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梅
一、 引言
眾所周知,國際貿易術語,又叫“價格術語”、“交貨條件”,是在國際貿易實踐中逐漸形成的,用以確定買賣標的物的價格、買賣雙方各自承擔的費用、風險、責任范圍的,以英文縮寫表示的專門術語。貿易術語的主要作用在于簡化了國際商務談判的內容,縮短了交易磋商過程,節省了交易費用,極大地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
貿易術語是一種國際貿易慣例,如果當事人選擇適用,該貿易術語即對當事人具有約束力。目前國際上貿易雙方當事人采取較多及影響較大的貿易術語慣例為《國際貿易術語解釋通則2000》(簡稱《INCOTERMS2000》)。在《INCOTERMS2000》中一共有13個貿易術語,依次分為E、F、C、D四組,主要涉及貨物的運輸、風險劃分、投保義務、交貨地點、出口進口結關手續及費用負擔、裝卸貨義務及適用的運輸方式等內容。
目前關于《INCOTERMS2000》中的各種貿易術語進行解釋及比較的研究比較多,普遍認為就買賣雙方承擔的權利和義務來看,E組→F組→C組→D組,總的變化趨勢是:賣方的義務負擔和風險逐漸減輕。按此理解,很多初學國際貿易術語的人即認為對出口商(賣方)來說,E組貿易術語(EX WORKS)是賣方承擔風險和義務最少的貿易術語。因為該術語是指賣方將貨物從工廠(或倉庫)交付給買方,即完成了交貨。按這種理解,人們便產生這樣一個概念:出口商理應按照前面箭頭的次序選擇貿易術語,即優先選擇E組貿易術語,因為可以在國際貿易中承擔盡量少的義務和風險。然而現實似乎并不是這樣,在目前的國際貿易實踐中出口商選擇E組貿易術語的并不多見,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進行詳盡分析的研究很少。同時在大多數研究中對采用某一確定的貿易術語情況下買賣雙方承擔的風險的解釋及比較不夠全面,且僅僅集中于對述語的解釋及比較,未將術語選擇的恰當性與貿易風險的防范這一實際問題相聯系。本文試圖以出口商為例,先對出口商的貿易風險進行恰當的界定,進而提出出口商通過選擇恰當的貿易術語來防范貿易風險的建議。
二、出口商貿易風險的界定與貿易術語的選擇
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進出口雙方都存在著各種風險,進出口商也會采取各種手段防范風險。通過貿易術語的恰當選擇來防范貿易風險是其中的一個手段。
要分清買賣雙方承擔的風險大小,我們必須先弄清貿易雙方在交易過程中分別有什么風險,進而了解如何通過恰當地選擇貿易術語來盡可能避免風險。下面主要以出口商為例分析其在貿易中可能存在的具體的風險及如何防范問題。
(一)貨物損失的風險及防范
出口貨物要經歷生產、存儲、運輸、報關等過程,最終到達目的地。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有貨物損失的風險。貨物損失的風險既有自然災害帶來的,也有人為原因帶來的意外損失的風險。有這樣一個案例:我國某公司按C.I.F.條件向中東某國出口一批貨物,根據合同投保了一切險。貨物在海上航行過程中遭受暴風雨的襲擊而使貨物受潮受損。這里的貨物受潮受損就是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產生的貨物損失的風險。
《INCOTERMS 2000》對各種術語的解釋中都提到“風險”在買賣雙方之間的轉移,按筆者的理解,該“風險”指的就是貨物損失的風險。如FOB及CIF,CFR術語買賣雙方的風險轉移的界限都是貨物越過船舷。在采用這三種貿易術語時,賣方都要承擔貨物越過船舷為止的貨物損失的風險。在實際業務中,如果貨物受潮受損是在保險公司的承保范圍內,則可由買方向保險公司索賠。但如果假設案例中賣方簽訂合同時采用的DEQ貿易術語,那么貨物在海上航行中的貨物損失的風險的責任方就是賣方。對于這種貨物在運輸過程中可能帶來的風險絕大多數賣方都有一定的預計。
如何通過貿易術語的合理選擇來避免這種風險?很簡單,清楚地了解每種貿易術語風險轉移的界限。一旦選定了某種術語,作為出口商如果認為自己承擔了相應的風險,而且由風險引起的貨物損失發生的可能性極大,則可以投保相應的保險。如果日后真的發生損失則可找保險公司索賠。如上面的假設,貿易中采用了DEQ術語,賣方如果覺得貨物在航行過程中存在著較大的風險,比如那段航程路途較遠、途經的國家政局不穩定、氣候變化較大等等,他可投保相應的保險以防范貨物損失的風險。
對于貨物損失的風險,雖然采用不同的貿易術語賣方承擔的風險不同,但只要是可以預見的、在保險公司投保范圍內的,出口商完全可以通過投保來避免損失。因此在選擇貿易術語時,筆者認為出口商不一定要選擇貨物損失風險相對較小的E及C組術語,更重要的是要熟悉各種貿易術語的具體解釋,分清在不同的貿易術語下自己承擔到何時為止的貨物損失的風險。
(二)經濟政策變動的風險及防范
因為國際貿易涉及到兩個及以上的國家,因此給出口企業帶來影響的經濟政策就包含兩個方面:國內經濟政策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政策。例如,出口商采用DDP術語成交其必須負責進口清關,而一旦進口國調整了進口貨物的清關報關的相關政策規定,出口商一旦對新政策不熟悉就可能耽擱貨物的到貨時間,甚至可能造成無法順利完成貿易合同的履行及安全收匯。
出口商防范政策變動的風險重點在于隨時關注及熟悉國內、國際相關政策,能較準確正確地預見政策變動的趨勢。在貿易術語的選擇時,出口商一方面要盡可能避免選擇自己承擔的政策變動風險過大的術語(這也是大多數出口商不愿選擇DDP貿易術語的原因)。另一方面,出口商應該清楚在選定的貿易術語下,自己承擔的責任中哪些是受經濟政策變動的影響較大,同時這些責任也是存在潛在的風險較大的責任。在實際業務操作過程中,對這些責任時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就可以盡可能避免風險的發生。
但是無論選擇什么樣的貿易術語,經濟政策變動的風險都不可能完全消除。出口商都必須做到盡可能熟悉相關的國內和國際經濟貿易政策。商場如戰場,只有做到知己知彼,在商場上也才能百戰百勝。
(三)商品價格變化的風險及防范
商品價格的上升或下降變動直接影響到出口商的利潤的增加或減少。出口商簽訂貿易合同之后,商品需要經歷的從備貨到最后交貨的整個過程中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出口商品價格,最終會關系到訂單能否達到預期利潤。這些因素也可以說是在既定的出口價格下,影響出口商品成本的因素(出口費用可以理解為出口成本的一部分,而成本越低利潤也就越高)。出口商品的成本包括生產成本,銷售成本等等。因此商品的生產要素價格、生產資料價格、流通費用、外匯折算匯率的變動等都會影響出口商品的成本。例如對中國出口商來說人民幣匯率的升值,直接影響到收匯時的實際折算的人民幣總額的減少,帶來了出口商品價格的實際下降,減少了出口商的利潤。
對于此類風險,最好的辦法是準確預測及降低成本。而貿易術語是出口價格的組成部分。出口商可以通過合理選擇恰當的貿易術語來防范價格變化的風險。如在國際油價變化比較厲害的時候,出口運費的變化也隨之劇烈。出口商如果不能正確估算運費,或不想承受高油價時的高運費,出口商可以選擇不含運費的價格術語(如EXW,FOB),把運費變動的風險轉移給買方。
因此在選擇貿易術語時,對于出口商覺得自己不好把握某些影響出口商品價格的因素時,可以簡化計算價格的步驟,剔出一些不好掌握的變化因素,把相關的風險轉移給對方。而自己只需把可以預見的成本控制在自己可以控制的范圍內。
(四)出口收匯風險及防范
在出口商面臨的風險中,筆者認為最大的風險就是收匯風險。是否能安全收匯可以說是決定整筆業務成敗的關鍵。隨著當今世界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如何防范收匯風險也更加成為出口商洽談及簽訂合同所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貿易術語的合理選擇與防范收匯風險有密切聯系。前面談到,貿易術語總的變化趨勢是:E組→F組→C組→D組,賣方的義務負擔和貨物損失的風險逐漸減輕。但收匯風險的變化趨勢則基本上是相反的,即按E組→F組→C組→D組,賣方的收匯風險逐漸增大。
以EXW術語為例,賣方將貨物從工廠(或倉庫)交付給買方,即完成了交貨。收匯方法一般有發貨前付款和發貨后付款。對于發貨前付款,對出口商來說一般較穩妥的做法是買方支付預付款,但目前很少有進口商爽快地提前支付所有貸款付款。即使采用L/C這樣普遍認為相對較安全的屬于銀行信用的收匯方式,則同樣存在收匯風險,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收匯風險更大。因為當貨物在工廠(倉庫)交給進口商后,出口商已經沒有什么物品及單證是客人必須要的。如果客人信譽不好的話就可能通過指示開證行惡意挑剔單據的不符點以拒付貨款。雖說對出口商來說采用EXW術語,在13種貿易術語中其承擔的責任和貨物損失的風險最少,但選擇了這個術語卻使賣方貨物所有權轉移的時間最早,也使其承擔收匯風險最多。這也是出口商為什么一般不選擇EXW貿易術語的主要原因。
采取FOB時也存在類似的收匯風險,此時由買方負責安排運輸,他可以聯系自己比較滿意和熟悉的船公司來運輸。買方滿意的船公司當然可能是客人覺得船公司服務比較到位、航行較快和船期較準確的船公司。但買方也有可能選擇其熟悉的,容易給其提供通融的船公司。因此雖然即使采取L/C結匯,提單正本交銀行,買方不付款就不可能取得提單提貨。但一些不講信譽的船公司可能允許進口商不用提單正本而僅憑其他相關證件或擔保文件提貨。這也是采用FOB術語出口商常常遇到的風險。可以看出,越早把貨物交給對方則出口商承擔的收匯風險也就越大。
收匯風險無論如何都是存在的,但出口商可盡量選擇收匯風險小的貿易術語,也就是應該盡可能把自己控制物權的時間延長。從防范收匯風險的角度來看,在《INCOTERMS 2000》中的四組貿易術語中出口商應該盡可能選擇C和D組術語。
三、總結
綜上所述,明確了出口商的貿易風險的界定,出口商采取不同的貿易術語時的風險并不是簡單地依據E組→F組→C組→D組順序來減少的。出口商通過貿易術語選擇的恰當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貿易風險。當然,出口商選擇恰當的國際貿易術語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本文中論及到的幾個主要風險都必須考慮到。具體到實際業務中當然還有貿易習慣(有些商人習慣用一、兩種貿易術語),買賣雙方的博弈(貿易雙方各自利益的平衡)等原因。在當今國際貿易實踐中,使用頻率較多的F及C組貿易術語也是貿易雙方綜合分析、比較及洽談的結果。總的來說,出口商應該綜合考慮各方面的因素,恰當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術語可以盡可能地防范貿易風險。
當然,在進行貿易的過程中進出口雙方都存在著各種風險,進出口商也會采取各種手段防范風險。通過貿易術語的恰當選擇來防范貿易風險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手段。在當今貿易風險增大的趨勢下,這種手段也日益引起進出口商的重視,并運用到實際業務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