。這些新變化使大學生在行為認知、道德評價中產生錯位,不誠信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一種謀生的手段,甚至是獲得利益的一種途徑。這對大學生心靈的腐蝕是不可忽視的。
教育本身原因促使學生誠信意識弱化。教育乃“百年大計”,但如今社會上出現的“重物質、輕信譽”的現象已逐漸蔓延到教育領域。教師個人的誠信素養、教育價值觀、職業道德、專業水平等都會影響學生的誠信表現。學校在具體執行各種規章制度的過程中出現的不公正和不誠信,也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的誠信意識產生了負面影響。
大學生自身對誠信道德認同的矛盾心理。“誠信”作為一種德性,是大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但是當前社會對于大學生誠信度的評價并不高,而大學生對于本群體誠信道德的認同度也較低。有資料顯示,76.6%的學生認為自己是一個誠實守信的人,僅有3.8%的學生明確承認自己不是誠實守信的人,有19.6%的學生認為自己“不完全是”誠實守信的人。可見,大學生在對于所屬群體和個體的誠信道德的認同上出現了矛盾的心理。
如何加強大學生誠信教育
誠信既是思想觀念的認知過程,又是行為習慣的養成和積累過程;既有內在修養,又要求外在約束和規范;既是自身成長的需要,也是時代發展和社會進步的要求。因此,高校應從多方面加強誠信教育。
教書育人,注重誠信。誠信是道德修養、成才做事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教書育人一定要抓住誠信教育這個根本,時時事事處處突出誠信教育。首先,教師要作表率和楷模,作到“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取信于學生。其次,課堂教學要隨時注重誠信教育。再次,發揮校園網在思想道德建設中的作用。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網絡道德,開發健康積極的信息資源,使網絡成為高校一個新的重要思想文化陣地。
自我管理,引導誠信。隨著高校素質教育的逐步推行,學生的自立意識、自主意識增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評價的能力提高。要引導學生自覺認識誠信和誠信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引導學生干部、學生黨團員以身作則,作誠實守信的模范,發動和組織同學積極參加各種實踐,把誠信認識化為誠信情感,變為誠信行為;引導學生建立誠信自律制度和相應的考評體系,讓學生創作誠信格言而自勉自律。
實踐教育,突出誠信。現階段學校的誠信教育必須加強大學生的誠信實踐環節。學校可與企事業單位等建立誠信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親身體驗、感受誠信行為的機會;在專業見習與實習階段重視對學生誠信實踐的指導;開展以誠信為主題的各種校園文化、社會實踐活動;在服務、勞動、調查、參觀、宣傳中傳播誠信文化,宣講誠信思想,學習誠信事例,實踐誠信原則,塑造誠信品質。需特別強調的是,大學生誠信教育只有在法律制度、現代信用制度不斷完善的保障下,在家庭誠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積極配合下,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順利實現對當代大學生誠信危機的干預。(作者單位:遼寧科技大學經濟與法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