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面對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有些軍校學員的價值觀發生了偏差,如崇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民族自豪感和氣節感低落等。本文就當前軍校學員價值觀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應從民族精神視角出發,培育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主要內容包括:深入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教育,增強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的底蘊;善于借鑒世界民族精神優秀成果,豐富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努力保持民族精神不斷與時俱進,保證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生命力。
【關鍵詞】民族精神 核心價值觀 軍校學員
胡主席在去年底召開的軍隊一次重要會議上強調,要圍繞強化官兵精神支柱,大力培育“忠誠于黨,熱愛人民,報效國家,獻身使命,崇尚榮譽”的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對于引導官兵始終保持政治堅定和思想道德純潔,進一步打牢高舉旗幟、聽黨指揮、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基礎,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確保我軍成為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確保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確保有效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歷史使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軍校學員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具有雙重身份,其不僅具有普通大學生面臨的社會機遇和挑戰,而且還擔負著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歷史使命,承擔著一般大學生所不具備的責任和使命。面對全球化背景下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有些軍校學員的價值觀發生了偏差,如崇尚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喪失,崇尚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等。因此,必須學習貫徹胡主席關于大力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指示,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引導軍校學員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
一、基于民族精神視角下當代軍校學員價值觀的現狀分析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了思想觀念、文化藝術、社會環境等的全方位開放,人們價值觀念多元化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多元化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市場經濟的求利特點也使部分軍校學員產生個人主義的傾向,如缺乏社會責任感、誠信意識淡薄、價值取向扭曲、艱苦奮斗精神淡化。
(一)認同國家,卻對現行制度政策感到困惑
大部分的軍校學員熱愛國家,反對任何形式分裂國家的活動,反對西方社會價值觀念以及意識形態的滲透。但是,他們中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對現行的制度和政策感到困惑和不解。如:對我國生產力和經濟的不發達存在疑慮,進而對我國現行的制度和政策發生疑問;對市場經濟表示擁護,但是卻對其帶來的貧富差距表示不滿;支持改革開放,卻不愿面對其帶來的負面效應。因此,強化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極其必要的。
(二)關注熱點,但政治思想觀念卻相對淡化
從總體上來看,絕大多數軍校學員關心黨的事業,關心社會的發展和民族前途,關心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穩定。對于舉辦奧運、抗震救災等國家大事都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注。但是,軍校學員的思想還存在模糊認識。如:在一項關于“你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的價值”的調查中,有8.32%的軍校學員認為“馬克思主義過時了”,有6.24%的軍校學員認為“馬克思主義不適合當今中國實際”,這表明仍有14.56%的人不大信仰馬克思主義。只有5.2%的人認為“資本主義是腐朽的、垂死的”。在另外一項對于“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的調查中,有13.86%的人對經濟發展態勢表示“不樂觀”,有8.15%的人認為今年我國的政治態勢將“不穩定”。因此,必須在堅持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頭腦過程中,更加注重用民族精神引導軍校學員堅定政治立場,強化政治思想觀念。
(三)熱愛民族,卻缺乏使命感和奉獻精神
絕大多數軍校學員熱愛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渴望民族的振興與發展,企盼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但是部分學員卻缺乏使命感和責任感,認為民族的復興和自己沒多大關系,那都是別人的事,呈現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缺乏歷史責任感。一部分學員過度追求個人幸福,信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的錯誤觀點。在回答“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自己如何處理”這一問題時,有63.43%的人回答“視具體情況而定”,有22.53%的人回答是:“先考慮集體利益”,有7.8%的人回答是“說不清楚”,6.24%的人回答是先考慮個人利益。在“對如何看待索取與奉獻”這一項調查中,有57.89%的學員認為應“正當索取,積極奉獻”,有20.97%的學員認為應“奉獻與索取并重”,有15.6%的學員認為應“奉獻多于索取”,5.54%的學員認為“索取多于奉獻”。這些現象與“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是背離的。因此,有必要加強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培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將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緊密結合起來,升華人生境界,陶冶高尚情操,做到“位卑未敢忘憂國”,勤奮學習為振興中華貢獻自己的力量。
二、用民族精神培育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應堅持的原則
(一)堅持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其悠久的歷史實踐中形成的,與其自身民族的傳統文化密不可分,既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產物,又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正是有了這樣的民族精神,中華兒女才能一次又一次地戰勝艱難險阻,實現自身的和社會的發展。因此,弘揚和繼承民族精神必須堅持歷史性的原則。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當今時代的發展賦予中華民族精神以新的科學內涵。八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階段,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在創造輝煌業績的同時也在不斷地豐富著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僅僅在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就曾經在不同的時期分別表現為: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搶險精神等。在這次汶川大地震中表現出來的抗震救災精神,更是弘揚了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因此,培育軍校學員的民族精神必須堅持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統一。
(二)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民族精神的培育,離不開對民族歷史和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了解和把握。要增強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必須加強國民教育,尤其是對廣大青年學員的教育。中華民族精神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和錘煉,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也就是說,中華民族精神具有很強的理論性。但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國民對其接受、認同并內化,使之成為國民的主體意識和民族發展的靈魂。因此,民族精神的教育要立足于實踐生活的土壤。誠如被譽為“世紀智者”的英國大思想家羅素早在20世紀中葉所指出:“從孔子時代以來,古埃及、巴比倫、羅馬帝國都先后滅亡,只有中國通過不斷進化依然生存。中華民族精神,像世界上任何理論一樣,要隨著經濟社會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一旦它與本民族的經濟社會實踐相脫離,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今,中華民族最大最重要的實踐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只有和改革開放及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并隨之不斷發展而豐富,才能更好地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也才能在實踐中不斷發展、豐富、充實,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
(三)堅持個性發展和社會發展
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目的是為了促進民族的生存與發展,從而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而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具有內在的一致性。社會的發展都是為人的發展提供條件和手段,促進人的素質的全面提高。所以,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是否健康、積極向上是衡量整個社會、民族精神狀態的重要尺度,因而在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過程中,需要把提高個人的素質、修養置于非常重要的位置。當代軍校學員,基本上都屬于80后或者90后,由于其成長的時代和環境,造就了他們自身具有很強的個性特點:爭強好勝、創新意識強,但易以自我為中心;追求時尚、熱愛生活,但缺乏艱苦生活鍛煉;有報負、求上進,但價值觀念有移位現象。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軍校學員具有特殊的身份,肩負著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重擔,承擔著一般大學生所不具備的責任和使命。因此,我們必須結合新時期軍人的歷史使命,用民族精神培育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以培育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
三、用民族精神培育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一)深入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精神教育,增強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的底蘊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蘊含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蘊含在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中,蘊含在中華兒女五千年奮斗創造的足跡中。通過對中華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了解和認識,使軍校學員深刻認識和了解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和為人類文明做出的杰出貢獻,深刻認識和了解中華民族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實現繁榮富強,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輝業績。只有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和了解愈深,對我們民族的精神認識和了解愈深,才能在新時期的偉大實踐中使之進一步內化為軍校學員的自覺意識,從而使民族精神成為我們推進偉大事業的精神支撐。珍惜和重視傳統文化,把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繼承下來,是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首要條件,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也正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直接思想來源和思想資料。所以,在軍校學員價值觀培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增強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的底蘊,是非常必要的。
(二)善于借鑒世界民族精神優秀成果,豐富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使我們的民族精神“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內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脈。”(魯迅語)民族精神應該是個開放的體系,要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主,同時又不保守,不排斥或拒絕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各民族的交流日益頻繁和廣泛,我們要以一種開放、積極、進取的心態,善于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營養。弘揚民族精神,發展先進文化,必須克服狹隘民族主義,切忌妄自尊大抱殘守缺。要有世界歷史的眼光和“拿來主義”的勇氣,對西方文化要批判地加以吸收;要克服民族虛無主義,摒棄“全盤西化”的錯誤思潮;要有“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主體意識,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文化這個主流方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鑄就了民族精神寬廣的兼容胸懷,吸納了許多外來文明、外來民族的精華,它不但沒有停滯和退后,反而進一步強大和壯實。當今社會,越是弘揚民族精神,就越能保持民族精神的獨立性,就越能將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與繼承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結合在一起,新世紀的中國文化就越能走向世界,越能成為全人類的精神財富。
(三)努力保持民族精神不斷與時俱進,保證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生命力
民族精神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豐富和發展的。當前,中國最現實,最明確的目標就是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顯然,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當中,傳統文化是不可動搖的基礎部分。但是,這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將那些被證明適應中國現代化建設發展要求,具有人類普遍價值、有旺盛生命力的當代精神納入中華民族精神范圍。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尤其是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中華民族精神不斷的發展以適應時代的需求,產生了一系列新的精神,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載人航天”精神、“98抗洪”精神、“抗擊非典”精神以及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這些精神或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本身并不具備的,但它們體現了社會進步、文明發展的方向。可以預料,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事業的全面推進,中華民族精神必定與時俱進,不斷體現時代性,得到新的發展和充實。因此,我們在軍校學員培育民族精神的培育過程當中,不能因循守舊,一成不變,必須立足當代,放眼未來,保持民族精神與時俱進,以保證軍校學員核心價值觀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張曉忠.全球化條件下大學生思想道德及主流意識形態狀況的調查[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科版),2008,1:41-46.
[2]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設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02,(22).
[3]王正平.羅素文集[M].學林出版社,1996.
[4]李媛.“80后”青年軍人的特點成因及對策分析[J].軍隊政工理論研究,2008,(8):57-58.
[5]王亞云,彭蘭香.從構建和諧社會看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揚[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71-73.
作者簡介:李姍姍,女,空軍工程大學理學院思想政治教育碩士研究生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