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 群
摘要:本文分別從微觀、中觀和宏觀的角度,對視唱練耳教學中“技能要素”、“知識要素”和“人文要素”及其交叉融合、綜合發展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闡釋。同時,對視唱練耳課程更為多元和深層的學科意義,進一步從其內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拓展方面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關鍵詞:視唱練耳;技能要素;知識要素;人文要素;學科交融
中圖分類號:J61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2172(2009)04-0081-05
視唱練耳課程在整個音樂專業課程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它是學習音樂的必備基礎課。
而隨著音樂學科及相關專業的拓展和深化以及對此門課程認識上的不斷深入,視唱練耳課程無論在內涵和外延方面均有了很大的突破,它已大大超越了傳統意義上較為單一的“識譜和聽音教學”的范疇和單純的技能訓練,而被賦予了更為多元和深層的學科意義,同時也使這門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基本樂科”的課程逐步演變為一個包容性更強、知識相關性更廣、專業輻射面更寬、價值取向更高的重要課程和先導型學科專業。
一、用“技能要素”支撐教學
視唱練耳的技能要素包括視唱、模唱、構唱、聽辨、聽唱、聽寫訓練及相關的填充、改錯、選擇、分析等輔助訓練諸多方面,但通常主要通過讀譜(視譜即唱)、記譜(聽寫)和聽辨(聽覺分析)三個最基本的環節加以具體的實施。
對于視唱練耳來說,無論其“教”與“學”,必須以各種形式的基本專業技能來支撐和實施教學,這應該是一個無可爭議的事實。《音樂百科詞典》(繆天瑞主編)中有關“視唱練耳”的詞條是這樣定義的:視唱練耳是專業音樂學習者(包括學習作曲、音樂學或各種表演學科)的一種基本訓練。其中,“視唱”是用以培養學習者按樂譜所示的一切要求準確地唱出曲調的音高和節奏等方面的能力,并加深對拍子、音程和調式等感性的認識,通常以“看譜即唱”和“模唱”的形式加以體現。而“練耳”常與“視唱”結合教學,用以培養學習者對音高(從單聲部到多聲部)和節奏(從單聲部節奏到復節奏)的辨別能力、對音樂的記憶能力和對音樂的內心聽覺能力。通常以“聽寫”和“聽唱”的形式加以具體實施。上述概念的核心是強調視唱練耳“基本技能”的屬性。
(一)讀譜視唱技能
古今中外大量的音樂藝術實踐告訴我們,音樂專業學生讀譜水平的高低和視譜即唱能力的強弱,是衡量其基本音樂素質的重要指標。顯而易見,學生讀譜技能的培養與提高, 是視唱練耳基礎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有鑒于此, 我們在教學中應始終把學生讀譜和視唱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的位置。
1、音高感——讀譜視唱的基本點
“音高”是音樂的三要素之一,準確地辨別和掌控音高是讀譜視唱最基本的要求。所謂“音高感”,即指人對樂音序列中各音的感知。這種感知包含兩個要素:一個是從聲學角度感知聲音的一種能力,即能夠準確判斷聲音的振動頻率并清晰地感知聲音的“絕對音高”。而另一個則是從樂音組織體系中各音之間的關系來感知聲音的一種能力,即正確認識音與音之間的相對關系及其運動規律的“相對音高”。只有當聲學中的絕對音高概念和樂音組織體系中的相對音高概念有機結合的時候,我們才會對音高產生一種更為全面的感知和認識。
2、節奏感——讀譜視唱的支撐點
“節奏”也是音樂的三要素之一,同時也是一首特定樂曲的動力支撐點。音樂中的節奏, 主要是通過感覺而不是通過聽覺來學習和掌握的。因此,讀譜訓練應從節奏人手,并努力使教學中的節奏處理能適應音樂表現的需要。
3、旋律線條感——讀譜視唱的導向點
樂音的橫向有序運動形成了音樂作品的旋律線。而特定音樂作品的旋律線,有其特定的走向和發展變化規律。讀譜視唱訓練中,我們不能只滿足于把每一個音唱準,而是應牢牢把握住音樂作品旋律線的走向,要形成帶走向性的旋律線條感,并以此作為讀譜視唱的導向,以保障視唱的完整性和規范性。
4、調式感——讀譜視唱的控制點
“調式感”可視為學習者潛在的一種本能,在這種本能的誘發與作用下,依據調式音級的動靜規則, 可有效地形成對視唱音準的基本控制。實踐證明,只要能熟練地掌握以主和弦為軸心的調式音級動靜規則來控制音準的方法, 牢固地奠定自然音層次的扎實基礎,真正形成以調式感為依據的內心音高, 我們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地解決變化音與轉調讀譜中音準控制的一系列難題。
5、音樂表現力——讀譜視唱的核心點
從一般意義來看,讀譜視唱訓練所使用的方法與手段似乎僅僅用于培養學生的讀譜技能。但從深層意義上看,掌握讀譜技能的過程實質上是一個理解與表現音樂的過程,讀譜視唱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表現與鑒賞音樂。因此,我們不但要注意讀譜視唱中的基本功訓練, 同時還應在訓練中注重讀譜分析,注重對音樂的全面體驗、感受和理解,這是從根本上提高學生讀譜視唱技能可靠而有效的原動力。這種技術性與藝術性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可視為讀譜視唱訓練中的核心和亮點。
(二)音樂聽寫技能
如果把“音樂聽寫”視為一種機械刻板的訓練形式,停留于毫無內在關聯、近乎于簡單枯燥的“分解式”的層面,長此以往,勢必使學生逐漸陷于一種被動甚至是乏味的學習狀態,這是與音樂藝術和音樂教育的宗旨完全相悖的。聽音記譜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要從整體上去培養和發展學生全面而清晰的聽覺概念, 然后,在這種整體概念的引導下,通過對音樂內在的構成規律、固有發展趨向和特點等方面的聽辨分析和歸納概括, 從而使學生逐步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的意識,培養一種具有總體關聯的聽覺能力和穩定持久的音樂記憶能力。唯此,才可能真正激活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根本上提高他們的音樂聽寫技能。
視唱練耳豐富的教學實踐清楚地表明:音樂聆聽、記憶和記譜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對特定的音樂對象進行全面認識、梳理和理解的過程,應該遵循“整體——局部——整體”這樣一種基本的原則和邏輯思維模式。具體而言,教師在訓練前應首先注意把握好音樂作品或音樂片段的整體風格,注意其調式、節拍、織體結構等方面的整體印象,然后,再進一步分析其調式及音級關系、樂句及樂段的劃分、旋律手法、節奏特征等,并以此為依據和線索,進而全面地進行聯想、推演和思考,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調動學生的聽覺,使其能將所聽記樂曲的整體印象牢固地儲存于自己的記憶庫中。在這種“整體——局部——整體”的聽寫訓練過程中,應始終注意調動學生聽覺訓練的積極性,注意適時引導學生準確地理解與再現音樂,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和發展他們的音樂記憶能力,提高他們的記譜水平。
(三)音樂聽辨技能
和聲聽覺是各類音樂專業學生一種不可或缺的音樂聽辨能力,這種特殊聽辨能力的培養,將為各類音樂專業學生應用和發展多聲思維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而在以傳統和聲理論為基本依托的多聲音樂聽覺訓練體系中,如何培養和提高學生對和聲功能的感知與辨識能力,則是音樂聽辨技能培養與提高的關鍵所在。
要全面而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和聲聽覺,須首先讓學生建立起對和聲運動規律本能感覺基礎上的一種強烈的和聲功能意識,然后用這種意識去有的放矢地指導其相關的聽覺訓練。訓練中,我們應該遵循這樣一種基本原則:即“從感性到理性, 從整體到局部, 從模糊到精確”的原則,著力讓學生建立牢固的和聲調式感,這是從根本上提升其和聲聽辨能力的核心環節,并根據“穩定——不穩定——穩定”這樣一種和聲運動的基本規律及其特有的音級關系,確定其和聲功能的模糊性框架。
毋庸置疑,和聲序進是體現音樂組織體系的一種特有的結構體系。表面看來,和聲功能感似乎是一種虛無縹緲、捉摸不定的特殊感覺。但究其實質,它實際上是建立在調式音級傾向規則基礎上的有序和聲的一種體驗與感受。調式音級上的每一個和弦, 都蘊藏著一種既定的張力形式。而這種張力的有序擴散又導致了和聲的有序進行, 與此同時, 也產生了和聲的個性化色彩及其特有的音響。由此可見,在調式音級的傾向性規則中,對和聲功能的感知與確定是十分重要的依據。因此,訓練中一定要注意在和聲功能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體驗并確定和聲功能的調式特性音級及其運動特征,注意對比功能相同與相異的和聲及其在運動中的不同音響色彩,這是我們依據和聲運動的基本規律,準確識別和把握和聲功能屬性的重要手段。
需要特別引起重視的問題是:無論進行何種技能訓練(讀譜、記譜或聽辨等), 均應貼近音樂,從實際音樂作品入手,從感性認識著手, 讓學生切實感受音樂的流動與發展, 把基本技能訓練與音樂歷史、音樂風格以及其它相關的要素相結合, 擴大音樂的想象與創造空間。
二、用“知識要素”貫通教學
要使諸多技能要素真正發揮其最大的效用還必須用知識要素來加以融會貫通和有機地結合。視唱練耳課,往往伴隨著豐富的音樂基礎理論的知識要素。正是因為這樣的一種屬性,決定了視唱練耳課程內容的設置與教學形式都不能停留于純技能的層面,它應該涵蓋課程中所涉及到的各有關學科知識,我們必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用理論知識來充實和指導技術性較強的音樂訓練實踐,力求用多學科滲透的教學方法來提升課程的內容和層次,使各相關的學科知識在視唱練耳這門課程中最大限度地產生關聯,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處處體現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應用、滲透與互補,使視唱練耳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音樂基礎”課。
在單聲部旋律視唱練習的初級階段,教師即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讀譜、唱譜的訓練實踐中介入音樂理論知識的運用,并盡可能結合實例進行旋律學方面的理論解讀,讓學生真正理解調式、調性等基礎概念。待進入復雜的旋律視唱以及多聲部視唱的中、高級階段時, 則應及時介入和聲學方面的相關知識,進而在視唱練耳的實例中有機地融入復調、和聲及和聲序進的分析,甚至總譜分析,從而使學生養成理性分析音樂和表達音樂的習慣,并且與聽覺能力的培養緊密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專業的視唱和聽辨能力方面順利完成從感性層次到理性層次的提升。
(一)視唱練耳技能訓練與基礎樂理知識的融會貫通
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倘若脫離了基礎樂理知識,視唱練耳將會變得無的放矢。正因為如此,我們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應堅持緊密結合樂理知識教學, 力求把基礎音樂理論知識的講授與生動、具體的音樂作品相結合。在教學中,我們發現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學生通過樂理課的學習,盡管對常用拍子、切分音、附點音符等的時值長短、節奏變化都有了清晰的理性認識,但在實際的視唱練習中卻往往不能準確地把握。在此種情況下,就需要教師把他們在基礎樂理課學到的理論知識與視唱練耳課的訓練實踐加以有機的結合,使學生通過生動而具體的視唱練習,能夠從中得到切實的應證和體驗。
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在視唱練耳課中僅僅滿足于音高、節奏及一些基本調式原始形態的單純訓練, 而缺乏必要的理論分析,那么,眾多樂曲的調式特征和發展規律也就無法加以科學的歸納和總結。在樂理課中, 音程、和弦的定義看似易懂、易記, 但要真正從聽覺上準確辨別具體作品中的音程與和弦的性質, 則必須經過嚴格的聽覺訓練。在人們的聽覺中, 節拍、節奏往往是變化無窮、千姿百態的, 單靠死記硬背概念、定義是難以充分認識和掌握的。視唱練耳教學, 正是為了讓學生在鞏固樂理知識的基礎上,力求從感性上去熟悉各種基本節奏和音型, 并逐漸掌握節奏在音樂進行中的各種變化規律。視唱練耳課實質上是在以大量具體的音響片段作為對象來進行聽辨練習的基礎上, 進而達到系統培養、訓練學生內心節奏感和律動感之目的的一門課程, 它的教學使樂理課中有關節拍、節奏、轉調的概念和定義顯示出了實際的意義。事實告訴我們,即便是有關音的高低、長短之類的簡單問題, 也只有結合視唱練耳課的各種練習才能真正感悟和掌握。
除此之外, 由于樂理課往往容易忽視記譜規范化的問題, 因此, 視唱練耳課的聽寫訓練一定要與規范化記譜結合起來。反過來, 加強樂譜書寫訓練也將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識譜水平。
視唱練耳課的教師若能游刃有余地將基礎樂理知識融入教學,并適時適度地加以綜合運用,那么,視唱練耳教學將肯定會獲得良好的效果。兩者之間,其實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辯證關系。
(二)視唱練耳技能訓練與和聲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如果沒有扎實的和聲知識作為依托和引導, 那么四部和聲的聽辨將會有相當大的難度。因為從理論上掌握和聲語言的結構特點,了解和聲功能與和聲思維的邏輯關系,正是學生們從聽覺上準確辨識和聲的理論依據。為了使和聲聽辨的教學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對于諸如和弦結構、和弦排列規則、各級和弦的功能屬性及其傾向性、和聲進行的邏輯法則、和聲中的調式調性變化以及常用的各種終止式等和聲學方面主要的基礎知識,作為教師,均須在視唱練耳教學過程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實施。
在聽覺分析中, 特別是在和弦連接與多聲部聽覺訓練中,可以運用和聲的三個功能組(主、下屬、屬)及和弦色彩的聽辯并結合特定的音樂作品來進行聽覺訓練。同理,在二聲部乃至多聲部視唱視奏練習中,有意識地要求學生不僅要完成自己所擔任的聲部,同時還要聆聽其它聲部的旋律及整體的和聲效果、聲部層次。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們一種特殊的立體聽覺意識,同時也有利于培養其在錯綜復雜的音樂環境條件下的綜合協調能力。
(三)視唱練耳技能訓練與復調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
復調知識的應用在我國視唱練耳教學中已較早地受到了重視,如黃自的《卡農歌》,即已作為復調曲目的范例曾多次被編入國內各種視唱教材中。除此之外,我們還注意到:在現行國內音樂院校的視唱練耳教材中,多聲部音樂的視唱訓練也適當選用了一些模仿性復調和對比性復調的音樂作品。
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簡要地向學生介紹復調音樂的概念、特點以及與主調音樂的聯系與區別,非常有助于學生從理性和心理的層面去認識并從容地接受復調音樂,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在視唱練耳訓練中對復調音樂的感受、理解及控制能力。
(四)視唱練耳技能訓練與曲式分析理論知識的融會貫通
視唱練耳教學中所選用的視唱樂曲雖然篇幅一般較為短小,但均有其完整合理的曲式結構。教學中,教師應當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曲式結構的相關理論去分析所學視唱曲目,讓學生用理性的邏輯思維去思考、挖掘作品的內在聯系和組織結構,進而使學生能更正確地去解析和重構音樂。作為教師, 只有在掌握必備的曲式結構知識的前提下,才能引導學生去正確分析理解所接觸音樂范例的結構原則,幫助他們正確地去解析樂句、樂段以及作者謀篇布局的構思, 以利更準確地把握作品, 更加到位地詮釋作品。
曲式是音樂作品賴以生存的一種形式規范,同時也是各種音樂組織形式的一種邏輯結構, 是鑒賞者理解音樂作品的主要依據。視唱練耳課教師應堅持在教學中進行曲式結構方面的分析和講解,努力讓學生掌握并能熟練運用曲式學方面的必備知識,夯實相關的知識儲備。
(五)視唱練耳技能訓練與其他相關知識的融會貫通
視唱練耳課中所選用的音樂作品范例或樂曲片段、節奏模式,并非隨意拼湊起來的音高和節奏組合,都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內在的組織規律。它們或者是可用于構唱音樂作品的常見藝術形式,或者是直接源于音樂名作并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民族風格以及由此產生的特定的藝術組織原則、方法和美學意義。因此, 教學中,教師可緊密結合聽音和視唱技能訓練,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歷史、審美、鑒賞、民族、民俗等多元視角和人類文化集成的高度去審視,在視譜演唱和音樂聽辨教學過程中,也就需要將我們的知識視野和藝術觸角有的放矢地延伸到音樂史學、音樂美學、音樂鑒賞學、音樂評論學、民族音樂學、文化人類學等相關的領域,并加以融會貫通。
三、用“人文要素”提升教學
由于視唱練耳課不僅與諸多音樂基礎理論知識和音樂專業知識息息相關,同時還與哲學思維、歷史背景、民族文化、教育理念、審美意識、藝術價值、情感體驗、心理效應等種種人文要素緊密相連,故其相關的“人文要素”也不可忽視。
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現代視唱練耳教學已不再滿足于純技術的微觀層面和純知識的中觀層面,它不可避免地要向更高的人文科學的宏觀層面進軍。系統的技術訓練固然是搞好視唱練耳教學的必要手段,但絕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終的目的。有鑒于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把學生對視唱練耳的認識引領到哲學、歷史和人文理念的高度,進而挖掘和發展學生對音樂作品和其他音樂現象的理解、鑒賞、表現與創造能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及時為學生講解分析國內外經典作品的創作背景、風格特征、地方與民族特色以及對音樂家的歷史評價等人文知識。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提高對音樂的認知能力、鑒賞能力,也可以豐富其音樂及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毫無疑義地說, 拋開哲學思維、歷史認知和審美意識等理性認識,只是一味地強調視唱練耳教學中學生基本技能和感性認識的培養, 這樣做的結果,絕然不可能讓學生真正了解和體味視唱練耳教學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藝術魅力。反之,唯有真正做到技能訓練、知識貫通和人文素養相結合,才會使視唱練耳課最終實現質的飛躍和根本的提升。
(一)科學發展觀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統率引領作用
科學發展觀是有關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具有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理論品質和現實意義,它可以為音樂教學和研究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高度的理論指導。視唱練耳教學作為音樂基礎教育的一部分,在學科建設的總體發展方向上,同樣離不開科學發展觀的統率和引領。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和動力是改革創新。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學會用新思維去把握發展規律,創新發展理念,在科學發展觀理論的指導下去分析教學中的各種現象、原理以及規律,并盡早形成相對獨立的學科理念、教學體系和教學策略。
理解音樂是正確演繹音樂和鑒賞音樂的前提條件。從科學發展的宏觀角度看,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然后再反過來用理性認識指導感性活動的過程。實踐性較強的視唱練耳訓練同樣應遵循這樣的規律。實踐證明,只有通過這種周而復始的良性循環,人們的認識才會得以逐步深化。
近幾年我們欣喜地看到,通過中央音樂學院等音樂院校舉辦的“中法”、“中美”、“中意”等不同范圍、不同形式的視唱練耳教學及學術交流活動,國內很多院校的視唱練耳課都大量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對各類音樂要素的認知能力以及對音樂作品整體的分析表達與審美能力,都在普遍嘗試用完整的音樂作品和整體教學模式進行聽覺訓練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們同時也了解到,在視唱練耳教學的改革方面,法國已率先垂范、引人矚目地走在了前面,積累了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先進經驗。目前,法國的視唱練耳教學已轉而緊緊圍繞“回歸作品”這一理念進行,完整音樂作品的唱、奏、聽、寫已成為其視唱練耳教學的主體內容。
當下,如何使現代視唱練耳教學更具科學性、兼容性和開放性,已成為大家所關注的一個重要課題。
(二)歷史認知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融會貫通作用
音樂學科任何一個分支領域的產生與發展,都不可能脫離自身領域和相關領域的歷史認知,視唱練耳教學領域亦然。視唱練耳專業的產生與發展,是與整個音樂發展史密切相關、相互影響的。因此,視唱練耳教學的具體實施,必須由縱觀全局的一種歷史認知來加以融會貫通,并加以梳理和總結分析。
我們在視唱練耳教學時,應緊緊圍繞不同時期、不同作曲家及不同歷史風格的代表性音樂作品來組織教學,并開展相關的訓練。通過各種技能性的訓練,使學生不僅熟悉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類型音樂作品的外在形式,而且能深刻理解和詮釋古今中外優秀音樂作品豐富的內涵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音樂現象,并盡可能地延伸和拓展視唱練耳的教學空間,使這門課的教學既有廣度又具深度。
(三)審美意識在視唱練耳教學中的升華助推作用
培養音樂美感, 發展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是音樂藝術教育的要旨。將經典音樂作品引入視唱練耳的教學實踐, 完全符合音樂審美的需求。在視唱練耳教學中,我們一定要將視唱練耳的思維習慣與審美意識聯系起來。無論教師還是學生,均應建立更加科學和現代化的教學理念,即廣義的視唱練耳教學理念,同時積極拓展學科內涵,用多元化的立體思維和全方位、多視角的視唱練耳教學體系,使視唱練耳成為基礎性更強、影響更加廣泛和可持續發展的普適性學科專業。系統訓練音高和節奏的聽辨能力固然重要, 但我們卻往往會由此而忽略對其他相關人文要素的理性認識和審美體驗。如此一來,我們的視唱練耳教學也就可能由此而逐漸變得越來越缺乏藝術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視唱練耳教學要讓學生在視唱練耳的藝術實踐中,在聆聽和感知音樂的過程中,通過對各種不同音樂語匯的了解和掌握、辨別和應用,去不斷追求音樂的外在和內在美,去培養必備的審美意識和多重樂感的才能,這是視唱練耳教學的根本宗旨和最高境界。
結語
實質上,我們完全可以把視唱練耳課視為一個多元音樂文化的“聚集區”和多樣性音感綜合訓練的載體。進入21世紀的西方音樂教育,其整體發展方向已明顯轉向學生整體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目前,法國的視唱練耳教學已不再僅限于聽音、記譜等單純技能的訓練, 已經將視唱練耳課重新定位為一種“音樂綜合能力培養課”,它包括了音樂聽辨能力、音樂記憶能力、音樂組織與表達能力、音樂鑒賞能力甚至節奏感和調式感等眾多能力的整合與協調。毋庸置疑,廣義的視唱練耳教學早已突破傳統,徹底摒棄了“單純技能”的單一型模式, 毅然走向“音樂與相關學科專業綜合協調發展”的復合型模式,這是音樂教育的新觀念、新思路使然, 也是世界多元化音樂教育發展的結果。
責任編輯:馬林
參考文獻:
[1]張曉燕.聲樂中的視唱,視唱中的聲樂——2008國際視唱練耳教學論壇暨中意視唱練耳藝術教學周綜述[J].人民音樂,2009(2).
[2]韓燕玲,梁紅.與音樂最親密的接觸——2007武漢全國視唱練耳教學研討會綜述[J].人民音樂,2008(4).
[3]唐丁,馮銘.第二屆視唱練耳教學經驗交流會側記[J].交響,1988(4).
[4]錢仁平.源于音樂,回到音樂,感知音樂,創造音樂——關于如何切實提高作曲技術理論共同課教學質量的思考[J].人民音樂,2007(10).
[5]張婉俠.由“音樂能力的培養”引起的思考——當前我國音樂院校視唱練耳教學改革探討[J].音樂天地,2007(6).
[6]任志琴.要加強視唱練耳學科的理論建設[J].交響,1995(1).
[7]王光耀.音樂聽覺訓練“最佳軌道”的探索[J].交響,1984(1).
[8]魏莎.視唱練耳教學方法的改進[J].藝海,2006(1).
[9]白翎.我院視唱練耳教學現狀與發展——兼談視唱練耳教學改革[J].藝術探索,1997(1).
PluggingThree Elements into Solfeggio
Lai Qun
Abstract:
This article gives us deep-going overview and overall analysis on the technique, knowledge and humanistic elements in solfeggio, moreover, it also makes a substantial demonstration on the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of teaching solfeggio.
Key words:
solfeggio; technique elements; knowledge elements; humanistic elements; inter-discip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