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保守主義的原因是,中國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國民必須自己負擔醫療、養老以及可能失業的費用。
英國《金融時報》最近發表了該報多位駐華記者和特約作者聯合撰寫的文章,探討中國的消費狀況,其中《經濟學人》記者薩密納·阿邁德在文章中說,中國零售額以每年超過15%的速度增長,百萬富翁的數量已超過英國,導致越來越多難以在本國盈利的跨國公司,希望中國十幾億購物者大軍將幫助它們以及全球其他國家擺脫危機,但這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文章說,盡管中國正在迅速變得富有,但絕對值仍然相對較低。根據所能獲得的最新數據,2007年,中國消費總支出為1.7萬億美元,而美國為12萬億美元。最新研究表明,13億中國人口中僅有200萬家庭被列為“富有”,而且計算標準相當低,為年收入3萬美元以上。廣大中產階級肯定在不斷壯大,總計約7000萬城市家庭,但他們的年收入仍僅有5000至1萬美元。他們會購買西方的洗發水、宜家家具和電視,但汽車或珠寶的購買并不多。
而且中國的商品零售市場沒有想象的那么好。現有數據中包括政府采購和消費補貼。文章說,過去幾年,中國最大的支出者一直是政府,現在更是如此:私人消費占GDP的比例已從1968年的60%降至去年的36%,隨著政府加大資本投資,今年這一比例可能會降至20%。與此同時,儲蓄率已經居全球之首(近40%)的中國人會變得更為節儉。隨著銀行存款利率下調,我們大多數人會增加支出。但中國人往往會存更多錢,以彌補損失的利息。有人說中國人是“小氣、無情、疑慮重重的消費者”。出現這種保守主義的原因是,中國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國民必須自己負擔醫療、養老以及可能失業的費用。
中國貨幣政策的風險在哪里?
9月4-5日,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在倫敦召開,協調全球財政和貨幣刺激計劃的退出時機。對美國、歐盟、英國和日本來說,之所以準備退出刺激計劃更多的是由于財政赤字的壓力。對于中國來說,由于9500億的預算赤字僅占2008年GDP的3%左右,人們更關心巨額信貸投放可能引發的通貨膨脹。但《華爾街日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崔宇提醒說,目前信貸擴張惠及的是產業鏈上游,如果這種結構失衡沒有改觀,未來中國銀行業的壞賬問題將比通貨膨脹來得更早更可怕。
文章說,美聯儲近幾個月來在極力降低通脹風險,中國因此可以暫時不考慮輸入型通貨膨脹的隱憂,問題是中國將大量資金通過信貸投放到了政府主導的基礎設施項目和國有背景的上游行業,最近兩個月又向房地產行業傾斜,一般來說,貨幣投向哪里,哪里的價格水平自然就要上升,相關行業的產能也將隨之擴張。如果貨幣投放是均勻的,各行業生產活動的同步回升將迅速帶來通貨膨脹的壓力。但如果投放不均勻,并過多集中在產業鏈上游,則一定會帶來產能過剩的壓力。即使上游行業的定價能力再強,也會因為下游需求不足導致價格下跌,使中國面臨的通貨緊縮壓力大于通貨膨脹壓力。這將阻礙經濟的全面復蘇,從而使商業銀行壞賬大量上升。
國進民退在山東
易鵬 媒體人
長期虧損的國企山東鋼鐵和業績超群的民企日照鋼鐵之間的控股戰一直被各界認為是國進還是民進的標志事件。9月6日,國企勝利了。這場勝利是一場劣幣驅逐良幣的勝利,是政府萬能論的勝利,通過壓縮過剩產能,通過不平等的企業待遇,通過懸殊的資金力量對比。難道一切在告訴我們:曾經搞過的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需要修正;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也許只是個口號;藏富于民不應該大力提倡?
皮海州 經濟學人士
山東鋼鐵以虧損的身軀來“接管”業績驕人的日照鋼鐵,逆市場規律而行,很顯然,這是非市場因素發揮作用的結果。實際上,只要比較一下山東鋼鐵與日照鋼鐵的優劣,就不難發現,山東鋼鐵對日照鋼鐵的重組是多么的荒謬。根據市場規律,二者之間的重組完全應該調換一個方向,由日照鋼鐵對山東鋼鐵進行重組。
葉檀 學者
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是大勢所趨,但在兼并過程中,必須堅持市場定價、淘汰落后企業與落后生產力的原則,以提升中國的經濟效率。而山東鋼鐵并購日照鋼鐵正在借行政資源、信貸資源走逆向之路,使企業與市場分離,而離權力更近。這是中國經濟的不可承受之重。鋼鐵行業不應該算關乎國家經濟安全的行業,難道所有振興行業,國企模式又要卷土重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