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武
【摘要】大學生是特定的學生群體,需要學校保護的受教育權和其他權利的范圍相對廣泛。大學生的申訴權是一種要求權,是其權益受到侵害后主張撤銷或變更有關決定的權利,高等學校應當切實保障學生申訴權的有效行使。
【關鍵詞】大學生 申訴權 主體范圍 保障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確認了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依法享有申訴權。教育部2005年《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以下稱《學生管理規定》)較為詳細規定了高等學校學生申訴權的行使程序。依據現行法律,對高等學校學生申訴處理,實行學校和省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二級申訴制度,高等學校作為一級申訴處理機構,加強學生申訴權的保障,有利于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構建和諧的校園。
大學生申訴權和學校保障概念的厘定
大學生申訴權是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服高等學校做出的處分決定,或者認為高等學校在學生管理過程中針對特定人和事項做出的行政決定侵犯了自己的受教育權、人身權和財產權,依法向高等學校或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主張,要求高等學校或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復查學校的具體行政行為或復查決定的合法性,變更或撤銷學校具體行政行為的權利。
高等學校學生申訴權學校保障是指高等學校依據法律規定,以積極的作為,公平公正地處理學生對學校具體行政行為的申訴,確保在接受教育過程中的學生申訴權得以完整、充分、合理地實現,以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
高等學校學生申訴權主體資格和范圍
大學生作為特定的學生群體依法享有申訴權,但明確這個特定群體的主體資格和范圍是非常必要的。
大學生申訴權的主體資格條件:國籍條件。高等學校學生申訴權的主體應當是中國公民;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在中國高等學校學習的,一般按照國際慣例給予國民待遇或最惠國待遇,他們可以依法享有中國公民享有的民事權利,并應當適用中國締結或加入的多邊或雙邊國際條約。學籍條件。在中國境內依法設置的高等學校有學籍關系。
大學生申訴權主體范圍。根據資格條件的限定,其范圍應界定為在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受教育者,包括全日制本專科學生(預科生)、研究生(碩士、博士學位研究生和研究生班研究生等)、進修生以及訪問學者;或者以函授等非全日制方式學習的學生。
高等學校學生申訴權保障中的學生與學校的關系
大學生申訴權的主體和相對方是確定具體的,而且地位不平等,所以,申訴法律關系是權利義務主體確定的相對性、隸屬型法律關系,而且具有非訴訟、程序性含意。
大學生作為申訴權利主體,是申訴法律關系的提起人。學生積極的申訴行為,是申訴權利實現的重要因素,也是申訴法律關系發展的促進因素,因此,學生作為申訴權利主體具有決定作用。
高等學校作為申訴權力主體,是申訴法律關系中利益的決定者。依照現行法律規定,高等學校應當成立“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按照法定的時效期限做出復查決定,在處理申訴的過程中,學校作為強勢主體,可以行使權力并造成依法可以推定的結果: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對申訴處理活動具有組織、指揮權,盡管這個權力必須依法行使;申訴的復查決定由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做出,其做出的決定將影響到申訴權利主體的利益,并決定其主張能否實現,盡管其決定也必須依法作出。因而,高等學校的申訴處理過程和復查決定對申訴人的利益有深刻影響。兩者之間的關系本質上是權利和權力的對立與平衡。
權利與權力沖突的根源。權利主體與權力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學生和高等學校之間存在教育法律關系,同時,也存在管理與被管理的不平等的行政法律關系。在高等學校,我們把這種管理關系直接描述成學生管理,“一般指學校或教育行政部門因履行教育職能,將學生的各方面的行為或活動進行組織、規范和控制等的總稱”,不平等的法律地位是兩個主體之間權利與權力沖突的根源。
權力主體行使行政處分權和行政決定權是對立的直接原因。權力主體違法具體行政行為會侵害權利主體利益,這是在高等學校學生申訴權利保障中學生與高等學校關系對立的直接原因。
依法合理處理申訴是消弭學生與高等學校之間對立關系的決定因素,處理程序和復查決定的合法性,可以使權利主體理智地接受利益改變的結果,而合理性則會消除權利主體態度和情緒的失衡。依法合理地處理申訴可以消弭學生與高等學校之間的對立,達成平衡。
完善高等學校學生申訴權學校保障的思考
學校依法處理申訴并做出復查決定的規定,是高等學校學生兩級申訴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法規定的學生受教育權救濟制度的重要內容。大學生申訴權學校保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復雜性以及制定執行程序性法律規范的嚴肅性,客觀上要求完善保障的程序性規范并能有效地適用規范。
正視現行教育法律規定中有關申訴內容的沖突與規范的缺失。《教育法》規定了受教育者具有申訴權利和申訴的范圍,受教育者申訴的內容具有相對廣泛性,根據第四十二條 “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的規定,其申訴范圍“不僅包括學生在接受教育過程中應享有的受教育權、升學權、公正評價權、隱私權、名譽權和榮譽權,而且還包括其他人身權和財產權。”《高等教育法》原則規定了“高等學校學生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但是教育法律體系中部門規章層級的《學生管理規定》對申訴的范圍作了限制,第60條規定只“受理學生對取消入學資格、退學處理或者違規、違紀處分的申訴”,即只允許對消入學資格、退學的行政決定和給予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等行政處分決定提出申訴。《學生管理規定》對適用主體范圍也作了限制性規定,第2條將適用該規定的高等學校的受教育者限定為“接受普通高等學歷教育的研究生和本科、專科(高職)學生”,將實際存在的接受非普通高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的學生排斥出主體之外。而且國家沒有針對非普通高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學生的管理規范,上述規定與上位法沖突而且規范有缺失,需要依照《立法法》的規定作出處理。
在法治的原則下規范高等學校行使內部行政職權。就是通過規則治理來規范和約束高等學校行政管理行為,通過制定管理規則對學校行為準則予以明確。在現行法律規范下,學校應當依法完善學校保障學生申訴權的規章制度。《高等教育法》第41條賦予高等學校校長有制定學校內部規章制度的權力,學校可以補充制定有關學生申訴處理的規章制度,并應當體現確定性、合法性、聯系性和簡明性的要求。學校的規章制度需要進一步規范的內容: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的構成成分和人數;實行一案一組制度;聽證制度,既受理學生書面申訴后,在規定審理時效期限內舉行聽證會;調查制度,申訴處理委員會的案件處理組在事實有爭議的情況下,應當重新調查,明確事實;案件處理組的合議制度和復查決定的表決制度,案件處理組在討論案件時,全體成員應當獨立發表意見,表決意見要記錄在案;委員會成員的責任追究制度。學校應當追究有過錯成員的責任,依法做出處理,以維護學生權利和學校的利益。
加強二級申訴制度中教育行政部門對學校處理申訴活動的監督。《學生管理規定》規定了學生對學校復查決定有異議時,向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申訴的時效和形式條件以及處理的時效等內容,這是學生申訴救濟渠道中最后環節,學校處理學生的申訴,是自身的監督,其有效性是不充分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應當規范處理學生申訴的規章制度,加強對學校的監督,公正維護學生和學校的合法權益。(作者為黑河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