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明
金融經濟危機來襲,畫廊抱團取暖,更需要消費大眾前來捧個人場啊。
第十三屆上海藝術博覽會于9月9日至13日在世貿商城開幕,來自美國、法國、德國、韓國、日本等10多個國家的120多家畫廊機構托起了這次盛會。說是這么說,但我發現唱主角的還是中國畫廊。
明擺著的嘛,今年整個國際藝術市場因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呈現萎縮態勢,不少海外畫廊或是歇業倒閉,或是緊縮開支,減少赴外參展,連上博這么“牛”的機構,與外方早已談妥的展覽也不得不中止。面對劇烈的市場動蕩,上海藝博會很快調整了以往著重針對海外招展的策略,靈活地深耕本土,將主要精力放在了國內畫廊資源的挖掘與開發上。因此本屆藝博會全部126家參展機構中,堅守市場前沿的中國本土畫廊就占據了96家,支撐起了本屆盛會。
總體而言,今年的藝博會打的是“中華牌”。被譽為經營海派書畫的“畫廊三劍客”——煌杰畫廊、怡琴畫廊、路畫廊將首次聯手出擊,以300平方的規模合力推出一部巍巍壯觀的海派繪畫歷史長卷——“海派書畫聯展”。屆時將展出100多件海派書畫歷史中最為經典、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作品。如趙之謙、虛谷、任伯年、王一亭、鄭午昌、張大千、傅抱石、謝稚柳、黃賓虹、錢瘦鐵、陶冷月、劉海粟、朱屺瞻、陳佩秋、程十發、劉旦宅、韓敏等。
“群星璀璨專題展”由17個60平方米的超大型展位構成,除了法國迪風畫廊推出魔幻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作品之外,香格納、玥寶齋、華氏、海上山、明圓、半島美術館、上海大劇院等10多家本土畫廊將分別推出14位中國當代著名藝術家的作品。
“中國軍團”當之無愧地成為了該展區的“主力軍團”。
中國企業收藏先驅“玥寶齋”攜當今畫壇“天王巨星”吳冠中、“藝術獨俠客”張功愨、中國畫壇勇于革新的畫家石齊,以及曾擔任國家畫院院長的龍瑞的經典畫作前來亮相。海上山藝術中心則力推盧輔圣、陳心懋、仇德樹三位的作品。其他則如周長江、查國鈞、魏光慶、王向明、趙爾俊、楊正新等也有新作亮相。本次專題展還注重表現上海本地藝術家在當代藝術創作上的探索軌跡。
此外還值得一看的還有“高校藝術設計創新作品展”、“軍旅名畫家專題展”、“中國陶瓷藝術館”等,本屆上海藝博會為了吸引白領階層的參與,還推出了一個全新的藝術品消費新概念——“藝術玩具概念”。四川的“藝術瑯琴”,去年開始就與王璽、郝朗和劉佳等10多位青年藝術家合作研發出了風靡藝術市場的“藝術玩具”。如“漢堡沖浪猴子”、“蘑菇BB”和“狗牽人”等。藝術家們用自己的理解和創新,將這些題材轉化成了立體的卡通形象,成為了可玩、可動的藝術品。
但是與上海書展相比,藝博會的人氣就弱了許多,新花樣也不多,玩久了,予人感覺就像一年一度的趕集。而且是光看不買的趕集,那真急死人!這里有不少原因,比如藝術品的價位大大高過書籍,這是消費額的差距。而購書的讀者在“總人口”上要大大超過收藏家,讀書比藏畫,在消費行為上的風險和投入顯然要少得多。但組委會也可以搭節目、造人氣啊,比如讓藝術家放下身段,搞點簽售之類的活動。再比如可以向央視的鑒寶欄目學習,搞個書畫鑒定專場。再不濟也可以搞點版畫或有限印刷品的現場簽名銷售,讓藝術品能以較低的價位走進千家萬戶。這些活動雖然“小兒科”倒也能在會展掀起一個蓬頭。金融經濟危機來襲,畫廊抱團取暖,更需要消費大眾前來捧個人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