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 海 榮盤虎
【摘 要】文章借古論今,通過分析大清朝曾威震一時的北洋水師在中日甲午海戰中慘痛失敗的教訓,探討在軍事教育訓練轉變過程中,如何從更新觀念、掌握知識、提高素質等方面,進一步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問題。
【關鍵詞】甲午海戰 信息化 人才培養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大清王朝的北洋水師曾經是一支“龍旗飄飄、八面威風”號稱亞洲
第一、世界第六的艦隊。尤其猶如“龐然大物”的“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堪稱是亞洲最具威脅的海戰利器,甲午海戰前日本海軍可以說是談“遠”色變。但是,一場甲午海戰,龍旗飄落,艦隊沉沒,留下的是揮之不去的歷史恥辱和慘痛教訓。100多年來,中外許多有識之士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等諸多方面對北洋水師覆滅的原因作了許多深刻分析。當前,我軍正處在實現軍隊信息化“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肩負著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重大歷史使命,從全軍上下正在開展的創新軍事教育訓練的視角來看,北洋水師的覆滅從人才的角度,仍值得我們去進一步總結和反思。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北洋水師的覆滅給我們留下了許多沉痛的歷史教訓。然而,著眼戰爭需求,更新思想觀念、打牢知識基礎、提高軍事素質,乃是當前加強信息化人才培養的關鍵。
一、更新軍事觀念,是人才培養之本
歷史上任何一次軍事變革,首先都是觀念的革命。當代新軍事變革,不僅意味著軍事技術的進步、武器裝備的更新、戰爭形態的演進、體制編制的調整,更是一場思想觀念的解放和一場頭腦的革命。如果墨守陳規、保守僵化的思想仍然占統治地位,新軍事變革則難以取得成功。
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戰,就硬件裝備方面,北洋艦隊的裝備堪稱世界一流,而日本海軍的裝備遠在中國之后。日本政府當時對其海軍經費的投入只有清政府的60%。據此,人們認為,日本聯合艦隊要戰勝中國是十分困難的。但戰爭的結果是,龐大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日本聯合艦隊卻一艘未沉。人們不禁會問,北洋水師為何不堪一擊?究竟是誰埋葬了北洋艦隊?其實,真正的戰爭競爭也許永遠是發生在戰爭爆發之前的,而且往往是源于人們的觀念和思想!
面對雙方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日本早在戰前就對海上作戰可能的結局做出了十分周密的分析,因此,戰火尚未點燃,日本方面己處于有利而主動的戰略地位。而令人遺憾的是,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些軍政重臣對于日本圖謀侵略中國的野心早有洞察,并做過一定的應對努力。但從1888年北洋海軍組建成軍后,海軍發展就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甚至萎縮的狀態,直到這場戰爭迫在眉睫時,清政府也沒有做好應戰準備。清廷在1894年8月1日發布的對日本應戰的詔書中說:“(日本)變詐情形,殊非意料所及”,一語道破倉促應戰的窘態。因此,戰爭中北洋海軍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是必然的。思想觀念、軍事理論及戰略指導的落后,直接導致了北洋水師作戰理論的陳舊,固守祖上傳下的“八旗”布陣觀念,以在西方早就過時了的“木帆船”作戰理論,來指揮近代的鐵甲艦作戰,最終使北洋水師的官兵含著千古遺恨沉沒于黃海之中。
歷史昭示我們:武器裝備先進但觀念落后,戰場上照樣落敗。這正如英國現代化學者英格爾斯在《人的現代化》一書中所講,如果人的思想觀念沒有現代化,再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只不過是徒有虛名的一堆廢鋼爛鐵。我軍加速實現信息化建設的歷史進程中,必須清醒的認識到:如果思想觀念守舊落后,即使有了先進的武器裝備,也難免在戰爭中重演甲午海戰的歷史悲劇。為此,我們應更新觀念加強對新軍事變革的籌劃和指導,在信息化軍事人才培養過程中,進一步牢固確立信息時代的軍事觀念,確立建設信息化軍隊的觀念,確立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觀念,確立以信息化帶動機械化的“跨越式”發展的觀念。從本質上認識新軍事變革,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推動新軍事變革,促進我軍信息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二、打牢知識基礎,是人才培養之基
毛澤東曾經說過:“知識就是力量。”軍事是一門科學,要贏得戰爭就要學習戰爭、了解戰爭、掌握戰爭知識,在今天這樣一個知識經濟和知識軍事的時代,這一點尤其重要。特別是隨著軍事高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武器裝備的不斷更新換代,戰爭的面貌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信息化戰爭已經向我們走來,太空戰、電子戰、網絡戰、精確戰、虛擬戰等新的戰樣式不斷涌現,太空部隊、網絡戰部隊等新的作戰兵種也不斷發展。過去許多個士兵、甚至幾個兵種才能完成的作戰任務,現在一個單兵運用高科技裝備就可以完成;同時,在現代高技術戰爭中,空軍和海軍已經發展成為主要作戰力量,并能夠獨立遂行作戰使命,這些都要求我們的官兵必須具備較高的軍事科技素質和科學文化知識。然而,由于我國國民教育體制以及科技文化發展水平的限制,大多數士兵入伍前只接受過高中甚至是初中教育,對于高新精尖的理論和專業知識缺乏應有的掌握,難以適應高技術武器裝備發展和信息化戰爭的要求。
信息時代,軍事領域的變革紛繁復雜。隨著高新技術的大量涌現,并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戰爭形態、戰場環境、作戰手段等都發生了革命性的變革。只有努力學習和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高新技術和軍事專業知識,才適應信息化戰爭的根本要求。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聯合司令部每天要管理陸、海、空、天各種軍事活動,其中每天作戰飛機的飛行就涉及空中加油航線122條,導彈交戰空域312個,空中攻擊走廊78條,限制航行區600個,空中戰斗巡邏點92個,訓練區36個,6個國家的民航航線總長度94萬英里。這比任何一場戰爭都復雜,對人才隊伍的素質要求都更高。
近年來,我軍在裝備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些先進的武器裝備是現代高科技的產物,是在高科技的強勁推動下轉化而成的。與此同時,武器裝備的發展也對廣大指戰員的科技文化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能夠掌握現代軍事技術和專業技能,另外,在平時的訓練中要更好地實現“人機”結合,使全體人員熟練掌握武器裝備的操作、使用和維護,使得那些冷冰冰的機器變得有血有肉,促進武器裝備作戰效能的充分發揮。我們要適應當今世界軍事發展趨勢,提高官兵現代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技術素質,切實增強部隊戰斗力。
北洋水師血的教訓警示我們,必須重視軍隊的軍事訓練與作風素質建設。否則,即使武器再先進、體制編制再合理、指揮能力再高超也難以打勝仗。因此,要自覺踐行胡錦濤主席大力倡導的八個方面的良好風氣,嚴格按照條令條例規章制度依法治軍,以對未來戰爭高度負責的態度,從軍隊建設興衰成敗的高度,切實加強軍事訓練與作風紀律建設。只有堅持嚴密組織、嚴格訓練、嚴謹作風,才能培養出適應軍隊信息化建設要求的高素質人才,才能夠實現人與武器的最佳結合,發揮武器的最大效能。為此,在我軍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新時期,必須全面提升人才的政治素質、作風素質、文化素質、科技素質、體能素質、心理素質、戰斗精神。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全力培養和提高信息化條件下的整體軍事素質,瞄準戰爭發展,著眼軍事需求,立足我軍現實,為我軍信息化建設,積極打造高素質的新型軍事人才。
(作者單位:空軍工程大學電訊工程學院)